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屎溺
读音
dào zài shǐ niào
含义
- 道:指道理、真理或规律。
- 在:存在于。
- 屎溺:指粪便和尿液,泛指污秽之物。
整体含义:真理或大道无处不在,即使是看似低贱、污秽的事物中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比喻真理不局限于高贵或神圣的事物,而是普遍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
典故
- 《庄子·知北游》:
东郭子问庄子:“道在哪里?”庄子答:“无所不在。”东郭子追问具体之处,庄子说:“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东郭子听后觉得庄子在贬低“道”,庄子解释道:“道不避秽贱,万物皆有其理。” - 禅宗公案:
唐代禅师赵州从谂曾以“狗子无佛性”启发弟子,强调佛性不局限于清净之物,即使是狗、屎溺中也可见佛性。 - 宋代理学:
朱熹等理学家借用此成语,说明“理”贯穿万物,即使是微小或污秽之物也体现天理。
近义词
- 大道至简:深刻的道理往往简单朴素。
- 一花一世界:微小事物中蕴含宇宙真理。
- 触类旁通:通过一事理解他事,体现普遍性。
- 理在事中:道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中。
反义词
- 高高在上:脱离实际,不接地气。
- 阳春白雪:指高雅难懂的事物,与“下里巴人”相对。
- 曲高和寡:道理过于深奥,难以被理解。
- 华而不实:表面华丽,缺乏实质内容。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说:“观察蚂蚁搬家也能学到知识,真是道在屎溺!”
- 爷爷告诉我,连泥土里都有学问,这就是道在屎溺。
-
小学高年级:
- 科学家研究细菌的用途,证明了道在屎溺的道理。
- 垃圾回收利用的智慧,正是道在屎溺的体现。
-
初中:
- 庄子说“道在屎溺”,提醒我们不要轻视任何事物的价值。
- 污水处理技术展现了“道在屎溺”——变废为宝的哲学。
-
高中:
- 道家思想认为,道在屎溺,因此修行不必远离尘世。
- 禅宗主张“平常心是道”,与道在屎溺异曲同工。
-
大学及以上:
- 生态哲学强调万物平等,恰如“道在屎溺”的深层含义。
- 庄子以屎溺喻道,解构了传统对“神圣”与“污秽”的二元对立。
错误用法
-
贬低他人:
- 错误:“你写的文章简直是道在屎溺!”(误用为贬低作品低劣)
- 正确用法应强调“平凡中见真理”,而非侮辱。
-
形容肮脏:
- 错误:“这房间太乱了,真是道在屎溺。”(误用为描述环境污秽)
- 原成语无贬义,不可直接代指脏乱。
-
脱离语境滥用:
- 错误:“我觉得数学公式道在屎溺。”(强行套用,逻辑不通)
- 需符合“真理存在于微小/污秽中”的语境。
-
混淆近义词:
- 错误:“他的演讲阳春白雪,真是道在屎溺。”(两者意义相反)
- “阳春白雪”形容高雅,与“道在屎溺”的朴素性冲突。
总结:“道在屎溺”是充满哲思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其“普遍真理”的内核,避免误作贬义或脱离语境的滥用。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理的诗词
关于理的诗词(第1篇)关于理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便有着丰富的体现。以下是根据“关于理的诗词”这一主题,精心挑选并解析的几首古诗词,包括全文、作者、朝代等信息。一、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原文:理之所在,其容自庄。文王在上,于万斯年。作者及朝代:此诗为先秦时期的作品,出自《诗经》。解析:此句诗表达了理的庄重与崇高,文王以其德行和智慧居于高位,体现了“理”在社会治理与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二、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哲理寄言,合于心诚。作者及朝代:王之涣,唐代诗人。解析:诗人以自然之景引出“理”的存在,表达通过不懈追求和努力,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和
关于庄子古诗词
关于庄子古诗词(第1篇)关于庄子古诗词的赏析与探微一、庄子《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精髓之一,通过描写大自然及生命中的种种状态,展示了他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理念。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此小大之辩也。作者:庄子(战国时期)解析:此段描述了鲲鹏的巨大形象,象征着宇宙的无穷和生命的伟大。同时通过小大之辩,体现了庄子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以及对于追求绝对自由的哲学理念。二、其他关于庄子的古诗词庄子《秋水》原文: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作者:庄子(战国时期)解析:此
关于描写庄子的诗词
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庄子的诗词的多个篇章,这些诗词均以庄子的哲学思想为灵感进行创作。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和思想内涵,表达了对自由、自然、和谐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通过阅读这些诗词,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庄子哲学的思想精髓和价值所在。
名人描写庄子的诗词
名人描写庄子的诗词(第1篇)关于名人描写庄子的诗词,由于古诗词浩如烟海,完全列举所有相关诗词可能篇幅过长,我将挑选出其中较有名且符合要求的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以及简短解析。一、唐·李白《读<庄子>》原文:庄周梦蝶舞翩翩,天地精神浩渺间。云卷云舒任逍遥,万化皆春复秋还。作者:李白(唐朝)解析:此诗是李白描写庄子的诗词,通过对庄周梦蝶的描述,展现出庄子思想中对于天地精神的理解与感悟。诗人通过描绘云卷云舒的景象,表现出庄子哲学中“逍遥”的境界。整首诗体现了庄子思想中对于自然、宇宙、生命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二、宋·苏轼《和子由三首其一》原文:今古何时忘我论,虚空庄子梦蝴蝶。若教点铁成
关于小的古诗词
关于小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小的古诗词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小”这一主题,时常被诗人们以不同的角度和情感来诠释。从自然之小到社会之小,从个体之小到情感之小,皆为诗人笔下的主题。以下是根据“关于小的古诗词”这一主题所挑选的几首经典古诗词,以及对应的全文、作者、朝代与解析。一、《夜上西山望秋月有感》朝代:宋 作者:寇准水潭一望绿阴头,水面清波望似绸。落日低衔残角鸟,轻云浅漾小鱼钩。碧溪流尽人声小,白鸟飞来树影幽。独坐西山观月色,此情此景似仙游。解析:此诗以自然之小景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夜上西山望秋月的情景。诗中通过“水潭”、“落日”、“轻云”等小物象,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幽美。“人声小”这一细节,更
道存目击
道存目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cún mù jī,用于形容人的道德品质或某种道理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强调的是一种自然流露的境界。它源于古代典籍,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道存目击的近义词包括自然而然、显而易见和不言而喻等。反义词包括莫名其妙、深藏不露和矫揉造作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品德高尚、道理简单明了等情境。错误的使用方式包括将其误解为适用于所有情境的词语,以及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因此,在使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和选择。
齐物论 庄子 读后感2000字
齐物论 庄子 读后感2000字(第1篇)齐物论 庄子 读后感一、读物基本信息与初印象《齐物论》是古代中国哲学家庄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篇章。初次接触《齐物论》,我被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所吸引。庄子以其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人们对于世界认知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让我深感震撼。二、初读直观感受初读《齐物论》,我被书中独特的语言风格所吸引。庄子的文字简练而富有哲理,常常通过寓言和比喻来阐述深刻的哲学观点。其中,对于“万物齐一”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这种观点让我对世界的认知产生了新的思考,也让我对庄子的智慧产生了敬意。三、书中的精
虫臂鼠肝
“虫臂鼠肝”的读音为chóng bì shǔ gān,出自《庄子·外物》篇,比喻极微小的事物,形容轻视事物的微小和渺小。该成语也可用来形容事物的微不足道。其近义词有“微不足道”“微乎其微”“渺小至极”,反义词有“举足轻重”“重如泰山”“宏大无比”。在使用时需注意其比喻意义,避免错误用法。该成语表达了即使再微小的生命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目击道存是什么意思
目击道存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ù jī dào cún。其含义是通过观察、接触事物,领悟其内在的道理和规律。这一成语源自《庄子·外物》中的故事,表达了通过观察表面现象看透事物本质的道理。目击道存的近义词有洞察秋毫、见微知著等,反义词有视而不见、盲目从众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要误解其含义,避免过于主观臆断,并注意语境的合适性。具备目击道存能力的人在观察、判断、决策等方面表现出色。
齐物论 庄子 读后感
齐物论 庄子 读后感(第1篇)齐物论 庄子 读后感首次接触到庄子的《齐物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深邃。这是一部关于思考宇宙、生命及万事万物的哲理巨著。初读时,最吸引我的是庄子独特的思考角度和深邃的哲学观点。《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主要探讨了万物齐一、是非相对的观点。书中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但通过一系列的哲学讨论,展现了庄子对于世界、人生和知识的独到见解。庄子以自然为师,以物我为一,强调万物皆有生命,皆有灵性,从而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书中关于“物论”的讨论尤为精彩,探讨了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它启发我认识到,人们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读,不同的人之间可能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