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不打不相识”详解
读音
bù dǎ bù xiāng shí
含义
- 不:否定词,表示“没有”或“不会”。
- 打:指冲突、争斗或较量。
- 相:互相。
- 识:认识、了解。
整体含义:指人与人之间有时需要通过冲突或较量才能增进了解,最终成为朋友。
典故
- 《水浒传》:
宋江与李逵初次见面时,李逵误以为宋江是恶人,两人发生争执,甚至动手。后来误会解开,李逵对宋江佩服不已,成为生死之交。 - 《三国演义》:
张飞与关羽初次相遇时,因误会大打出手,刘备调解后,三人结为兄弟,成就“桃园三结义”的佳话。 - 民间故事:
两位武林高手因比武相识,原本互不相让,但交手后发现彼此武艺高强、人品正直,最终成为挚友。
近义词
- 以武会友:通过比武切磋结交朋友。
- 患难见真情:在困难或冲突中才能看清对方的真心。
- 棋逢对手:比喻双方实力相当,通过较量互相欣赏。
反义词
- 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投缘。
- 相敬如宾:形容关系和睦,没有冲突。
- 水火不容:形容双方矛盾尖锐,无法调和。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和小刚因为抢玩具打架,后来成了好朋友,真是“不打不相识”。
- 他们俩吵架后反而更亲近了,妈妈说这叫“不打不相识”。
-
小学高年级:
- 篮球场上,两队队员激烈对抗,赛后却互相称赞,真是“不打不相识”。
- 两位棋手比赛时互不相让,赛后却成了忘年交,这就是“不打不相识”。
-
初中:
- 辩论赛上,双方针锋相对,赛后却互相欣赏,印证了“不打不相识”的道理。
- 他们因为意见不合争吵,后来发现彼此志同道合,真是“不打不相识”。
-
高中及以上:
- 商场上,竞争对手经过激烈较量后选择合作,可谓“不打不相识”。
- 两位学者因学术观点不同争论不休,最终成为研究伙伴,正是“不打不相识”。
错误用法
-
形容单方面冲突:
- ❌ 他打了我一顿,我们“不打不相识”。(必须是双方互动)
-
用于恶意争斗:
- ❌ 他们因为仇恨打架,后来“不打不相识”。(必须最终关系改善)
-
形容长期敌对:
- ❌ 两国战争多年,最后“不打不相识”。(冲突后应迅速和解)
-
用于非人际场景:
- ❌ 我的电脑坏了,修好后“不打不相识”。(只能用于人与人之间)
“不打不相识”生动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微妙关系,冲突有时反而是友谊的催化剂。正确使用这一成语,能让表达更富哲理和趣味性。
你可能感兴趣
不打不成相识
“不打不成相识”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dǎ bù chéng xiāng shí,意思是只有经过较量或冲突后,人们才能真正了解彼此并建立关系。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武侠小说或历史故事,描述的是人们通过“打”的方式达成相识的过程。其近义词包括试炼知心、磨合了解等,反义词为一见如故、和平相处等。这个成语可用于描述人际关系建立,但不宜在不涉及冲突或争执的情境下使用,需注意语境的合适性。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典故、用法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势不两立是什么意思
势不两立的读音势不两立,读音为 shì bù liǎng lì,其中“势”表示形势或力量,“不两立”则表示不能同时存在或共存。势不两立的含义“势不两立”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两种或多种力量、势力、意见等,在特定的情境下无法同时存在或共存,必然会发生冲突或矛盾。它常常用来形容双方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敌对或冲突的关系。势不两立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当时各个势力之间互相争斗,互相攻击,常常是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典故中,有的故事描述了双方因为争夺地盘、资源或权力而无法共存,最终导致冲突爆发;也有的故事描述了双方因为信仰、理念不同而无法达成共识,最终走向对立面。这些典故都形象地表达了“势不两立”的
对头冤家
对头冤家的读音为duì tóu yuān jiā,指的是有着深仇大恨的敌人或冤家对头,形容两人或团体间的矛盾与敌对关系深刻且难以化解。其典故源于古代,人们因各种原因产生矛盾和仇恨,结为不解之缘。例如,《水浒传》中的宋江和高俅。近义词包括宿敌、死敌、仇人等,反义词为友好、和睦等。例如,他们两家有着深厚的对头冤家历史,常常争执冲突。但需注意避免随意使用或不当的语境描述。
斗牙拌齿
斗牙拌齿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的牙齿尖锐或言辞激烈。其读音为dòu yá bàn chǐ。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它常被用来形容人性格或言辞的尖锐程度。近义词包括尖嘴利牙、唇枪舌剑、牙尖嘴利。反义词为和颜悦色、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词的恰当性,避免滥用或误用。
蛮触相争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蛮触相争”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常见错误用法。该成语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用于形容双方因小事情或小利益而争斗不休,互相冲突的情况。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的注意事项,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使用该成语。
杯酒解怨
“杯酒解怨”是一个成语,指通过一杯酒的交流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怨恨。其含义强调酒作为社交媒介,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与和谐。典故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中对酒的特殊情感和认知,酒被视为促进人们交流和沟通情感的工具。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解和、和解纠纷和化解矛盾等,反义词为恩怨难消和矛盾重重。在轻松聚会或协商场合中,杯酒解怨的效果显著。然而,错误使用此成语,如在严肃场合滥用、误解其含义或搭配不恰当的词语,可能会给人不专业或混淆的感觉。
势不两存是什么意思
势不两存的读音势不两存,读作:shì bù liǎng cún。其中“势”表示形势、态势,“不”表示否定,“两存”则表示两者同时存在。这个成语的拼音标注为shì bù liǎng cún,声调为四声、四声、四声和二声。势不两存的含义“势不两存”是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或势力无法同时存在,必有一方要被另一方所取代或消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两个事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无法调和共存。势不两存的典故该成语典故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在古代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斗和冲突。赵国的相国平原君赵胜曾说:“秦之与赵势不两立。”这句话意味着赵国和秦国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必然会有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所消灭
化干戈为玉帛
本文介绍了成语“化干戈为玉帛”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表达将战争冲突转化为和平友好的含义,源于古代中国历史故事。文章还提供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示。此外,通过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誓不两立是什么意思
誓不两立的读音拼音:shì bù liǎng lì标注拼音为:shì/bù/liǎng/lì,其中“shì”为第四声,“bù”为第四声,“liǎng”为第三声,“lì”为第四声。誓不两立的含义“誓不两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发誓不愿意同时存在或并存,形容双方矛盾尖锐,互不相容,只能选择一方。具体来说,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人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冲突,彼此之间无法调和,只能选择一方来生存或存在。这种矛盾可能是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也可能是个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誓不两立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在古代,各个势力之间常常存在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彼此之间互不相容。有
楚越之急
“楚越之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ǔ yuè zhī jí,源自战国时期楚国和越国之间的紧急需求和冲突。它用来形容事情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典故出自《史记》等古代文献。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刻不容缓、急如星火等,反义词为无关紧要、从容不迫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重要且紧迫的情况,如合作项目出现危机、任务迫在眉睫等。使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斟酌,避免使用不当造成误解。例如在某些轻松或非紧急的场合使用可能让人感到不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