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刀相助

拔刀相助

读音

bá dāo xiāng zhù

含义

  • 拔刀:拔出刀剑,表示准备战斗或出手相助。
  • 相助:帮助、支援他人。
    整体含义:形容在他人遇到危难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给予帮助。通常指见义勇为、路见不平的行为。

典故

  1.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
    鲁智深在酒楼听闻金翠莲被恶霸郑屠欺辱,愤然出手相助,最终三拳打死镇关西,展现了“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
  2. 《史记·游侠列传》
    汉代侠客郭解为人仗义,常为弱者打抱不平,其事迹体现了“拔刀相助”的精神。
  3. 民间传说
    古代侠客行走江湖,路遇不平之事,常拔剑相助,成为后世“拔刀相助”的典范。

近义词

  1. 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去做。
  2.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遇到不公平的事,主动帮助弱者。
  3. 仗义执言:主持正义,替受欺压的人说话。
  4. 扶危济困:帮助处于危难中的人,救济贫困者。

反义词

  1. 袖手旁观:冷眼旁观,不插手帮助。
  2. 见死不救:看到他人遇险却不施以援手。
  3. 落井下石:在别人危难时加以陷害。
  4. 明哲保身:只顾保全自己,不愿冒险助人。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看到同学被欺负,立刻“拔刀相助”,帮他赶走了坏孩子。
    • 故事里的侠客总是“拔刀相助”,帮助弱小的人。
  2. 小学高年级

    • 他在街上看到小偷行窃,毫不犹豫地“拔刀相助”,抓住了小偷。
    • 古代英雄常常“拔刀相助”,保护百姓不受欺压。
  3. 初中

    • 面对校园霸凌,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拔刀相助”。
    • 他性格豪爽,遇到不公之事必定“拔刀相助”。
  4. 高中及以上

    • 真正的侠义精神不在于武功高低,而在于是否愿意“拔刀相助”。
    • 在法治社会,“拔刀相助”也要讲究方式方法,避免以暴制暴。

错误用法

  1. 用于非正义行为
    ❌ 他为了帮朋友打架,也“拔刀相助”,结果被警察抓了。
    (“拔刀相助”一般用于正义行为,而非帮人打架斗殴。)
  2. 用于商业竞争
    ❌ 看到竞争对手陷入困境,他不仅不帮忙,反而“拔刀相助”,趁机抢占市场。
    (“拔刀相助”是褒义词,不能用于损人利己的行为。)
  3. 用于自我吹嘘
    ❌ 他总说自己“拔刀相助”,其实根本没帮过别人。
    (“拔刀相助”强调实际行动,不能用于虚假自夸。)
  4. 用于非紧急情况
    ❌ 他看到同学作业不会写,立刻“拔刀相助”,帮他抄答案。
    (“拔刀相助”多用于危急情况,普通帮助不宜用此成语。)

“拔刀相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侠义精神,鼓励人们在他人危难时挺身而出,但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什么意思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一个强调正义感和勇气的成语,源自古代武侠文化。这个成语表示在面对不公和邪恶时,人们应该挺身而出,维护正义和公平。其近义词有义不容辞、见义勇为等,反义词为袖手旁观、冷漠逃避等。这个成语在实际使用时应避免滥用,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运用。相关例句展示了人们在遇到不公和需要帮助的情况时,应积极站出来维护正义和公平。

打抱不平是什么意思

打抱不平是指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主动站出来帮助受委屈的一方,维护正义。其源于古代社会不公,勇敢站出来为弱者说话维护正义的行为。打抱不平的近义词有仗义执言、见义勇为等。反义词包括见利忘义、欺压良善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具体语境和避免错误用法,如滥用和与个人恩怨混淆。该成语体现了正义感和积极的社会态度。

中国古典诗词中关于剑的意象解析 10首经典咏剑诗词赏析与侠义精神探微

寒光秋水照千秋: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剑意象探微剑,这一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武器属性,成为一种承载着丰富文化密码的意象符号。从《诗经》时代的"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到唐代"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剑意象在诗词长河中不断演变,最终凝聚为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图腾。本文将通过历代经典诗词中的剑意象解析,探寻这一特殊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深意。先秦时期的剑意象雏形剑在先秦文学中已初现端倪。《诗经·秦风·无衣》中"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虽未直接写剑,但已展现兵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屈原《九歌·国殇》中"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短兵"很可能包括剑,展现了早期剑与战争

关于侠的诗词

关于侠的诗词(第1篇)关于侠的诗词,自古以来便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以下是我为您精心挑选的几首关于侠的古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词原文及解析侠客行作者:李白(唐代)原文: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解析:此诗以豪放洒脱的笔调,描绘了侠客的英勇形象。李白以赵客和吴钩等意象,勾勒出侠客的英勇形象,以及他勇往直前、决绝不拖沓的气质。全诗豪放激昂,生动描绘了侠客的义气和侠义精神。古风其十九·侠客篇作者:陆游(宋代)原文:平明闿阖拂天开,万马千车出汉台。侠客身轻似叶飞,豪情万丈如云来。三尺青锋破苍穹,一骑绝尘走天涯

扶危济急是什么意思

扶危济急的读音为fú wēi jì jí,意指在他人遭遇困难或危险时主动伸出援手。该成语源自古代典故,描述了侠客或义士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事迹。扶危济急的出处广泛,包括古代文献和历史故事。其近义词有救急扶危、解围救困等,反义词为见死不救、袖手旁观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形容冷漠无情、轻率帮助或利用他人困难谋取私利的行为。文章通过多个例子展示了扶危济急的精神和行为,强调了人们在面对他人危难时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抱打不平是什么意思 3个经典典故教你理解侠义精神

抱打不平是一个源于古代典故的词汇,读音为bào dǎ bù píng。它表示看到不公正的事情会挺身而出,帮助弱小的一方,使正义得以伸张,体现了一种勇敢、正义、有担当的精神。抱打不平的典故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精神。其近义词有仗义执言、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侠肝义胆等。反义词则包括视若无睹、明哲保身、见利忘义等。抱打不平时应根据情况适度而为,避免滥用场合、以暴制暴或将其作为个人炫耀的手段。正确的抱打不平应是出于内心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而行动的。在社会中,应该积极倡导抱打不平的精神,让正义得到伸张。

济弱扶倾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济弱扶倾”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来进一步解释其用法。该成语描述了人们在他人危难或困境时伸出援手的行为。同时,文章还强调了在使用该成语时应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将其用于描述冷漠或伤害他人的行为,或用于非正式的援助行为。本文通过详细解释,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使用该成语。

描写古时侠客的诗词

本文收录了多篇描写古时侠客的诗词,包括唐诗、宋词及其他古代诗作。这些诗词通过描绘侠客的形象、行为和情感,展现了古代侠客的英勇、豪情和忠诚。从剑气纵横、身经百战的侠客形象,到豪情壮志、义气深重的精神风貌,以及忠诚不渝、家国为重的侠义精神,这些诗词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侠客的形象和精神内涵。同时,这些诗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正义、勇气和忠诚的崇尚和追求。

趁火抢劫是什么意思

趁火抢劫是一种成语,指在别人遭遇困难或灾难时,乘机以非法手段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社会的不良现象。趁火抢劫的拼音为chèn huǒ qiǎng jié,其含义是形容某些人趁机谋取私利,不顾他人安危和损失。趁火抢劫的近义词有趁机揩油、趁势勒索等,反义词则包括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等。在现实生活中,该成语常被误用为描述正当竞争或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应仅限于形容非法夺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打富济贫是什么意思

“打富济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 fù jì pín。其含义是强调社会公正和财富合理分配,批判社会不平等现象,通过对富人的打击和财富的重新分配来救济穷人。典故源于古代社会,成语也与均贫富、劫富济贫等词语有相似之处。“打富济贫”不应滥用,现实中应理性看待社会财富分配问题,通过法律和制度保障公平正义。例句表明其是一种正义行为,得到社会支持和认可。错误用法是将其视为暴力的手段或行为。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