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治国

安邦治国

读音

ān bāng zhì guó

含义

“安邦治国”由四个字组成:

  • :安定、稳定
  • :国家、疆土
  • :治理、管理
  • :国家、政权

整体含义是指通过有效的治理手段,使国家安定、社会繁荣。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杰出的政治家或统治者具备卓越的治国才能,能够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典故

  1. 《尚书·洪范》
    《尚书》记载了周武王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的故事,箕子提出“洪范九畴”,强调“安邦定国”的重要性,成为后世治国理念的重要参考。
  2. 《史记·管晏列传》
    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推行改革,使齐国国力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司马迁称赞他“安邦治国,功盖天下”。
  3. 《资治通鉴》
    唐太宗李世民以“安邦治国”为理念,推行“贞观之治”,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近义词

  1. 治国安邦:与“安邦治国”意思相同,强调治理国家使其安定。
  2. 经邦济世:指治理国家、造福社会。
  3. 定国安邦:使国家稳定,社会安宁。
  4. 励精图治:形容统治者勤勉治国,力求国家强盛。

反义词

  1. 祸国殃民:指统治者或政策导致国家衰败、百姓受苦。
  2. 丧权辱国:形容国家主权丧失,遭受外敌欺辱。
  3. 乱政害民:指政治混乱,百姓遭殃。
  4. 倒行逆施:违背常理的政策,导致国家衰败。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古代贤明的君王懂得安邦治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 诸葛亮是安邦治国的能臣,帮助刘备建立蜀国。
  2. 小学高年级

    • 唐太宗推行“贞观之治”,展现了他安邦治国的才能。
    •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安邦治国的典范。
  3. 初中

    • 历史上许多名相都以安邦治国为己任,如房玄龄、魏征等。
    • 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安邦治国的良策。
  4. 高中

    • 商鞅变法虽严苛,但确实起到了安邦治国的作用。
    • 王安石变法试图安邦治国,但因阻力太大未能完全成功。
  5. 大学及以上

    • 现代国家的治理不仅需要安邦治国的智慧,还需适应全球化趋势。
    • 中国古代的“仁政”思想与安邦治国的理念密不可分。

错误用法

  1. 用于个人管理(错误)

    • ❌ “他管理公司很有条理,真是安邦治国的人才。”
    • ✅ 正确用法应指国家治理,而非企业管理。
  2. 用于形容军事行动(错误)

    • ❌ “将军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展现了安邦治国的才能。”
    • ✅ 应使用“运筹帷幄”或“决胜千里”,而非治国类成语。
  3. 用于形容普通家庭事务(错误)

    • ❌ “妈妈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简直是安邦治国。”
    • ✅ 应使用“持家有道”或“治家有方”。
  4. 用于贬义或讽刺(错误)

    • ❌ “某些官员嘴上说要安邦治国,实际上却贪污腐败。”
    • ✅ 成语本身是褒义词,不宜用于讽刺。

“安邦治国”是一个庄重、褒义的成语,适用于描述国家治理或杰出政治家的才能,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

安邦治国.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戚继光抗倭寇的诗词

描写戚继光抗倭寇的诗词(第1篇)描写戚继光抗倭寇的诗词及其解析一、明·戚继光《望阙台》原文:望阙台明 戚继光戚家军,守海疆,倭寇来,战不慌。烽火燃,照天亮,保家卫国,志气昂。作者:戚继光(明)解析:这首诗描绘了戚继光和他的将士们保卫国家,与倭寇进行斗争的场景。全诗传达出英勇无畏、守卫国家的坚定意志。二、明·佚名《庆功大宴》原文:庆功大宴戚家军威震海疆,倭寇平定喜气扬。刀枪入库马归槽,大宴庆功乐未央。作者:佚名(明)解析:此诗描述了戚继光带领的军队成功平定倭寇后的庆功宴场景。全诗通过喜庆的氛围,表现出将士们为国立功的自豪和欢愉。三、清·张问陶《咏史》原文:咏史清 张问陶倭寇侵来如豺虎,戚家军去似

关于九鼎的诗词

关于九鼎的诗词(第1篇)关于九鼎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经《九鼎之歌》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九鼎之重,国之神器。铸于夏时,传世无穷。鼎中藏宝,天下归心。解析:此诗为古代歌颂九鼎的诗歌,描述了九鼎的重量和其作为国家的重要象征。九鼎是古代的传国重器,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权力的至高无上。二、汉乐府《鼎足篇》作者:未知(汉代)原文:鼎足立三台,神明扬其威。四海归一统,万国仰清辉。解析:此诗借九鼎的象征意义,歌颂了国家统一和皇权的威严。鼎足立三台,暗指九鼎的稳固地位和其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三、杜甫《古柏行》作者:杜甫(唐代)原文:君看九峰连玉笋,屹立天外何巍巍。昔闻大禹铸鼎处,砥柱中流奠四方。古柏行宫今

关于治的诗词

关于治的诗词(第1篇)关于“治”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治世之能事,功高而民安。——佚名《治世之言》治国以礼乐,治家以和睦。——李商隐《为有源远流长者》治乱之道,在乎明君臣之分。——李煜《诗经·君子于役》治人者,必先自治。——朱熹《论治之道》安得天下有情人,共治千秋大业。——宋词中民间歌曲《百年赋》二、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治世之能事,功高而民安。全文:世道皆由人,治国治人无已时。高哉禹之志,不以四海为己私。若非克己任,吾将藐尔谁能为。三载己奉德,黎庶仰洪威。衢歌争致主,全我江之湄。治世之能事,功高而民安。作者:佚名(具体朝代不详)治国以礼乐,治家以和睦。全文:治国以礼乐,此乃王道之根本。教化乃

描写古代皇宫接待外宾的诗词

描写古代皇宫接待外宾的诗词(第1篇)一、古代皇宫接待外宾的诗词文章文章标题:皇阙接待辞,古代华彩华宴之篇自古以来,皇宫作为国家权力的中心,时常接待外宾,彰显国威。以下为几首描绘古代皇宫接待外宾的古诗词,以及其原文、作者、朝代和解析。【诗词一】作者:杜牧(唐代)《阿房宫赋》原文: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玉盘珍馐值万钱,挥毫落纸如云烟。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朝歌夜弦动紫皇,二十三弦奏未央。解析:此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皇宫的盛大宴会,展现了皇帝与外宾的交往场面。其中“天子呼来不上船”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皇帝对尊贵的宾客的邀请,突出了外宾的身份之高和宫廷礼仪的庄重。【诗词二】作者:杜荀

安邦定国

安邦定国的读音为ān bāng dìng guó,意为安定国家和稳固邦国。这个成语反映了通过实施某些措施来确保国家安定、社会稳定以及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性。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实施的政策。近义词如稳定国家、固本强基等,都表达了相似的意义。反义词如动乱不安、社会动荡等,则表达相反的含义。这个成语在正确使用时需要避免夸张和不恰当的搭配,例如用于形容短暂、局部的稳定现象或者与表示动荡的词语连用。某个领导人的政策以及军事才能的例子可体现安邦定国的真正意义。

本固邦宁

本文介绍了成语“本固邦宁”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强调国家稳定的基础性作用,只有基础稳固,国家才能安定。它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用于赞美文王治国的诗歌。文章还提到了本固邦宁的例句以及错误用法。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应正确运用该成语,避免滥用或误用。

经邦纬国

经邦纬国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īng bāng wěi guó。该成语表示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规划和有效管理,使国家得以顺利运行和发展。其典故出自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和治理方式,强调对国家的全面规划和规划的重要性。近义词包括治理国家、经纶天下等。该成语不可用于描述个人行为或事务,要注意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文章中还提到了使用经邦纬国的错误用法和相应的注意事项。在政治家的治国理念中,经邦纬国被广泛应用,旨在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裕民足国是什么意思

裕民足国的读音裕民足国的拼音是yù mín zú guó。裕民足国的含义裕民足国,字面含义为使百姓富裕,国家富足。它强调的是国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的状态,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目标和理想状态。裕民足国的典故裕民足国这一成语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的治国理念和政策。在古代中国,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这一理念在历史文献中有所体现,并成为历代治国的重要方针之一。虽然具体的典故和出处可能因历史记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这一成语所表达的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愿景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裕民足国的近义词国泰民安:指国家太平,人民安乐。民富国强:指人民富裕和国家强盛。富国强民:指使国家

邦以民为本

邦以民为本是一个强调国家以人民为根本的成语,其含义是国家和人民密不可分,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支撑。这一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思想家孟子,强调人民的重要性。邦以民为本的读音和用法也体现了其在汉语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近义词包括“民贵君轻”、“以民为先”等,反义词则是“君本民末”。政府应该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在经济建设中注重人民的利益和福祉。同时,要避免将邦以民为本误解为只关注人民而忽视国家整体利益或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不付诸实践的错误用法。

纬武经文是什么意思

纬武经文的读音纬武经文的读音为“wěi wǔ jīng wén”。纬武经文的含义“纬武经文”是一个成语,意为用武力来维护国家安全,用文治来治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具体来说,“纬”指的是治理、管理,而“武”指的是武力、军事;“经”则指的是治理的法则、方法,“文”则指的是文化、文明。因此,“纬武经文”的含义就是以武力为辅,以文化为主要手段,来治理国家,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纬武经文的典故“纬武经文”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治国理念。在古代,国家治理需要依靠武力和文化两种手段。武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而文化则是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途径。因此,“纬武经文”这一成语便应运而生,成为了古代治国理政的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