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自招

成语“不打自招”详解

读音

bù dǎ zì zhāo

含义

  • :否定词,表示“没有”。
  • :指“拷打”“逼迫”。
  • :自己。
  • :招供、承认。

整体含义:指在没有受到拷问或逼迫的情况下,自己主动承认错误或罪行。后来也比喻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或秘密。

典故

  1. 《警世通言》: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一个盗贼被抓后,还没被审问就主动招供了自己的罪行,因此被称为“不打自招”。
  2. 《水浒传》:在《水浒传》中,李逵因性格直爽,常常在无意中说出真相,被宋江笑称“你这厮不打自招”。

近义词

  1. 自投罗网:比喻自己主动进入别人设下的圈套。
  2. 自曝其短:指自己主动暴露缺点或错误。
  3. 不打自认:与“不打自招”意思相近,指未经逼迫就承认事实。

反义词

  1. 守口如瓶:形容说话谨慎,不轻易泄露秘密。
  2. 矢口否认:坚决不承认某事。
  3. 抵死不认:即使面临死亡威胁也不承认错误或罪行。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偷吃了糖果,还没等妈妈问,他就说:“不是我吃的!”结果不打自招了。
    • 小红撒谎说作业写完了,可书包里的作业本还是空的,真是不打自招
  2. 小学高年级

    • 他明明说自己没玩手机,可手机还是热的,这不是不打自招吗?
    • 老师问谁打破了玻璃,小强紧张得脸都红了,简直是不打自招
  3. 初中

    • 警察还没审问,嫌疑人就主动交代了犯罪经过,真是不打自招
    • 他假装不知道考试答案,可一开口就说错了题目,不打自招了。
  4. 高中及以上

    • 在辩论赛上,对方辩手一紧张,竟然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真是不打自招
    • 他本想掩饰自己的身份,可一开口就用了家乡话,不打自招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主动承认”

    • ❌ 错误例句:他勇敢地不打自招,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正确应为“主动承认”)
    • ❌ 错误场景:在表扬某人诚实认错时,不能用“不打自招”,因为该成语通常带有贬义或讽刺意味。
  2. 误用为“被迫招供”

    • ❌ 错误例句:他被严刑拷打后不打自招。(正确应为“被迫招供”)
    • ❌ 错误场景:描述被逼供的情况时,不能用“不打自招”,因为该成语强调“未经逼迫”。
  3. 误用为“无意泄露”

    • ❌ 错误例句:他不打自招地透露了公司的机密。(正确应为“无意中泄露”)
    • ❌ 错误场景:描述无心之失时,不宜用“不打自招”,因为它更强调“主动暴露”。

通过以上解析,相信大家对“不打自招”这一成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和感情色彩哦!

不打自招.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代人受过

“代人受过”是一个成语,拼音为dài rén shòu guò,意为代替他人承担过错或罪责。其典故源于《战国策》中的蔺相如替廉颇受过的故事,以及孟母为保护儿子而主动承担责任的历史故事。近义词包括替罪羊、背黑锅、顶罪、承担过失等。反义词为推卸责任、嫁祸于人、明哲保身等。在使用时需结合具体情境,错误用法可能包括用于不真实承担责任的情境或贬低为他人承担责任的行为。此成语常用于描述某人为他人无私承担责任的行为。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是一个源自战国时期的成语,拼音为fù jīng qǐng zuì。其含义为背负着荆条请求惩罚或道歉,形容主动认错、道歉并愿意接受责罚的诚恳态度。这个成语来源于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典故。其近义词包括叩头请罪、谢罪、谢过、赔礼道歉等。反义词为拒不认错、无理取闹、推卸责任、死不悔改等。该成语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会被误用,正确的用法应该是真心实意地认识到错误,并以行动表达诚挚的歉意和改正错误的决心。正确的使用场合包括因自己的过失而道歉、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承担责任等。

戴罪立功

戴罪立功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i zuì lì gōng,指在犯下错误或罪行之后通过立下新的功劳来弥补过失或赎回错误的行为。其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强调犯错者通过积极的行为或贡献来取得成就或为之前的行为做出补偿。戴罪立功的近义词有功过相抵、将功补过等,反义词有罪加一等、怙恶不悛等。在使用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和情境,避免不当使用。该成语强调了犯错后积极改正和贡献的重要性。

闭阁思过

闭阁思过的正确读音及其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均已详细阐述。该成语强调犯错后主动反思并改正错误的态度。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误用,确保表达准确。闭阁思过的正确运用场合是在需要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的情境下。以上内容供参考,如需深入了解,建议查阅相关词典。

引过自责是什么意思

引过自责的读音读音:yǐn guò zì zé引过自责的含义"引过自责"的含义是指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并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反思和自责。它表达了一种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也体现了对自身行为的深刻反思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引过自责的典故"引过自责"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故。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官员,他因犯错而主动承担责任,并引咎自责。他的这种行为被后人传颂,并形成了"引过自责"这个成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典故和故事也表达了"引过自责"的含义,如《左传》中的"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都表达了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改正的精神。引过自责

闭合思过

“闭合思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它表示关闭门户,反思自己的过错。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在面对错误时,要自我反省、审视,采取封闭门户、静心思考的方式寻找错误原因并改正。其可能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或民间智慧的总结。近义词有闭门思过、反躬自省等。反义词包括推诿塞责、不知悔改等。使用时要避免误解,特别是在非正式的场合或口语中,不要将其误用为关闭自己、不与人交流的意思。通过闭合思过,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改正错误,从而实现提升。

负荆请罪

负荆谢罪的读音为fù jīng xiè zuì,表示背负荆条向对方道歉认错,源自《左传》中的故事。其含义是表示深刻的歉意和悔意,并常用于形容因自己的错误而向对方道歉的行为。近义词包括赔礼道歉、忏悔认错、负谴谢过。反义词为拒不认错、无视过错、推诿责任。在正确使用时,负荆谢罪可用于表示深刻的道歉和认错态度。但在某些场合使用不当可能会显得夸张或矫情。同时,需避免与“认错”或“赔礼”混淆使用,以确保准确表达深刻的道歉和认错态度。

负罪引慝

“负罪引慝”是一个成语,意为因错误或过失感到内疚并主动承担责任。源自古代典籍,表示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和自责,以及勇于承认并从中吸取教训的态度。近义词包括咎由自取、引咎自责等。反义词为推诿塞责、嫁祸于人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描述轻松情境、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或在句子中冗余使用等。正确用法是描述一个人对自己错误的认识和悔过之心,以及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

退思补过是什么意思

退思补过的读音退思补过的读音为tuì sī bǔ guò。退思补过的含义“退思补过”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遇到错误或过失时,能够主动反思、检讨,并设法补救、改正。它强调了自我反省和积极改正的态度,体现了对过错的深刻认识和积极改正的精神。退思补过的典故“退思补过”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盾在处理政务时,曾犯下过失。后来,他深感自责,主动退居家中,闭门思过,反思自己的过错,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他的这种自我反省和积极改正的态度,被后人传颂为“退思补过”的典故。退思补过的近义词反省自新:指通过自我反省,重新做人或做事。改过自新: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悔过自新:指悔恨过去的错误,决心重

带罪立功

"带罪立功"的读音为dài zuì lì gōng,意指在犯有错误或罪责的前提下,通过努力表现和积极行动来争取赎罪和改正错误的机会。这一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用于描述犯错者通过立功赎罪的机会来争取改过自新的情况,多涉及军事上的功绩。其近义词包括赎罪立功、改过自新等,反义词为拒不认错、一错再错等。该成语的正确用法是描述一个人真心希望通过行动来弥补过去的错误,如战争中的俘虏或犯法的个人。然而,需避免滥用该成语于轻描淡写的过错或不恰当的场合,并需理解真正的改过自新的重要性。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