成语“不追既往”详解
读音
bù zhuī jì wǎng
含义
- 不:否定词,表示“不、没有”。
- 追:追究、追溯。
- 既:已经。
- 往:过去、以往。
整体含义:指不追究过去的事情,多用于表示宽恕或不计较某人过去的错误或过失。
典故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既往不咎,来者可追。”
意为对过去的事情不再责备,未来的事情还可以努力。 - 《论语·八佾》:
孔子评价管仲时提到“不念旧恶”,体现宽恕精神,与“不追既往”含义相近。 - 《资治通鉴》:
唐太宗对待降臣时曾说:“既往之咎,朕不复问。”强调对归顺者既往不咎。
近义词
- 既往不咎: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
- 宽宏大量:心胸宽广,不计较小事。
- 不计前嫌:不记恨过去的嫌隙。
- 网开一面:给予宽大处理的机会。
反义词
- 睚眦必报:极小的怨恨也要报复。
- 斤斤计较:过分计较琐事。
- 耿耿于怀:对过去的事情难以释怀。
- 秋后算账:事后追究责任或报复。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不追既往,让小明重新开始学习。
- 妈妈说:“只要你改正错误,我就不追既往。”
-
小学高年级:
- 虽然小华以前调皮,但班主任不追既往,依然信任他。
- 球队教练不追既往,给了犯错队员上场机会。
-
初中:
- 校长宣布对主动承认错误的同学不追既往。
- 历史上许多明君对归降者不追既往,以稳定人心。
-
高中:
- 法律上有时会“不追既往”,如对自首者从轻处罚。
- 公司对新员工过去的失误不追既往,只看未来表现。
-
大学及以上:
- 国际关系中,某些国家签署协议时主张“不追既往”原则。
- 心理学认为,不追既往的态度有助于人际关系的修复。
错误用法
-
混淆对象:
- ❌“他对小偷不追既往。”(“不追既往”多用于有一定关系的人,如上下级、亲友,对小偷应用“宽大处理”。)
-
语义矛盾:
- ❌“虽然不追既往,但他还是被开除了。”(“不追既往”应伴随宽容行为,开除与之矛盾。)
-
过度使用:
- ❌“他对所有错误都不追既往。”(可能被误解为无原则纵容,需结合语境。)
-
误用为“不追溯”:
- ❌“法律规定不追既往。”(法律术语应为“法不溯及既往”,与成语含义不同。)
-
情感偏差:
- ❌“她不追既往,所以一直记恨着。”(“不追既往”应体现释怀,记恨与之矛盾。)
“不追既往”既是处世智慧,也是语言艺术的体现。正确使用它,能让表达更精准,也让沟通更具温度。
你可能感兴趣
一反既往是什么意思
一反既往的读音一反既往读作:yī fǎn jì wǎng。其中,“一”的声调为第一声,“反”的声调为第四声,“既”的声调为第四声,“往”的声调为第三声。一反既往的含义“一反既往”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完全改变了以往的态度、行为或习惯。它表示一种强烈的转变,与过去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反既往的典故“一反既往”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籍和故事。其中,比较常见的一个典故是出自《史记·司马相如传》中的“一反其道而行之”。这个典故讲述了司马相如在面对困难时,改变了一贯的做法,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个典故传达了“一反既往”的意思,即彻底改变过去的方式,寻求新的出路。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故事和典故也与“一
不咎既往
不咎既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jiù jì wǎng",意思是对过去的事情不追究责任、不进行惩罚,表现了宽恕或宽容的态度。它源于古代的儒家思想,用于表达对历史事件或个人过错的宽容态度。不咎既往的近义词有既往不咎、宽大为怀等,反义词有秋后算账、睚眦必报等。但是,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具体情况,避免出现错误用法,特别是在涉及法律责任等严肃问题时。例如,在法律案件中不能简单地以不咎既往逃避法律责任,对严重错误或犯罪行为更不能轻易使用此成语。
既往不咎是什么意思
“既往不咎”是一个成语,意指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不再追究责任或计较过错,表达一种宽容、大度、不计前嫌的态度。该成语出自《论语·八佾篇》,意在推崇宽容和放下过去的思维方式。近义词有“既往无咎”“宽宏大量”等,反义词有“秋后算账”“斤斤计较”等。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合理运用,避免滥用或误用。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学会以宽容的心态面对过去的矛盾和误会,达成和解和和谐相处的目的。
笔底超生
“笔底超生”是一个成语,形容文思敏捷、才情出众。其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实践,用于赞美才思敏捷、作品出众的文人。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其近义词包括文思如泉、才思敏捷等,反义词为才疏学浅等。使用时应避免用错对象、场合,滥用夸张和与其他词语混用。该成语用于形容一个人的才华或作品水平高。
从宽发落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从宽发落”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从宽发落指的是在处理事情或案件时采取宽容和宽大的处理方式,不追究或减轻对某人的处罚。该成语源于古代司法实践中的宽容态度。本文还指出了从宽发落的错误用法,并强调了在不同场合下使用成语的准确性。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故入人罪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故入人罪”这一成语,包括其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等。该成语强调司法公正的重要性,提醒人们慎重对待法律和司法程序,避免误判和冤枉无辜。文章指出在司法实践中,应遵守法律程序,避免故入人罪的情况出现,并介绍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示例。全文旨在提高人们对司法公正的认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冤案。
打击报复是什么意思
打击报复的读音为dǎ jī bào fù。该词指对曾经批评、揭露、检举自己或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进行压制和迫害,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可能触犯法律。其源于古代社会中的典故。打击报复的近义词为报复行为、打压迫害等,反义词为宽容大度、公正无私等。文章同时提到了打击报复的错误用法,如滥用打击报复行为、对微小矛盾采取极端措施以及将个人恩怨与工作混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应学会宽容大度,避免任何形式的打击报复。
引律比附是什么意思
引律比附的读音引律比附的读音为yǐn lǜ bǐ fù。引律比附的含义“引律比附”是指按照法律条文或先例进行推理和判断,即通过类比的方式将新的案件或情况与已有的法律条文或先例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处理意见或裁决。其含义在于通过法律推理和类比的方式,使法律的应用更加灵活和公正。引律比附的典故“引律比附”这一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司法实践。在古代的法律制度中,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常常需要依据已有的法律条文和先例来作出裁决。为了确保裁决的公正性和合理性,法官们常常会采用“引律比附”的方法,即通过类比的方式将新的案件与已有的法律条文或先例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处理意见。这种方法在古代的司法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成为
床笫之私是什么意思
床笫之私是古汉语中的一个成语,指代夫妻之间的私密之事或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私密行为。该成语出自《左传》,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床笫之私的近义词包括闺房之秘、枕席之欢和枕边风等,反义词为毫无瓜葛、素不相识和形同陌路等。在文学作品中,床笫之私常用来描述男女间的亲密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应避免随意谈论或描述他人的床笫之私,以免不礼貌和侵犯他人隐私。
三差两错是什么意思
三差两错的读音为sān chà liǎng cuò,是一个描述事情中出现的小错误或偏差的汉语成语。其含义为在处理某些事情时出现的多次疏忽和错误。该成语源于日常中对事物处理不当的情景,其近义词有误错误百出、疏忽大意等,反义词有准确无误、一丝不苟等。在使用时需注意成语的恰当语境,避免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