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体力行

躬体力行的读音

拼音标注:gōng tǐ lì xíng

躬体力行的含义

“躬体力行”是一个成语,指的是亲自下场,身体力行,即用实际行动去实践、去执行。这个成语强调了亲自参与、亲力亲为的行动态度,表达了对某事或某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和积极实践的精神。

躬体力行的典故

“躬体力行”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了身体力行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亲自实践去学习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识。因此,“躬体力行”这个成语在古代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身体力行、亲力亲为的人。

躬体力行的近义词

  1. 身体力行
  2. 亲身实践
  3. 言传身教
  4. 率先垂范
  5. 示范引领

以上几个词都带有亲自实践、亲身示范的意思,与“躬体力行”有相近的含义。

躬体力行的反义词

  1. 坐享其成
  2. 纸上谈兵
  3. 袖手旁观

这些词都带有消极、不积极实践的意思,与“躬体力行”形成反义关系。

躬体力行的例句

  1. 他躬体力行地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为社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他选择躬体力行地深入到基层进行调研。
  3. 这位领导躬体力行地带领团队完成了这个项目,展现了极高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4. 他不仅在口头上倡导环保,更是躬体力行地参与到了植树活动中。
  5. 为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他每天躬体力行地锻炼,成为大家的榜样。
  6. 他躬体力行地教授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
  7.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选择躬体力行地奋斗,不畏艰难险阻。
  8. 她在工作中总是躬体力行,以身作则,深受同事们的尊敬和爱戴。
  9. 他躬体力行地支持慈善事业,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爱心和温暖。
  10. 为了推动项目的进展,他每天都在现场躬体力行地指导工作。

躬体力行的错误用法

错误用法示例:

  1. 他只是口头上说要躬体力行,但从未真正付诸实践。
  2. 在这个问题上,他并没有躬体力行地去解决,而是选择了推诿塞责。
  3. 他的理论一套套的,但真正到了实践时却总是无法躬体力行。
  4. 他虽然说了要躬体力行地帮助别人,但实际行动却总是跟不上。
  5. 在工作中,他只要求下属躬体力行,自己却很少参与其中。

这些错误用法都违背了“躬体力行”的本意,没有真正体现出亲自实践、亲力亲为的精神。正确的使用应该是将理念付诸于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躬体力行.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身体力行是什么意思

“身体力行”是一个强调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成语,指亲身实践、亲自动手去做某事。其来源于《论语·述而》中的典故,表示在行动上的亲身体验和实践能够减少言行上的过失。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事必躬亲、亲力亲为等。然而,在实际使用中,“身体力行”常被误用在不切实际的场合或与实际行动无关的语境中。因此,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和实际情境,确保符合成语含义和用法要求,以准确表达亲身实践、亲身行动的意义。

躬行实践

“躬行实践”是指亲身行动,亲自实践,强调在理论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达到目的或验证理论。这一成语体现古代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近义词包括亲身实践、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反义词则是空谈误国、纸上谈兵等强调只停留在理论或口头上的词语。在使用时,应避免不适当的场合、用法混淆及不恰当的搭配。例如,“他一直倡导躬行实践,认为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掌握技能”等。

疑事无功是什么意思

疑事无功的读音疑事无功的读音为:yí shì wú gōng。疑事无功的含义疑事无功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对于有疑问、不确定的事情,如果不去行动、不去实践,就永远不会有成果或收获。它强调了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只停留在思考和犹豫不决的状态中,而应该勇敢地面对问题并采取行动。疑事无功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中国的军事战争和治理经验。在古代,战争和治理都需要决策者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如果决策者对于事情存在疑虑和不确定性,就会犹豫不决,错失良机,最终导致失败。因此,人们总结出了“疑事无功”这个成语,用来告诫人们不要在面对问题时不采取行动。疑事无功的近义词实践出真知行动胜于空谈实践出成果实践

知行合一 做实干家读后感

知行合一 做实干家读后感(第1篇)知行合一 做实干家读后感我要说的是,当我拿到这本书《知行合一 做实干家》时,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名简洁明了,直击人心,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期待。这本书的作者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洞察,将知行合一的理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初读此书,我被书中深刻的见解和生动的实例所吸引。书中以流畅的语言,讲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本书主要讲述了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即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的紧密结合。书中通过丰富的故事和实例,展示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书中也强调

传闻不如亲见

“传闻不如亲见”是一个成语,强调直接经验和亲眼目睹的重要性,暗示传闻可能存在误差或误导。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信息传递的不便和传话过程中的误解。它的近义词有眼见为实、目击道存等,反义词有道听途说等。使用此成语时,不应滥用场合或轻率否定他人经验。只有亲自体验,才能得知真相。文章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例句,帮助理解这一成语的正确用法。

言不及行是什么意思

言不及行的读音读音:yán bù jí xíng标注拼音:yán/二声 bù/四声 jí/二声 xíng/二声言不及行的含义“言不及行”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说话不能代替行动。它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意味着只有言语而无实际行动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成语提醒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不仅要说得好,更要行动得实。言不及行的典故此成语典出先秦时期,在《韩非子·难言》等古籍中有所记载。在古代的某些文化背景下,人们常常重视言论而非实际行动,此成语的提出,正是为了强调实践行动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传说故事或历史事件与该成语相关联,但具体细节因历史久远而难以考证。言不及行的近义词空言无补纸上谈兵言过其实言而无信以上这些词

知行合一 读后感

知行合一 读后感(第1篇)知行合一 读后感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初步感觉就是它会是对我有所启发的读物。书名“知行合一”四个字,简洁而深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初读此书,我为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思考所吸引。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和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在书中,知识不再只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与实际行动紧密结合的智慧。每一章每一节,都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特别是书中对于知行合一理念的详细解读,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在我们生活中,知识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书中以古代的智者故事为主线,串联起了诸多关于知识与实践的探讨。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关于一位学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这句成语强调亲眼目睹的重要性,告诫人们不要轻信传闻,必须以自己观察到的实际情况为准。其含义是只听别人说远远不如自己亲眼看到的可靠。该成语出自古代,意在强调在信息传播不便的时代,人们需要亲自观察来确认事情的真实性。其近义词包括“眼见为实”、“目睹为真”等,反义词则是“道听途说”、“耳食之言”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将其理解为完全否定听到的信息,而要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性思考来做出判断。例句展示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个成语,强调了亲自观察的重要性。

经验之谈

经验之谈是一个基于个人或集体实践经验,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深入理解和看法的成语。其发音为 jiān yàn zhī tán,强调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该成语源于古代,用于形容具有指导意义的见解和观点。其近义词包括实践之见、经验总结等,反义词则为空谈无凭、纸上谈兵等。在使用经验之谈时,需要注意其指导性和实用性,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要避免滥用场合、误解含义以及与实际情况脱节的错误用法。

耳闻不如面见

“耳闻不如面见”是一句常用的汉语成语,读音为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意指听到的信息不如亲眼见到的真实可靠。这个成语强调亲眼所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亲自目睹才能获取真实的认知和了解。它的含义源自古代中国,强调在信息不畅通的时代,亲眼所见比听闻更值得信赖。此外,这个成语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使用时需要避免只听信传闻而不进行实地考察和验证的错误用法,只有真正面对问题并进行实地考察和了解,才能做到“耳闻不如面见”。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