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立文字

不立文字

读音

bù lì wén zì

含义

“不立文字”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否定,表示“没有”或“不要”。
  • :建立、设立,引申为“依赖”或“依靠”。
  • :文字、文章,指书面语言。
  • :文字、符号,指具体的书写形式。

整体含义:指不依赖文字表达,强调直接领悟或心传,常用于形容禅宗等强调直觉体验的哲学或宗教思想。

典故

  1. 禅宗起源
    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认为真理无法完全用文字表达,需通过顿悟理解。
    出自《六祖坛经》:“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2. 庄子思想
    《庄子·天道》提到“言不尽意”,认为语言无法完全传达深奥的道理,与“不立文字”有相通之处。
  3. 维摩诘经
    佛教经典《维摩诘经》强调“言语道断”,即真理超越语言描述,需靠内心体悟。

近义词

  1. 心领神会:指不靠言语,通过内心理解。
  2. 得意忘言:领悟真意后,不再拘泥于文字。
  3.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某些道理只能体会,难以用语言表达。

反义词

  1. 咬文嚼字:过分拘泥于文字细节。
  2. 纸上谈兵:空谈理论,缺乏实际体验。
  3. 言必有据:说话必须依赖文字或证据。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老师教我们画画时,说有些感觉“不立文字”,要用心去画。
  2. 小学高年级:禅宗大师讲经时,常常“不立文字”,让弟子自己领悟。
  3. 初中:这首诗的意境很美,但“不立文字”,很难用语言完全描述。
  4. 高中:哲学中的某些真理“不立文字”,需要靠直觉去把握。
  5. 大学及以上:禅宗的“不立文字”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审美观。
  6. 日常对话:这道菜的味道太特别了,真是“不立文字”,说不清楚。
  7. 文学创作:他的画作充满禅意,体现了“不立文字”的境界。
  8. 学术讨论:某些科学发现最初只是直觉,可谓“不立文字”。
  9. 艺术评论:音乐的魅力在于“不立文字”,直接触动心灵。
  10. 哲学探讨: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与“不立文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错误用法

  1. 误解为“不写字”
    ❌ 错误例句:他考试时“不立文字”,结果交了白卷。
    ✅ 正确理解:应指不依赖文字表达,而非拒绝书写。
  2. 用于贬义
    ❌ 错误例句:他解释问题时“不立文字”,让人听不懂。
    ✅ 正确用法:该成语强调深奥的体悟,而非表达不清。
  3. 滥用场景
    ❌ 错误例句:这份合同“不立文字”,所以没有法律效力。
    ✅ 正确场景:适用于哲学、艺术等领域,不适用于法律文书。
  4. 混淆近义词
    ❌ 错误例句:他“不立文字”地背诵了整篇文章。
    ✅ 正确替换:应使用“倒背如流”等词。
  5. 字面解释
    ❌ 错误例句:古人“不立文字”,所以没有留下任何书籍。
    ✅ 正确理解:该成语是哲学概念,非历史事实描述。

“不立文字”体现了东方哲学对直觉和超越语言的重视,正确理解和使用能丰富表达,展现文化深度。

不立文字.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飞鸿印雪

飞鸿印雪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i hóng yìn xuě。其含义是形容书法或绘画笔触矫健有力,如同大雁在雪地上留下的爪印。这一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书法家的艺术作品。近义词包括矫健有力、遒劲有力、笔力千钧等。反义词则是软弱无力、模糊不清、轻描淡写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不能随意用于与书法或绘画无关的事物或情境,也不能用于形容软弱无力、模糊不清的事物。该成语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刻含义。

笔墨官司

笔墨官司是指通过文字进行的争论和争执,涉及个人、团体甚至国家间的交流和争端解决。源自古代文人间的书信辩论,现已成为广泛使用的词汇。其近义词包括文字争执、文字纠纷等,反义词为和解或和解协议。使用时应避免滥用,尤其在口头争执和不恰当场合使用。错误用法包括将口头争执和不涉及争论的情境称为笔墨官司。

雕章琢句

“雕章琢句”是一个成语,形容写作时对字句进行精心雕琢,追求文章的艺术性和形式美。该成语强调了写作过程中的反复推敲和修改,典故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学创作实践。它的近义词包括苦心孤诣、精雕细琢等。反义词有粗制滥造、信手拈来等。使用“雕章琢句”的例句多涉及文学创作和写作。不当使用可能显得矫情或夸张,需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谨慎选择使用。

謷牙诘屈

謷牙诘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áo yá jié qū,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艰涩难懂,文句拗口。该成语源于古代文学创作,用于形容某些过于华丽或晦涩难懂的文章。其近义词包括晦涩难懂、艰深晦涩等,反义词为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注意场合,避免在需要简洁明了的场合使用,同时避免滥用或误用成语意思,与其他相近意思的成语混淆使用。

薛侃录45.27-31读后感

薛侃录45.27-31读后感(第1篇)薛侃录45.27-31读后感拿到这本《薛侃录》的节选篇章,首先被其标题所吸引。初读时,我被其深沉的文风和丰富的内容所吸引,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薛侃录》是一本以历史为背景,深入探讨人性、社会与文化的作品。从节选的部分来看,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故事背景设定在古代,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其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薛侃在面对种种困境时,他的思考、犹豫和最终的选择,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元。这些情节不仅让我对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书中的核心主题是对人性的探索和

聱牙佶屈

本文介绍了成语“聱牙佶屈”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示例。该成语用于形容文章或言辞晦涩难懂,难以理解。典故可能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经典文献。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不能随意与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的词语混淆使用。

俗下文字是什么意思

俗下文字的读音俗下文字的拼音是sú xià wén zì。俗下文字的含义俗下文字指的是通俗、平易近人的文字,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深奥、易于理解的文学作品或文字内容。它强调的是文字的通俗性和易懂性,与高深莫测、难解难懂的文字形成对比。俗下文字的典故俗下文字这一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其含义。在古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人们更倾向于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因此“俗下文字”便成为了一种对这种文字风格的描述。俗下文字的近义词通俗易懂 - 指文字、语言等易于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平易近人 - 形容人的态度和言语等平易亲切,使人容易接近。也常用来形容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浅显易懂

道在屎溺

“道在屎溺”是一个成语,形容事物或道理看似微小却蕴含深刻道理。该成语意味着从平凡中寻找不平凡,从日常琐事中洞察大道的智慧。典故涉及古代智者和哲学流派,强调观察自然、体验生活以领悟大道。其近义词为微言大义、以小见大等,反义词为视而不见、忽视细节等。使用时应避免误解和误用,特别是在不恰当的场合和轻视贬低某事物时。例句展示了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正确使用这一成语。

聱牙戟口

聱牙戟口是一个成语,读音为yáo yá jǐ kǒu。该成语用来形容言语或文章艰涩难懂,文辞锋利。其源于古代文人墨客对文章的评价,常用来形容某些文辞深奥难懂。近义词包括艰深难懂、晦涩难解、艰涩难通。反义词包括浅显易懂、平易近人、明白晓畅。使用聱牙戟口时需注意不当使用场合、误用对象和混淆概念。该成语常用来形容文辞的深奥和锐利,如古文、哲学著作等。错误使用可能导致表达生硬晦涩。

诘曲聱牙

本文介绍了成语“诘曲聱牙”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于形容文章或语言曲折深奥,难以理解。同时,本文还强调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用错对象、与其他近义词混用以及语境不当等错误用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