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读音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
含义
- 防:阻止、防范。
- 民:百姓、民众。
- 口:言论、话语。
- 甚于:比……更严重。
- 防川:堵塞河流。
整体含义:压制民众的言论自由,比堵塞河流导致洪水泛滥更加危险。比喻统治者若强行压制民意,最终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
典故
- 《国语·周语上》:
周厉王暴虐无道,百姓怨声载道。大臣召公劝谏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意思是,堵塞民众的言论比堵塞河流更危险,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但周厉王不听,最终引发国人暴动,被流放至彘地。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子产执政郑国时,有人建议他禁止百姓议论朝政。子产回答:“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他认为百姓的言论是执政者的镜子,压制言论只会导致更大的祸患。
近义词
- 钳口结舌:形容因恐惧或压制而不敢说话。
- 道路以目:百姓因害怕而不敢交谈,只能用眼神示意。
- 噤若寒蝉:形容因害怕而不敢出声。
- 杜口裹足:因畏惧而闭口不言,裹足不前。
反义词
- 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表达意见。
- 广开言路:鼓励民众自由发表意见。
- 百家争鸣:各种思想自由辩论,言论开放。
- 言者无罪:允许批评,不因言论治罪。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让我们自由讨论,因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压制意见不好。
- 爸爸说,家里有事要一起商量,不能“防民之口”。
-
小学高年级:
- 班长不让同学提意见,结果班级矛盾越来越多,真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古代有些皇帝不听劝告,最终被推翻,这就是“防民之口”的后果。
-
初中:
- 历史上许多暴君试图压制言论,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终引发动乱。
- 现代社会强调言论自由,因为“防民之口”只会让问题越积越多。
-
高中及以上:
- 某些国家严格控制舆论,殊不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最终可能导致社会崩溃。
- 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开言路,而非“防民之口”。
错误用法
-
用于形容个人隐私保护:
- ❌ “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秘密,所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 正确用法应指压制公众言论,而非个人隐私。
-
用于形容严格管理:
- ❌ “公司规定很严格,真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 正确用法应指压制批评或反对意见,而非一般管理措施。
-
用于形容沉默寡言:
- ❌ “他性格内向,总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 正确用法应指统治者或权力机构压制言论,而非个人性格。
-
用于形容网络屏蔽:
- ❌ “这个网站被屏蔽了,真是‘防民之口’。”
- ✅ 正确用法应指系统性压制言论自由,而非单一事件。
总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强调言论自由的重要性,适用于政治、社会管理等领域,不可滥用为个人或普通管理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
防的拼音?
本文介绍了汉字“防”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详细的含义和解析。包括防备、防御的含义,作为堤坝、要塞、关口的含义,以及姓名的含义。此外,“防”也有防止、防备、防守等动词的用法,以及堵塞、遮蔽等含义。
杜绝言路
“杜绝言路”是指封锁或堵塞进言的道路,不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建议。这一成语源自古代,反映统治者对言论的严格控制和对进谏的排斥。其近义词包括闭目塞听、闭门不出、独断专行等,反义词则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等。该成语错误用法包括滥用权力、对内封闭和拒绝倾听等。在现代社会,应该鼓励开放言论,接受各种意见和建议。
诽谤之木
诽谤之木是古代官府门前设立的木柱,用于听取百姓对官员的批评意见,象征着言论自由和公正。其含义在于鼓励民众对官员的监督和批评。诽谤之木源于周朝,是古代社会民主监督的象征之一。其近义词有直言敢谏、公正言论监督之木等。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恶意攻击他人或进行不实指责。现代社会应发扬古代的民主监督精神,保持言论自由和公正的原则。
不讳之门
“不讳之门”是一个成语,意指说话直率、无所顾忌的场合或态度。发音为bù huì zhī mén,指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观点,不避讳任何问题。源自《左传》中的故事,用来形容人们在特定场合下的直率表达。其近义词有“直言不讳”和“坦率无忌”,反义词则是“闪烁其词”和“避而不谈”。错误用法要避免,如不当场合的直率表达可能造成误解或冲突。使用这个成语时,应确保场合和态度都恰当。
众口熏天是什么意思
众口熏天的读音众口熏天(zhòng kǒu xūn tiān)众口熏天的含义众口熏天,指众多人的言论或舆论力量强大到可以影响整个社会或国家,甚至可以改变天地的状态。形容舆论的力量巨大无比,不可忽视。众口熏天的典故该成语源自于古代,与众多人的言论和力量有关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一则典故为:相传古代有位皇帝,因为听信谗言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百姓怨声载道。后来,百姓们纷纷发表意见,最终使得皇帝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做出了改变。这个故事中,百姓的言论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最终影响了皇帝的决策,即所谓的“众口熏天”。众口熏天的近义词众说纷纭:指人们的议论很多,意见不一。众目昭彰:指众人所看到的,非常明显。舆论
惑世诬民
本文介绍了成语“惑世诬民”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例句。惑世诬民指故意制造谣言、散布虚假信息、欺骗世人和误导民众的行为。其典故源于古代,对社会的危害极大。惑世诬民的近义词包括欺世盗名、蛊惑人心等,反义词则是实事求是、正直无私等。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的错误场景,如用于描述无害行为或言论、与正面含义混淆以及使用不当的语境或对象。
人微言轻是什么意思
“人微言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rén wēi yán qīng,形容人的地位低下,言论没有分量或影响力。这个成语出自古代文献,描述地位低微的人其言论难以被重视或采纳。其近义词有卑辞厚礼、卑躬屈膝、微不足道等。反义词包括举足轻重、权重望尊等。在日常使用中,应注意该成语的贬义性质,避免在正式场合误用为中性或褒义词。同时,也要避免在日常交流中随意使用,忽略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注意使用场合和语境,以免产生歧义或误解。文章中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
人言可畏是什么意思
“人言可畏”是一个成语,读音为rén yán kě wèi,意味着公众舆论的力量强大且可怕。这个成语源于《诗经》,表示人们对某件事或人的议论纷纷,让人感到恐惧或不安。其近义词包括众口铄金、议论纷纷和众说纷纭,反义词有无所畏惧、置之度外和众口一词。在日常应用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因流言蜚语或误解而感到恐惧的情况。然而,需要避免错误使用这个成语,例如在逃避个人行为的责任或为不当行为找借口。这个成语真实反映了公众舆论的影响力,但不应过度夸大。
危言覈论是什么意思
危言覈论的读音危言覈论的读音为:wēi yán hé lùn。危言覈论的含义危言覈论指发表正直的言论,对事情进行切实论述。其中,“危言”指的是正直的、有见地的言论,“覈论”则表示切实地讨论或论述。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发表言论时,能够直面问题,提出中肯、切实的观点。危言覈论的典故危言覈论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最早出自《汉书》等文献。其中,《汉书》中记载了一些大臣向皇帝进谏时,发表了正直的言论,对国家大事进行了切实的论述,后来这种行为被概括为“危言覈论”。这个成语在历史上一直被用来形容那些敢于直面问题、发表中肯见解的人。危言覈论的近义词近义词:正论直说:指发表正直的言论,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切中
耸人听闻是什么意思
耸人听闻的读音读音:sǒng rén tīng wén标注拼音:sǒng/第三声,rén/第二声,tīng/第一声,wén/第二声耸人听闻的含义“耸人听闻”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些消息或言论让人听了感到震惊或害怕。这个成语强调的是消息或言论的刺激性和震撼力,通常含有夸张或虚构的成分。耸人听闻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来源可能与古代的某些令人震惊的消息或言论有关。在古代社会,由于信息传播的不便和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一些夸张或虚构的消息往往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和恐慌,因此形成了“耸人听闻”这个成语。耸人听闻的近义词骇人听闻:指听到的事情非常令人震惊、害怕。惊世骇俗:指某事或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