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抱不平
读音
dǎ bào bù píng
含义
“打抱不平”是一个四字成语,由“打”“抱”“不”“平”四个字组成。
- 打:此处指“采取行动”或“干预”。
- 抱:意为“心怀”“持有”。
- 不平:指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
整体含义是指见到不公平的事情时,主动站出来主持公道,帮助受欺负的人。
典故
-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
鲁智深在酒楼听到金翠莲被恶霸郑屠欺压,愤而出手相助,最终三拳打死镇关西,是典型的“打抱不平”行为。 - 《三侠五义》中的展昭
展昭路见百姓受恶霸欺凌,拔刀相助,展现了侠义精神。 - 民间故事“包公断案”
包拯不畏权贵,公正执法,为百姓伸张正义,也被视为“打抱不平”的典范。
近义词
- 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情就勇敢去做。
- 拔刀相助:形容在危急时刻出手帮助他人。
- 仗义执言:秉持正义,敢于说公道话。
- 扶危济困:帮助处于危难中的人。
反义词
- 袖手旁观:冷眼旁观,不插手帮助。
- 见死不救:看到他人遇险却不施救。
- 助纣为虐:帮助坏人做坏事。
- 明哲保身:只顾自己安全,不关心他人。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看到同学被欺负,立刻打抱不平,告诉老师。
- 小学高年级:他性格正直,经常为受委屈的同学打抱不平。
- 初中:古代侠客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打抱不平是他们的信条。
- 高中:鲁迅先生用笔杆子为弱者打抱不平,揭露社会的黑暗。
- 大学及以上:律师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打抱不平精神。
- 日常口语:你别怕,这事我帮你打抱不平!
- 文学作品:他天生一副侠义心肠,最爱打抱不平。
- 新闻报道:志愿者为农民工讨薪,展现了打抱不平的精神。
- 历史故事:包拯一生清廉,专为百姓打抱不平。
- 影视台词:“我这个人最看不惯欺负人的事,今天必须打抱不平!”
- 寓言故事:小兔子见小羊被狼欺负,勇敢站出来打抱不平。
- 社会评论:现代社会需要更多敢于打抱不平的人。
- 演讲引用:我们要学习英雄人物打抱不平的精神。
- 议论文素材:打抱不平不仅是个人品德,也是社会正义的体现。
- 童话故事:小精灵帮助受欺负的小动物打抱不平。
- 广告语:正义从不缺席,我们为你打抱不平!
- 法律案例:律师免费为贫困家庭打官司,真正做到了打抱不平。
- 校园生活:班长总是为同学打抱不平,深受大家喜爱。
- 职场场景:老员工为新同事打抱不平,反对不公平待遇。
- 国际新闻:人权组织为受压迫群体打抱不平,呼吁公平对待。
错误用法
- 用于个人恩怨:
❌ 他因为和同事有矛盾,故意打抱不平去告状。(错误:打抱不平是主持公道,不是报复。) - 用于商业竞争:
❌ 这家公司为了打击对手,假装打抱不平举报对方。(错误:动机不纯,不属于正义行为。) - 滥用武力:
❌ 他看到有人吵架,直接上去打抱不平,结果把人打伤了。(错误:打抱不平不等于暴力解决。) - 误解为抱怨:
❌ 她整天打抱不平,说老板偏心。(错误:打抱不平是行动,不是口头抱怨。) - 用于无关小事:
❌ 他因为朋友没分到糖果,就跑去打抱不平。(错误:过于小事化,不符合成语的严肃性。)
“打抱不平”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但使用时要注意场合和方式,避免滥用或误解其真正含义。
你可能感兴趣
抱不平
抱不平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ào bù píng,含义是为受冤屈或受欺负的人出面辩解或打抱不平。源于古代社会不公之事,人们为受害者出面维护公正逐渐形成的成语。近义词包括仗义执言、伸张正义、见义勇为等,反义词为袖手旁观、欺压弱小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理解为单纯的打架斗殴或自身不公正待遇的发泄。例如,他看到朋友被欺负,立刻上前抱不平,为了正义而抱不平,不惜与恶势力抗争。
关于盗贼的诗词
关于盗贼的诗词(第1篇)关于盗贼的诗词,自古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以下是根据“关于盗贼的诗词”这一主题,精选的几首古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古诗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原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解析:此诗以杜甫自述的口吻,描述了秋风破屋的凄凉景象,并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其中“安得倚天剑,斩尽天下贼”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盗贼的痛恨与不满。《古风》- 曹植(三国时期)原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念君终日思红颜,转侧在盗贼间。解析:此诗写离别之情与盗贼
锄强扶弱
本文介绍了成语“锄强扶弱”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文章详细解释了锄强扶弱指的是铲除强暴势力,保护弱小者,强调正义和公平。此外,文章还探讨了锄强扶弱的典故源于古代社会,是对社会不公和强弱不均的反抗和呼声。同时,提供了关于锄强扶弱的错误用法提示,要求在实际应用中公正公平地维护社会正义。全文旨在传递锄强扶弱的精神,呼吁人们积极参与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打富济贫
“打富济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 fù jì pín。其含义是强调社会公正和财富合理分配,批判社会不平等现象,通过对富人的打击和财富的重新分配来救济穷人。典故源于古代社会,成语也与均贫富、劫富济贫等词语有相似之处。“打富济贫”不应滥用,现实中应理性看待社会财富分配问题,通过法律和制度保障公平正义。例句表明其是一种正义行为,得到社会支持和认可。错误用法是将其视为暴力的手段或行为。
拔刀相助
“拔刀相助”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 dāo xiāng zhù。该成语形容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或脱离困境。源于古代武侠故事,也常用来形容勇敢、义气、乐于助人的人。其近义词有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义不容辞、勇往直前等。反义词为见死不救、袖手旁观、畏缩不前。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仅口头支持、非正义行为、过于暴力等。该成语在表达勇敢助人、义薄云天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关于仁的古诗词
关于仁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仁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古诗展示《论语·里仁篇》节选作者:孔子及门徒原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作者与朝代: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其门徒众多,此段文字出自《论语》。解析:孔子认为居住在有仁德之处最好。他提倡仁道,将“仁”看作是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追求以“仁”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和个人品格的修养。这段文字说明了仁心和修养的重要性。仁爱作者:杨婧原文:仁者爱人,以德为本。义者守道,以礼为先。作者与朝代:杨婧为现代人,此为现代诗。解析:此诗强调了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仁者以爱人为本,以德行为基础。义者坚守道义,以礼为先。表达了对仁、义、礼等传统美
放刁把滥
放刁把滥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行为不端、狡猾刁钻,喜欢耍滑头,做事马虎草率,不负责任。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能源于对古代社会中不负责任、狡猾刁钻的人的批评。其近义词包括狡猾奸诈、玩世不恭等,反义词为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等。放刁把滥的错误用法是过于严厉或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也需避免滥用造成语言上的误解或不当谴责。该成语在描述那些不负责任、马虎草率的行为时非常有用。
关于不孝的诗词
关于不孝的诗词(第1篇)关于不孝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这些诗词不仅揭示了社会道德观念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古代对于家庭伦理、亲情关系的重视。以下是我根据您的需求,整理的一些关于不孝主题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孝经·谏诤章》汉乐府《长歌行》晋·陶渊明《杂诗》唐·白居易《孝妇吟》宋·王安石《孝道歌》二、诗词全文及解析《孝经·谏诤章》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抚育,奉事父母如大人,此孝之大者。不慈不孝,不祥之民也。”解析:此段出自《孝经》,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若不慈不孝,则被视为不祥之人。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
关于描写同学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同学情谊的古诗词及其感悟。文章通过多首古诗词,展现了同学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包括送别、思念、共同学习等主题。同时,文章还分享了对同学情谊的感悟,强调了同学间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重要性,并呼吁珍惜这份宝贵的财富。文章旨在通过古诗词的韵味,唤起人们对同学情谊的珍视和怀念。
扶危拯溺
扶危拯溺的读音为fú wēi zhěng nì,意为在他人危难之时给予帮助。这一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源于古代典故,如楚国大夫沈诸梁的事迹。近义词包括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等。反义词为见死不救、落井下石等。使用扶危拯溺的例句需根据语境判断,强调实际行为和持续性。错误用法应避免只口头上说而不付诸实际行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