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之会

成语“兵车之会”详解

读音

bīng chē zhī huì

含义

  • :指军队、兵器,引申为武力。
  • :古代战车,象征军事力量。
  • :助词,相当于“的”。
  • :会盟、集会。

整体含义:指以武力为后盾的会盟或谈判,形容在军事压力下进行的政治外交活动。

典故

  1. 春秋时期诸侯会盟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国常以武力为威慑,召集会盟,如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而“兵车之会”则指那些依靠军事力量达成的盟约。
  2.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秦国常以大军压境,迫使其他诸侯国参与会盟,如张仪游说六国时,常以“兵车之会”威胁对方屈服。

近义词

  1. 武力胁迫:用军事力量逼迫对方就范。
  2. 强权外交:依靠强大实力进行的外交谈判。
  3. 威逼利诱:既用武力威胁,又用利益诱惑。

反义词

  1. 和平谈判:双方平等协商,不使用武力。
  2. 友好会晤:基于信任和友谊的会面。
  3. 自愿结盟:各方出于自愿达成协议。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古代国王们有时会用“兵车之会”来让别的国家听话。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武力威胁别人是不好的。
  2. 小学高年级

    • 春秋时期,有些诸侯国通过“兵车之会”强迫小国服从。
    • 老师讲历史时说,“兵车之会”是古代的一种外交手段。
  3. 初中

    • 战国时期,秦国常以“兵车之会”迫使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 “兵车之会”体现了古代强权政治的特点。
  4. 高中及以上

    •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类似“兵车之会”的强权外交仍然存在。
    • 研究春秋历史时,“兵车之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现象。

错误用法

  1. 误用于普通会议

    • ❌“今天我们开了一个兵车之会,讨论班级活动。”(错误:普通会议不涉及武力威胁。)
  2. 误用于友好协商

    • ❌“两国领导人进行了兵车之会,达成了合作协议。”(错误:和平谈判不能用“兵车之会”。)
  3. 误用于现代商业谈判

    • ❌“公司用兵车之会的方式让合作伙伴签字。”(错误:商业谈判不涉及军事威慑。)

“兵车之会”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齐桓公的诗词

本文研究了关于齐桓公的多篇描写诗词。这些诗词中,既有对其雄才大略和威武气势的直接赞美,也有通过历史背景间接描绘其形象的作品。齐桓公作为春秋霸主,以其贤明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得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的形象和功绩被历史所铭记,并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和艺术创作。通过对齐桓公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以及古代历史人物的风貌和贡献。齐桓公的形象和功绩将永远成为我们研究和学习的宝贵财富,他的精神和价值也将永远传承下去。

描写范蠡的诗词苏轼

本文介绍了描写范蠡的诗词及其解析,涵盖了苏轼等多位古代文人创作的诗词。这些诗词赞美了范蠡的智慧和隐逸江湖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自由自在、淡泊名利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章通过解析诗词中的意象和内涵,展示了范蠡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代文人对范蠡的敬仰和向往。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

封刀挂剑是什么意思

“封刀挂剑”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ng dāo guà jiàn,意思是停止使用武器或罢战,表示不再争斗或战斗。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争,表示和平和停止争斗。其近义词有偃旗息鼓、休兵罢战等,反义词有兵戎相见、剑拔弩张等。该成语用于形容和平状态或停止争斗的场合。错误用法是在不适合的场合或与其他不相关的词语组合使用。正确的使用应该是用来形容某个时期或事件后,社会或国家进入和平时期,不再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情况。

关于张仪的诗词

关于张仪的诗词(第1篇)关于张仪的诗词并不多见,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主题创作的文章:关于张仪的诗词及解析一、诗词全文战国策·张仪传作者:佚名(无法确定具体作者)朝代:战国时期张仪拥旄过列国,舌战群雄谋略高。辞气纵横善辞令,巧言如簧解纷扰。智勇双全镇诸侯,一怒诸侯皆惧怕。六国连横归秦手,功名千秋传天下。解析:这首诗描述了张仪在战国时期的外交才能和政治智慧,他游走于列国之间,通过巧妙的言辞和策略,成功地为秦国谋取了巨大的利益。二、其他与张仪相关的诗词虽然直接描写张仪的诗词不多,但有些诗词中提到了与张仪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例如:史记·秦本纪(节选)秦惠文王嘉张仪之功,封为武信君。)秦风起兮张仪谋,威

描写春秋战国诗词

本文提供了五篇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诗词文章及其解析。这些文章涵盖了多个主题,包括思念之情、英雄壮志、社会风貌、历史变迁等。每篇文章都包含多篇诗词及其解析,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风貌。这些诗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此外,还包含一些自创诗词,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为依托,抒发了对那个时代英雄壮志和历史变迁的感慨。整体而言,这些诗词作品对于了解和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摄威擅势是什么意思

“摄威擅势”是一个成语,意为用武力威胁他人,独揽大权,掌握控制局势。出自《战国策》中的故事,形容古代诸侯国通过武力威胁扩大势力。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独揽大权、飞扬跋扈等,反义词有公正无私、仁慈宽厚等。使用时应避免滥用,注意语境和语气。文章详细解析了摄威擅势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

折冲尊俎是什么意思

折冲尊俎的读音读音:zhé chōng zūn zǔ拼音注解:zhé(第二声),chōng(第一声),zūn(第一声),zǔ(第三声)折冲尊俎的含义“折冲尊俎”是一个古代成语,源自于古代的战争和外交场合。字面上,“折冲”指挫败、制服敌人;“尊俎”则指古代宴饮时放置酒器的几案,也常用来代指宴会或外交场合。因此,“折冲尊俎”的含义是指在外交或战争中,通过言辞、智慧和谋略来制胜对方,而无需使用武力。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智谋和外交手腕。折冲尊俎的典故“折冲尊俎”的典故源自于古代战争和外交的情境。在古代,战争和外交常常交织在一起,通过宴请、谈判等方式来达成协议或解决争端。在宴会上,智者或勇士常常

穷兵黩武是什么意思

“穷兵黩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ióng bīng dú wǔ,意为竭尽所有兵力,任意发动战争。该成语源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常用来形容滥用武力,好战不休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连年征战、征战不休等,反义词有偃武修文、止戈为武等。使用时应避免与积极、正面的词汇或情境搭配,且需了解其背景和含义,避免错误使用。文章详细解释了穷兵黩武的典故、含义、近义词、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用法。

玩兵黩武是什么意思

玩兵黩武的读音拼音:wán bīng dú wǔ,其中“黩”字在汉语中表示“频繁、过度”,所以“玩兵黩武”的读音中,“黩”的发音为第四声,整体上这个成语的读音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玩兵黩武的含义“玩兵黩武”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轻率、频繁地使用武力,或者滥用武力,形容好战或轻率地发动战争。其中,“玩”字表示轻率、不严肃的态度,“兵”指军队,“黩”表示频繁、过度,因此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频繁、过度地使用武力或战争。玩兵黩武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当时楚国将领子玉在战场上轻率地使用武力,被楚庄王批评为“玩兵黩武”,并最终导致了楚国的失败。此外,这个成语还与历史上其他一些战争和军

以德服人是什么意思

以德服人的读音以德服人(yǐ dé fú rén)以德服人的含义“以德服人”是一个成语,指的是用道德的力量来使人信服。它强调的是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质来影响他人,使他人自愿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行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道德的力量,而不是强制或武力的手段。以德服人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道德观念和儒家思想。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因此,人们应该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治理社会,使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孟子》中的一段话:“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句话表达了以德服人的基本思想。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以德服人的典故。比如,春秋时期,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