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躬屈节:一个关于谦卑与尊严的成语
读音
卑躬屈节:bēi gōng qū jié
含义
- 卑:低下,谦逊
- 躬:身体,弯腰
- 屈:弯曲,屈服
- 节:气节,尊严
整体含义:形容人为了讨好他人而过分谦卑,甚至丧失尊严,低声下气地迎合别人。
典故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面对秦王时“卑躬屈节”,以保全赵国利益,但后世多用于贬义,指无原则的讨好。
- 《后汉书·陈蕃传》:陈蕃批评某些官员“卑躬屈节,以求富贵”,讽刺他们丧失士人气节。
- 《资治通鉴》:记载唐代宦官专权时,许多大臣“卑躬屈节”以讨好权贵,导致朝纲败坏。
近义词
- 阿谀奉承:刻意讨好,说奉承话。
- 奴颜婢膝:形容像奴才一样谄媚讨好。
- 低声下气:说话做事小心翼翼,不敢得罪人。
- 趋炎附势:依附有权势的人,以求利益。
反义词
- 不卑不亢:既不傲慢,也不低声下气,态度得体。
- 刚正不阿:正直不屈,不迎合他人。
- 傲骨嶙峋:形容人性格刚强,不轻易屈服。
- 铁骨铮铮:比喻人坚强不屈,有骨气。
例句
小学阶段
- 小明为了讨好班长,总是卑躬屈节地帮他拿书包。
-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老师批评就卑躬屈节,要有自己的主见。
- 小华不想卑躬屈节地求别人,决定自己努力学习。
中学阶段
- 历史上许多官员为了升官发财,不惜卑躬屈节讨好权贵。
- 真正的友谊不需要卑躬屈节,而是互相尊重。
- 他宁可失业,也不愿卑躬屈节地向老板求情。
高中及以上
- 在职场中,有些人为了利益卑躬屈节,最终失去自我。
- 外交谈判时,既不能傲慢,也不能卑躬屈节,要讲究策略。
- 他性格刚烈,从不卑躬屈节,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文学化表达
- 他本是个有骨气的人,却在金钱面前卑躬屈节,令人唏嘘。
- 那些卑躬屈节的谄媚者,终究会被历史唾弃。
- 面对强权,他拒绝卑躬屈节,坚守自己的信念。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谦虚有礼”:
- ❌ 错误例句:他对长辈总是卑躬屈节,很有礼貌。
- ✅ 正确用法:对长辈应“恭敬有礼”,而非“卑躬屈节”。
-
误用为“努力工作”:
- ❌ 错误例句:他卑躬屈节地加班,终于完成了任务。
- ✅ 正确用法:应使用“勤勤恳恳”或“任劳任怨”。
-
误用为“忍辱负重”:
- ❌ 错误例句:他卑躬屈节多年,终于等到了复仇的机会。
- ✅ 正确用法:应使用“忍辱负重”或“卧薪尝胆”。
-
误用为“礼貌待人”:
- ❌ 错误例句:服务员卑躬屈节地招待客人,态度很好。
- ✅ 正确用法:应使用“彬彬有礼”或“热情周到”。
总结:“卑躬屈节”带有贬义,指丧失尊严的讨好行为,不能用于形容正常的礼貌或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
低三下四
本文介绍了成语“低三下四”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形容人的态度卑恭或地位低下。在使用时需注意其语境和用法,避免错误的使用。不正确的用法包括描述事物状态或轻松场合的使用,需根据具体情况谨慎使用。
摧眉折腰
“摧眉折腰”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在压力或诱惑面前失去自我、放弃尊严的极度恭敬或屈服的样子。出自唐代李白的《梦留天姆吟留别》。这个成语带有贬义色彩,表示人在某种情况下放弃了原则和尊严。其反义词如傲骨嶙嶙、刚毅不屈等则带有褒义色彩。使用“摧眉折腰”时需注意语境和情感色彩,不可随意用于轻松或幽默的场合。错误使用示例需注意避免。
不亢不卑
不亢不卑的读音为bù kàng bù bēi,表示既不骄傲也不谦卑的态度。这个成语源自《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的典故,强调一种恰到好处、既不过度也不欠缺的适度态度。不亢不卑的人能在不同场合保持冷静、从容不迫,言谈举止温和而文雅。错误用法包括滥用场合、误解含义以及使用不当的语气和表情。
卑躬屈膝
本文介绍了“卑躬屈膝”这一成语的拼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原意指人身体弯曲,形容恭敬、顺从的样子,现多用于形容过分顺从、谄媚的行为。文章还列举了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提醒读者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对象、场合以及避免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
长揖不拜
长揖不拜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cháng yē bù bài,形容对别人不施礼节、不拘礼数的态度。长揖不拜源于古代严格的礼节制度,有些人不愿按规定行礼,表现出独特或傲慢态度。该成语常用来形容傲慢无礼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傲慢无礼、倨傲自大等,反义词则是恭敬有礼、谦虚谨慎等。在实际应用中,应避免在正式场合或与他人交往时使用长揖不拜的态度,应保持恭敬有礼的态度,尊重他人,表现出谦虚、温和、友善的品质。
不卑不亢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卑不亢”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描述人的态度既不卑微也不高傲,恰到好处。其源于古代礼仪文化,强调尊重他人与自我尊重。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不卑不亢的实际运用。同时,指出了在不卑不亢的误用情况下,容易忽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过于拘谨或随意表现态度,以及在面对困难时缺乏自信和勇气的表现。
傲慢无礼
傲慢无礼的读音为"ào màn wú lǐ",该成语用于形容态度高傲,不尊重他人,没有礼貌的人。出自《左传》等历史典故或文学作品。近义词有目无他人、自命不凡等,反义词则是谦逊有礼、虚心恭敬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不分场合使用、滥用或误用,以及与其他贬义词汇混用。
辞严气正
辞严气正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í yán qì zhèng。其含义为言辞严厉,正气浩然,常用来形容人的言谈举止表现出的正直、刚毅的气质。该成语源于古代的典籍或历史故事,用于形容品德高尚、行为正直的人。其近义词包括义正辞严、言辞刚毅、正气浩然等。反义词则包括言不由衷、轻言软语、虚应故事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的合适性,避免误用。例如,他在法庭上的言辞庄重严肃,表现出辞严气正的气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低声下气
"低声下气"是一个成语,形容人的态度谦卑,声音降低,带有讨好的意味。该成语来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交礼仪,表示敬畏、请求或顺从的态度。其典故包括官员面对皇帝时的谦卑态度和村民请求帮助的故事。近义词有恭敬顺从、谦卑有礼等,反义词有高傲自大、盛气凌人等。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判断,过度使用可能显得不恰当。
摇尾求食是什么意思
摇尾求食的读音标注拼音:yáo wěi qiú shí摇尾求食的含义摇尾求食,字面意思为“摇动尾巴以求食物”。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为了生存或满足某种需求而极力讨好或迎合他人,甚至不惜牺牲尊严或原则。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生存而丧失了自我、毫无原则的人。摇尾求食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的寓言故事。据说,在古代,有一只狗为了得到食物,会不断地摇动尾巴,以讨好主人或路过的人。这种行为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为了生存而丧失尊严、毫无原则的人。虽然具体的典故和出处可能因历史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这个成语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个常用的表达方式。摇尾求食的近义词乞讨为生委曲求全卑躬屈膝苟延残喘趋炎附势这些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