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任武:重武轻文的警示成语
读音
fèi wén rèn wǔ
含义
- 废:废弃、轻视
- 文:文化、文治、文教
- 任:任用、重视
- 武:武力、军事
整体含义:指轻视文化教育,过度依赖武力治国或解决问题。比喻忽视文治的重要性,片面强调武力手段。
典故
1.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汉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时,轻视儒生,认为“马上得天下,安事诗书?”谋士陆贾劝谏道:“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指出武力可以夺取政权,但治理国家必须依靠文教。刘邦最终采纳建议,推行文治,开创“文景之治”。
2.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孙权晚年偏重军事扩张,名臣张昭劝谏:“废文任武,非长久之计。”提醒他忽视内政会导致国力虚耗。
3. 《资治通鉴》中的警示
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开元盛世),后期沉迷边功(重用安禄山等武将),最终酿成“安史之乱”,被后世视为“废文任武”的典型教训。
近义词
- 穷兵黩武:滥用武力,肆意发动战争。
- 重武轻文:重视军事而轻视文化教育。
- 偃武修文(反义近义):停止武备,提倡文教。
反义词
- 文武并重:文治与武力同等重视。
- 崇文抑武:推崇文教,抑制武力。
- 礼乐教化:通过礼仪和文化治理国家。
例句
小学阶段(简单例句)
- 游戏中只升级武器不学技能,就像“废文任武”,最终会失败。
- 老师提醒我们:“学习不能‘废文任武’,数学和语文都要认真。”
中学阶段(结合历史)
- 秦始皇统一后焚书坑儒,颇有“废文任武”之弊,导致秦朝速亡。
- 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反对“废文任武”,既抓纪律也鼓励阅读。
高中及以上(抽象运用)
- 某些公司“废文任武”,只追求业绩而忽视企业文化,员工流失严重。
- 国际关系中,单边主义政策是“废文任武”的现代体现。
错误用法
1. 混淆对象
- 错误:“他废文任武,每天健身不读书。”(个人习惯不适用治国类成语)
- 修正:应形容国家或组织政策,如“这家公司废文任武,只培训销售技巧,忽视员工人文素养。”
2. 望文生义
- 错误:“废文任武就是扔掉作文本去练武术。”(误解字面意思)
- 修正:需强调“轻视文治,依赖武力”的深层含义。
3. 场景错位
- 错误:“垃圾分类不能废文任武,要多宣传。”(与环境政策无关)
- 修正:适用于治国、管理等领域,如“城市发展需避免废文任武,公共文化服务同样重要。”
总结:“废文任武”不仅是历史教训,更是现代社会的镜鉴。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企业管理,唯有文武并重,方能行稳致远。
你可能感兴趣
文治武力是什么意思
文治武力的读音文治武力的拼音是:wén zhì wǔ lì。文治武力的含义文治武力指的是在政治和军事两个领域内都具备显著的治理能力和实力。其中,“文治”指政治管理、治理能力;“武力”则指军事力量。整体而言,这个词组用于形容一个人或团体在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都有卓越的才能和实力。文治武力的典故“文治武力”这一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可以追溯到古代对于政治和军事能力的综合评价。在古代中国,一个贤明的君主或将军往往需要具备文治和武力两方面的能力,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这一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文治武力的近义词政治军事双全智勇双全德才兼备英勇善战文治武力的反义词软弱无能毫无作
偃革尚文是什么意思
偃革尚文的读音偃革尚文的读音为:yǎn gé shàng wén。偃革尚文的含义偃革尚文指的是停止武事,崇尚文教。这个成语强调了和平与文化的价值,以及通过教育和文化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偃革尚文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中国,战争和武力常常被用来解决争端和扩张领土。然而,有些贤明的君主和学者则主张通过和平和文化交流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他们认为,武力只会带来短期的胜利和破坏,而文化和教育则能够培养人们的智慧和品德,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他们提倡停止武事,崇尚文教,以和平和文化交流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偃革尚文的近义词停戈讲和:停止武力,寻求和平解决争端。止戈息兵
以杀去杀是什么意思
以杀去杀的读音以杀去杀的读音为:yǐ shā qù shā,其中“以”为第三声,“杀”为第一声,“去”为第四声。以杀去杀的含义以杀去杀,字面上的意思是以杀止杀,但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来达到消除冲突、化解矛盾的目的,而不是直接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种思想强调的是以和平、理智的方式解决争端,避免更多的伤害和损失。以杀去杀的典故“以杀去杀”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军事策略和治国理念。在古代战争中,有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不得不采取一些激烈的手段来对抗敌人。然而,这种手段往往也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和损失。因此,一些智者开始思考如何以更和平、更理智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他们提出了“以杀去杀”
文韬武略是什么意思
文韬武略的读音文韬武略(wén tāo wǔ lüè)文韬武略的含义“文韬武略”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文武双全,既有文化修养,又有军事谋略。其中,“文韬”指的是文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武略”则指的是武事方面的智谋和策略。文韬武略的典故“文韬武略”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兵法典籍和历史传说。在古代,人们常常将文治和武功相结合,认为一个真正的英雄或领袖应该具备文武双全的才能。例如,在《史记》中就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说法,强调了文治和武功相互依存的关系。此外,历史上也有许多文武双全的人物,如诸葛亮、周瑜等,他们的智谋和谋略都被后人称为“文韬武略”。文韬武略的近义词智勇双全:指既有智慧又
封刀挂剑
“封刀挂剑”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ng dāo guà jiàn,意思是停止使用武器或罢战,表示不再争斗或战斗。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表示和平和停止争斗。其近义词有偃旗息鼓、休兵罢战等,反义词有兵戎相见、剑拔弩张等。该成语用于形容和平状态或停止争斗的场合。错误用法是在不适合的场合或与其他不相关的词语组合使用。正确的使用应该是用来形容某个时期或事件后,社会或国家进入和平时期,不再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情况。
上兵伐谋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上兵伐谋”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等。上兵伐谋的含义是运用智谋和策略来战胜敌人,而非单纯依赖武力。它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并被广泛用于指导战争和军事行动。使用上兵伐谋时,应注意避免误解其含义,将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灵活运用。该成语强调了策略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止戈为武是什么意思
止戈为武的读音止戈为武的读音为 zhǐ gē wéi wǔ,其中“止”和“戈”都是常见的汉字,而“为”和“武”则表示动作和状态。止戈为武的含义止戈为武的含义是通过制止战争来达到武力目的。具体来说,“止戈”意味着停止战争或避免冲突,“为武”则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或策略来达到武力或军事上的目的。这个成语强调了和平与战争之间的平衡,以及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的智慧和策略。“止”字在此成语中表示制止、停止的意思,“戈”字则指代战争或武器。因此,整个成语的含义是通过和平手段或策略来达到军事目的,强调了避免战争、追求和平的重要性。止戈为武的典故该成语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四年》中的故事。当时,楚国将领子玉率军攻打
玩兵黩武是什么意思
玩兵黩武的读音拼音:wán bīng dú wǔ,其中“黩”字在汉语中表示“频繁、过度”,所以“玩兵黩武”的读音中,“黩”的发音为第四声,整体上这个成语的读音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玩兵黩武的含义“玩兵黩武”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轻率、频繁地使用武力,或者滥用武力,形容好战或轻率地发动战争。其中,“玩”字表示轻率、不严肃的态度,“兵”指军队,“黩”表示频繁、过度,因此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频繁、过度地使用武力或战争。玩兵黩武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当时楚国将领子玉在战场上轻率地使用武力,被楚庄王批评为“玩兵黩武”,并最终导致了楚国的失败。此外,这个成语还与历史上其他一些战争和军
扬威曜武是什么意思
扬威曜武的读音扬威曜武的拼音是:yáng wēi yào wǔ。扬威曜武的含义“扬威曜武”是一个成语,指炫耀武力,显示威风。其中,“扬”意为张扬、展示,“威”指威严、力量,“曜”为照耀、显耀,“武”则指军事、武力。所以,该成语的意思是通过展示军事力量和威严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和不可侵犯的威势。扬威曜武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军事活动中的实际行为和描述。在古代,军队常常通过展示强大的武器装备和军容来显示其威武和战斗力,以震慑敌人、鼓舞士气。因此,“扬威曜武”逐渐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军队或个人展示威武和力量的行为。扬威曜武的典故出处该成语的典故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历史文献和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到相
兵车之会
兵车之会是一个源自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读音为bīng chē zhī huì。它原指诸侯国之间以兵车相随进行会盟,展示军事实力,并借此进行政治或军事的协商和结盟。兵车之会不仅象征着军事力量的展示,还代表着政治势力的联合,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其近义词为军事结盟、兵戎相见、武力集结等,反义词为和平协商、友好交流、无武力结盟等。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兵车之会,如春秋时期的崤之战等。但在现实生活中,兵车之会的使用需谨慎,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或误解其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