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言路
读音
dù jué yán lù
含义
“杜”意为堵塞、封闭;”绝”意为断绝、阻止;”言”指言论、意见;”路”比喻途径、渠道。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堵塞进言的途径,不让人们发表意见或建议。
具体含义指统治者或领导者拒绝听取下属或民众的意见,压制言论自由,使人们不敢或不能表达真实想法。这种行为往往导致信息闭塞,决策失误,最终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典故
- 《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时期,为推行新法,曾”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止民间议论朝政,堵塞言路。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强化了统治,但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商鞅本人也落得车裂而死的下场。
- 《汉书·王莽传》:王莽篡汉后,为维护统治,大肆压制异见,”杜绝言路”,导致忠言不能上达,朝政日益腐败。最终在农民起义中灭亡。
- 《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晚年宠信杨国忠、李林甫等奸臣,他们”杜绝言路”,使玄宗听不到真实情况,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 《明史·魏忠贤传》:明朝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大肆迫害东林党人,设立特务机构东厂,”杜绝言路”,使朝廷上下噤若寒蝉,加速了明朝的衰亡。
近义词
- 钳口不言:形容因恐惧或压力而不敢说话。
- 道路以目:形容在暴政下,人民不敢交谈,只能以目示意。
- 闭目塞听:比喻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 防民之口:出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指压制人民言论。
- 言出法随:原指法令严明,后也用来形容压制言论。
反义词
- 广开言路: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鼓励人们发表看法。
- 从谏如流:形容乐于接受别人的劝谏。
-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 兼听则明:听取多方面意见才能明辨是非。
- 畅所欲言:痛痛快快地说出想说的话。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让我们提建议,不会杜绝言路。(三年级)
- 小学高年级:班长做事独断专行,杜绝言路,同学们都不满意。(五年级)
- 初中:历史上许多暴君都因杜绝言路而导致国家衰亡。(初二)
- 初中:一个好的领导应该广开言路,而不是杜绝言路。(初三)
- 高中:公司高层杜绝言路的管理方式最终导致了创新能力的丧失。(高一)
- 高中:杜绝言路的政策只会让社会矛盾不断积累。(高二)
- 高中:在学术研究中,杜绝言路会阻碍科学进步。(高三)
- 大学:杜绝言路的政治体制难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大一)
- 大学:企业文化建设中要避免杜绝言路的官僚作风。(大二)
- 大学:杜绝言路的媒体环境不利于社会监督。(大三)
- 研究生:杜绝言路的学术评价体系会扼杀创新思维。(研一)
- 研究生:杜绝言路的决策过程往往导致政策失误。(研二)
- 职场:新任经理杜绝言路的管理风格让团队士气低落。
- 职场:杜绝言路的公司很难留住有想法的员工。
- 政治评论:杜绝言路的治理方式与现代民主理念背道而驰。
- 历史分析:明朝后期杜绝言路的政治环境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 社会观察:杜绝言路的网络环境不利于形成理性讨论。
- 家庭教育:杜绝言路的家长往往不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 教育评论:杜绝言路的课堂难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国际关系:杜绝言路的国际组织难以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没有话说”:错误例句:”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大家都杜绝言路。”(正确应为”哑口无言”)
- 误用为”停止讨论”:错误例句:”时间不早了,我们就此杜绝言路吧。”(正确应为”就此打住”)
- 误用为”保密”:错误例句:”这个计划要杜绝言路,不能外传。”(正确应为”守口如瓶”)
- 误用为”沉默”:错误例句:”他性格内向,常常杜绝言路。”(正确应为”沉默寡言”)
- 误用为”结束谈话”:错误例句:”我们的谈话可以杜绝言路了。”(正确应为”告一段落”)
- 误用为”拒绝沟通”的个人行为:错误例句:”他生气了,杜绝言路不跟我说话。”(正确应为”闭口不言”)
- 误用为”无话可说”的状态:错误例句:”面对质问,他杜绝言路。”(正确应为”无言以对”)
- 误用为”停止发言”的命令:错误例句:”请大家杜绝言路,听我说。”(正确应为”安静”或”停止发言”)
你可能感兴趣
拔葵啖枣
拔葵啖枣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á kuí dàn zǎo。它用来形容贪小便宜、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比喻只追求微小利益而忽视更大的利益或整体利益。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拔葵啖枣的近义词包括贪小失大、目光短浅等,反义词则为高瞻远瞩、大公无私等。该成语错误用法是忽略整体利益和长远影响,只关注微小细节。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和实际情况决定。
以瞽引瞽是什么意思
以瞽引瞽的读音以瞽引瞽读音为 yǐ gǔ yǐn gǔ,其中“瞽”字在这里是形容词,表示盲的意思。以瞽引瞽的含义以瞽引瞽原意是指以盲人为导者,引导其他盲人前行。现在常用来比喻以不聪明的人的意见或行为来引导或影响聪明的人,或者用不成熟的想法去影响或引导更成熟的思路。以瞽引瞽的典故典故源于古代的传说,讲述的是两个盲人相互引导,彼此依靠着行进的故事。他们之间没有言语的交流,却能默契地通过相互的行动和感知来指引彼此前行。这个典故传递了即使面对困难和未知,只要彼此信任和依赖,就能共同克服困难、达成目标的信息。以瞽引瞽的近义词盲引盲随:指盲目地跟随别人,没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互相误导:指双方在交流中互相误
百虑一致
百虑一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ǎi lǜ yī zhì",表示虽然考虑的事情很多,但最后的看法或想法都是一致的,常用来形容人们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能够达成共识。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汉书·公孙弘传》,意指公孙弘能够深思熟虑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被人们所称赞。百虑一致的近义词包括众志成城、异口同声、殊途同归等,反义词为意见相左、分歧严重、各执己见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错误用法,例如在轻松场合滥用或在无关语境中使用。在团队合作和决策过程中,百虑一致表示团队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和交流后达成共识的状态。
持正不阿
持正不阿是一个成语,意思为坚持正义,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向邪恶势力屈服。该成语源于战国时期蔺相如的故事,形容人正直无私、刚强不屈。其近义词有刚正不阿、公正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偏袒护短、徇私舞弊等。持正不阿的人在工作中能坚守正义立场,不畏权势,确保公正和透明,赢得尊重和信任。但需注意避免将其用于形容过于刻板、不知变通的情况。
传闻异辞
“传闻异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uan wén yì cí,含义为不同的传闻有不同的说法或解释。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籍和历史故事,用来形容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或来源的描述和解释可能存在差异或出入。其近义词包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执一词等,反义词为众口一词、一致公认。在使用中,应避免滥用场合和混淆概念等错误用法。文章中的例子展示了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体现了传闻异辞的含义。
汉字"错"的8种含义解析 从拼音笔顺到成语典故一网打尽
本文提供了关于汉字“错”的详细解析,包括其拼音、部首、笔顺、含义等。错有多重含义,如参差、错杂、两个物体相对摩擦等。此外,错还指安排时间使不冲突、表示不正确或过错,以及在凹下去的文字、花纹中镶上或涂上金、银等。同时,错也用作打磨玉石的石头或动词表示打磨玉石。整体内容关于“错”字的解释和用法。
三头对案是什么意思
三头对案的拼音是sān tóu duì àn,含义指三个人或团体在某种问题上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无法达成一致。该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们在某些问题上的意见分歧。关于其典故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其近义词如意见分歧、各执己见等,反义词如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等。文章还给出了多个例句以及错误用法提示。
秕言谬说
本文介绍了成语“秕言谬说”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秕言谬说指的是无根据、不合情理的言语和说法,源于古代文献中对荒诞无稽、不合常理的言论的批判和警示。本文还列举了一些秕言谬说的例句,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同时,也提醒读者要保持警惕,避免相信无根据、不合逻辑的言论,尤其是在正式或严肃的场合中。
执迷不误是什么意思
执迷不误的读音执迷不误的读音为 zhí mí bù wù,其中zhí为第二声,mí为第二声,bù为第四声,wù为第四声。执迷不误的含义执迷不误的含义是坚持错误而不觉悟。其中,“执迷”表示固执地迷恋或坚持错误的事物或观念,“不误”则表示没有认识到错误或没有改正错误。整体上,该成语形容一个人对错误的认识或行为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劝告或正确的观点。执迷不误的典故执迷不误的典故源于古代,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固执的农夫。这个农夫在田里耕作时,一直坚持用一种古老的方法耕种,不愿意尝试新的耕种方法。尽管他的邻居们告诉他新的方法可以带来更好的收成,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做法。最终,他的田地收成不好,但他仍
等闲视之
等闲视之的读音为děng xián shì zhī,表示对事情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的态度。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描述,逐渐在日常中广泛应用。等闲视之的近义词有轻视、漠视、疏忽、忽视,反义词则包括郑重其事、慎重其事、重视、严肃对待。使用时应根据具体语境选择,避免在庄重场合误用,并需区分与其他词语的细微差别。例句展示了等闲视之的错误和正确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