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唇相稽
读音
fǎn chún xiāng jī
含义
- 反:翻转,反过来。
- 唇:嘴唇,代指言语。
- 相:互相。
- 稽:计较,争辩。
整体含义:指受到指责或批评时,不仅不接受,反而反过来责问或讥讽对方。形容人态度强硬,不愿认错,甚至反咬一口。
典故
-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西汉时期,窦婴(魏其侯)与田蚡(武安侯)因权力之争结怨。一次宴会上,田蚡故意挑衅窦婴,窦婴不甘示弱,反唇相讥,两人矛盾激化。司马迁用“反唇相稽”形容窦婴的反击。 - 《汉书·贾谊传》
贾谊在《治安策》中批评某些大臣“见利则争,见害则避,反唇相稽”,讽刺他们遇事推诿,甚至反过来指责他人。 - 民间故事
传说古代有位书生被邻居诬告偷鸡,他不仅不认罪,反而质问邻居:“你说我偷鸡,可有证据?莫非是你自己偷了,栽赃于我?”邻居哑口无言。
近义词
- 反唇相讥:与“反唇相稽”几乎同义,强调用言语反击。
- 倒打一耙:自己犯错却反过来指责别人,更带贬义。
- 强词夺理:无理狡辩,试图用歪理压倒对方。
- 以牙还牙:用同样的方式回击,但不仅限于言语。
反义词
- 虚心接受:诚恳接受批评,不反驳。
- 默不作声:保持沉默,不争辩。
- 从善如流:乐于听取正确意见并改正。
- 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顺从,毫无反抗。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弟弟打碎了花瓶,妈妈批评他,他反而说:“是花瓶自己掉下来的!”这就是反唇相稽。
- 小学高年级:老师指出小明的作业潦草,小明却反驳:“您的板书也不整齐啊!”典型的反唇相稽。
- 初中:班长提醒小红不要迟到,小红冷笑:“你自己上周不也迟到了吗?”
- 高中:辩论赛中,对方指责我方数据不实,我方辩手立刻反唇相稽:“请问贵方的资料来源又有多可靠呢?”
- 职场:经理批评员工效率低,员工反唇相稽:“您给的指令模糊不清,我们怎么快得起来?”
- 家庭:父亲说儿子沉迷游戏,儿子回怼:“您不也整天刷手机?”
- 社交:朋友提醒A说话太直,A反讥:“你上次不也得罪了人?”
- 历史评论:贾谊笔下的官僚“反唇相稽”,暴露了官场推诿的陋习。
- 文学作品:小说中,反派被揭穿阴谋后,竟反唇相稽:“你们才是真正的骗子!”
- 新闻报道:涉事企业被曝光质量问题后,竟反唇相稽,质疑媒体动机不纯。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反唇相讥”
- 错误:他反唇相稽地笑了。(应为“反唇相讥”)
- 解析:“稽”侧重争辩,“讥”侧重讽刺,二者不可完全互换。
-
误用于非言语场景
- 错误:两人打架,其中一人反唇相稽。(打架是肢体冲突,非言语反驳)
-
误用于主动攻击
- 错误:他主动反唇相稽,骂了对方一顿。(“反唇相稽”是被动反击,非主动挑衅)
-
误用于褒义
- 错误:律师在法庭上反唇相稽,赢得了掌声。(该成语多含贬义,不宜用于褒扬)
-
混淆“反唇相稽”与“据理力争”
- 错误:他反唇相稽,用证据驳倒了对方。(若是有理有据的反驳,应为“据理力争”)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反唇相稽”,避免在表达中张冠李戴。
你可能感兴趣
反唇相讥
反唇相讥是一个成语,读音拼音为fǎn chún xiāng jī。这个成语的含义是用言语进行反击,以讽刺或责备对方来回应对方的指责或挑衅。它源于古代文人墨客之间的争辩,逐渐成为一种口头争辩方式。反唇相讥的近义词包括反唇相争、反语相讥等,反义词有忍气吞声、宽容大度等。该成语在争吵或争论中常被使用,但需要注意使用场合和对象,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不当使用反唇相讥可能导致沟通不畅或破坏团队合作氛围。
倒打一耙
倒打一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dǎ yī wǎ",形容在争吵或争执中,反而指责对方先挑起事端或过错。这个成语源于民间故事或口头传说,用于讽刺某些人的不道德行为。其近义词包括反咬一口、颠倒黑白等,反义词为坦诚相待、公正无私等。在争吵中,使用倒打一瓦的行为会加剧冲突,让人反感。同时,该成语也有错误用法场景,如在不争执的情况下使用或在正式场合使用,可能会造成误解和混淆。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
倒打一耙
本文介绍了成语“倒打一耙”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倒打一耙指在被指责或冲突中,将责任推给对方的行为。典故源自武术比武或民间故事。常见近义词包括反咬一口、反戈一击、推卸责任等。反义词如勇于担当、诚实守信等。同时,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倒打一耙的具体应用场景。正确使用该成语,需避免混淆和滥用,符合语境和成语含义。
出口伤人
出口伤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ū kǒu shāng rén,意指言语不当,说话过于直接或刻薄,伤害到别人的感情或自尊。该成语没有具体的典故和出处,但提醒人们要注意言辞。其近义词包括恶语伤人、出口成章等,反义词为善言宽语、温言软语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语气和态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出口伤人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言辞不当的行为,需要谨慎使用以避免伤害他人感情。
恶语中伤
“恶语中伤”是指用恶毒、诽谤、诬蔑等不实之词对他人进行伤害或诋毁的行为。该成语源于古代,最早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恶语中伤常给他人带来心理或名誉上的损失,历史上也有许多相关典故和故事。其近义词包括诬蔑诽谤、造谣生事和口诛笔伐等,反义词为善言嘉语、直言不讳和公正评价等。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恶语中伤的行为,尊重他人,保持合作态度。恶语中伤的错误用法包括在家庭、工作和社交媒体上的不当使用。
恶语伤人
“恶语伤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è yǔ shāng rén,指用恶毒、刻薄的语言伤害他人。这个成语强调了语言的力量和影响,提醒人们注意言辞。其典故源于古代对言语的重视和伤害行为的警惕。近义词包括恶言恶语、詈言诟语等,反义词为善言善语、温言软语等。在争吵、公共场合等场合使用恶语是不道德的,应该避免。错误用法包括滥用恶语、无端指责和在公共场合使用恶语。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恶言詈辞
恶言詈辞是一个汉语词语,指使用恶毒、恶意的言语或骂人的话语,表达出强烈的愤怒、不满或敌意。该成语源于古代社会,现在依然被视为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恶言詈辞的近义词包括恶语相向、恶言恶语等,反义词则是和言善语、温文尔雅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避免使用恶言詈辞,保持温和友善的言语,遇到矛盾或问题时应通过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错误使用恶言詈辞会伤害他人感情和尊严,容易引起反感和不满。
齿牙余论
齿牙余论是指不负责任的虚假言论或过分夸大赞美之词,常见于文人之间的互相推崇以提升自身声望。该成语源于古代文人墨客的社交行为,常带有主观色彩和误导性。齿牙余论不仅缺乏真实性,而且可能对他人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要警惕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并实事求是地看待事情。错误的用法包括无中生有地滥用和将真实的赞扬误认为是齿牙余论。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解释。
耳软心活
“耳软心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ěr ruǎn xīn huó,形容人的意志不坚定,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想法或决定。其含义源于古代人们对警觉性的描述,也可能与某些历史故事或人物有关。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心猿意马、见异思迁、摇摆不定、犹豫不决等。反义词有坚定不移、刚毅果决、铁石心肠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过于频繁或轻率地使用,以及在不涉及意志力或决心的情况下的不当使用。“耳软心活”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那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立场或决定的人。
同浴讥裸是什么意思
同浴讥裸的读音同浴讥裸的读音为:tóng yù jī luǒ,其中“讥”和“裸”为生僻字,但发音清晰。同浴讥裸的含义“同浴讥裸”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在共同沐浴时,对他人裸露的身体进行指责或嘲笑。实际上,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在特定情境下,对他人过于敏感或过于直白的批评或指责,甚至可能带有轻浮和冒犯的意味。每个字的含义“同”:共同,一起。“浴”:沐浴,洗澡。“讥”:指责,批评。“裸”:裸露,不穿衣服。同浴讥裸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某些故事或历史事件,但具体细节并不十分明确。大致上,它可能是在描述某些人在公共场合或特定情境下,对他人过于直白的批评或指责,从而引发了不满或争议。同浴讥裸的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