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异党同:排斥异己,拉拢同伙
读音
fá yì dǎng tóng
含义
- 伐:讨伐,攻击。
- 异:不同的,异己的。
- 党:结党,拉拢。
- 同:相同的,同伙。
整体含义:指排斥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拉拢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形容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典故
- 《后汉书·党锢传》: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士大夫集团(如“党人”)被诬陷为“结党营私”,遭到残酷镇压。后世用“伐异党同”形容这种排斥异己的行为。
- 《宋史·奸臣传》:宋代权臣蔡京、秦桧等人常打击政敌,扶持亲信,被史家批评为“伐异党同”。
- 《资治通鉴》:唐末牛李党争,两派互相攻击,排除异己,是典型的“伐异党同”表现。
近义词
- 党同伐异:与“伐异党同”意思相同,只是词序不同。
- 排斥异己:打击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 结党营私: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 拉帮结派:组织小团体,排挤他人。
反义词
- 求同存异:寻求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 兼容并包:包容不同的观点和人。
- 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但保持各自的特点。
- 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公平对待。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在班上只和几个好朋友玩,不让别人加入,真是伐异党同。
- 小学高年级:班干部不能伐异党同,应该公平对待所有同学。
- 初中:历史上很多权臣伐异党同,最终导致国家衰败。
- 高中:在学术讨论中,伐异党同只会阻碍真理的发展。
- 大学及以上:某些政客为了巩固权力,不惜伐异党同,打压反对声音。
- 职场场景:公司里的小团体伐异党同,影响了团队合作。
- 社会现象:网络上的某些圈子伐异党同,对不同意见者进行攻击。
- 历史评论:明朝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本质上也是伐异党同的表现。
- 国际关系:某些国家在外交上伐异党同,只与盟友合作,排斥其他国家。
- 企业管理:优秀的管理者应该避免伐异党同,才能激发团队创造力。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团结一致”:
- ❌ 错误例句:我们班同学伐异党同,一起赢得了比赛。
- ✅ 正确用法:“伐异党同”是贬义词,不能用于褒义场景。
-
混淆“求同存异”:
- ❌ 错误例句:我们应该伐异党同,尊重不同意见。
- ✅ 正确表达:我们应该求同存异,尊重不同意见。
-
用于个人选择偏好:
- ❌ 错误例句:我喜欢吃辣,不喜欢甜食,这叫伐异党同。
- ✅ 正确表达:这只是个人口味偏好,不涉及“伐异党同”。
-
误用于单纯的意见不同:
- ❌ 错误例句:我和朋友对电影的评价不同,他这是在伐异党同。
- ✅ 正确表达:这只是观点分歧,不涉及排挤或拉帮结派。
“伐异党同”通常用于描述群体之间的排斥行为,个人之间的普通分歧不适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中性或褒义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
标同伐异
“标同伐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biāo tóng fá yì,含义是指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意见不同的人。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思想、政治、学术等方面只追求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而不愿意接纳不同意见的行为。其典故源于古代,最早出自于《汉书·刘向传》等文献。此外,文章还介绍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正确和错误用法。在学术研究和团队合作中,应该尊重不同观点和想法,避免标同伐异的行为。总之,“标同伐异”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包容不同的意见和事物,促进交流和进步。
党同妒异
党同妒异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g tóng dù yì。它指的是在某些团体或组织中,人们因个人情感或偏见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打压不同意见或才华的人。这个成语强调在团体中应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典故来源于古代一位官员的行为,而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结党营私、偏袒不公等。反义词则包括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避免出现党同妒异的情况,保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人。错误使用党同妒异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印象,因此应正确使用这一成语。
兼收并采
兼收并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ān shōu bìng cǎi。它的含义是同时吸收、采纳各种意见或事物,强调广泛接纳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事物。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用于形容在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广泛吸收各种思想和艺术形式的精神。兼收并采的近义词包括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和兼听则明,反义词包括偏听偏信、一意孤行、排斥异己和独断专行。在学术、领导、文化交流等场景中都有应用此成语的例句。然而,需要注意兼收并采的正确用法,避免滥用或与排斥异己混用,以及在不需要的情况下使用。
党同伐异
本文介绍了成语“党同伐异”的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描述的是在某个团体或组织中,人们倾向于与观点相同的人结成同盟,并对持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排斥或攻击的现象。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党同伐异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同时强调了其在社会中的负面影响,并指出应避免这种行为。
排斥异己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关于成语“排斥异己”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例句。该成语指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或信仰,排除或打压与自己持不同观点、信仰或立场的人或团体。这种行为带有偏见和自私性,不利于团结和合作。其典故源于古代政治斗争中的行为。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排斥异己在社交、学术、宗教等领域的表现,并强调了个人成长和团队合作中应避免排斥异己的错误做法,应该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促进和谐共处。
百虑一致
百虑一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ǎi lǜ yī zhì",表示虽然考虑的事情很多,但最后的看法或想法都是一致的,常用来形容人们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能够达成共识。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汉书·公孙弘传》,意指公孙弘能够深思熟虑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被人们所称赞。百虑一致的近义词包括众志成城、异口同声、殊途同归等,反义词为意见相左、分歧严重、各执己见等。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错误用法,例如在轻松场合滥用或在无关语境中使用。在团队合作和决策过程中,百虑一致表示团队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和交流后达成共识的状态。
见仁见智
"见仁见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àn rén jiàn zhì,意指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或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于道德、伦理等问题的不同理解和看法。该成语常见的近义词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抒己见等。反义词包括一致百顺、众口一词、同仁同德等。在用法上要注意,它用来形容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不能用于描述所有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都完全相同。同时,在讨论问题时,应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意见,避免误解和不当使用。
见仁见智
“见智见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àn zhì jiàn rén,指对于同一事物或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思考和判断时所具有的主观性和差异性,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此外,“见智见仁”的近义词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见仁见智等,反义词有一致认同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场合、误解含义及使用不当语境等错误用法。在文章中的使用可以表达对于某一问题或事物的不同看法和理解。
兼包并容
兼包并容是一个强调包容和开放的成语,意指广泛吸纳不同事物或意见。其含义体现了对包容、多元文化的追求和尊重。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与其含义相似的“海纳百川”等思想在古代已有体现。兼包并容的近义词包括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包容万象等。反义词则包括偏执狭隘、排斥异己、固步自封等。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应该具备兼包并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同时,在使用兼包并容这个词组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忽略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或缺乏批判性思考和分辨能力。
传闻异辞
“传闻异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uan wén yì cí,含义为不同的传闻有不同的说法或解释。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籍和历史故事,用来形容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或来源的描述和解释可能存在差异或出入。其近义词包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执一词等,反义词为众口一词、一致公认。在使用中,应避免滥用场合和混淆概念等错误用法。文章中的例子展示了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体现了传闻异辞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