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同伐异

成语“标同伐异”详解

读音

biāo tóng fá yì

含义

  • :标明、标榜。
  • :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或事物。
  • :讨伐、攻击。
  • :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或事物。

整体含义:指标榜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攻击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形容拉帮结派,排斥异己。

典故

  1. 《后汉书·党锢传》:东汉末年,士大夫集团(如“党人”)互相标榜志同道合者,排斥异己,导致“党锢之祸”,许多正直之士被朝廷打压。
  2. 《晋书·王敦传》:东晋权臣王敦专权时,标榜亲信,打击异己,最终引发叛乱。
  3. 《宋史·奸臣传》:宋代权臣如蔡京、秦桧等常“标同伐异”,排除异己,巩固自身势力。

近义词

  1. 党同伐异:与“标同伐异”几乎同义,指结党攻击异己。
  2. 排斥异己:指排挤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3. 拉帮结派:指结成小团体,共同对付他人。
  4. 结党营私:指为了私利而结成团伙。

反义词

  1. 求同存异:指寻求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2. 兼容并包:指广泛接纳不同观点或人才。
  3. 和而不同:指和睦相处,但保持各自特色。
  4. 海纳百川:比喻心胸宽广,能包容不同意见。

例句

小学阶段(简单例句)

  1. 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想法不同就“标同伐异”,要学会尊重他人。
  2. 班级里有些同学喜欢“标同伐异”,这样不利于团结。
  3. 老师教导我们,不要“标同伐异”,要互相理解。

中学阶段(较复杂例句)

  1. 历史上许多权臣喜欢“标同伐异”,最终导致国家动荡。
  2. 在团队合作中,如果总是“标同伐异”,就很难取得真正的进步。
  3. 学术讨论应该客观公正,不能“标同伐异”,否则会阻碍科学发展。

高中及以上(深度例句)

  1. 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就是士大夫集团“标同伐异”的恶果。
  2. 在政治斗争中,“标同伐异”往往会导致社会分裂。
  3. 真正的领导者应该避免“标同伐异”,而是广纳贤才。
  4. 某些企业高管喜欢“标同伐异”,最终导致公司人才流失。

文学化例句

  1. 他心胸狭隘,惯于“标同伐异”,最终众叛亲离。
  2. 在思想争鸣的时代,“标同伐异”只会扼杀创新。
  3. 历史上许多王朝的覆灭,都与统治集团“标同伐异”有关。

现代应用例句

  1. 在社交媒体上,有些人喜欢“标同伐异”,攻击不同观点的人。
  2. 职场中,“标同伐异”的行为会破坏团队合作。
  3. 某些网络社区存在严重的“标同伐异”现象,导致讨论环境恶化。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团结一致”

    • ❌ 错误例句:我们要“标同伐异”,共同完成任务。
    • ✅ 正确表达:我们要“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
  2. 误用为“求同存异”

    • ❌ 错误例句:在谈判中,双方应该“标同伐异”。
    • ✅ 正确表达:在谈判中,双方应该“求同存异”。
  3. 误用为“公平竞争”

    • ❌ 错误例句:商业竞争中,企业应该“标同伐异”。
    • ✅ 正确表达:商业竞争中,企业应该“公平竞争”。
  4. 误用为“择优录取”

    • ❌ 错误例句:公司招聘时要“标同伐异”,选择最优秀的人才。
    • ✅ 正确表达:公司招聘时要“择优录取”,选择最优秀的人才。

总结

“标同伐异”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成语,常用于形容拉帮结派、排斥异己的行为。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褒义词或中性词。

标同伐异.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伐异党同

伐异党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á yì dǎng tóng,意为攻击排斥与自己不同的人,并结党营私。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社会思想派别的差异和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典故出处不明确,但可从历史文献中找到相关记载。伐异党同的近义词为排斥异己、结党营私等,反义词为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在政治斗争或学术研究中,伐异党同常被用于描述某些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排斥异己的行为。然而,在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在正面场合或描述积极行为时使用,以免给人带来负面印象。

党同妒异

党同妒异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g tóng dù yì。它指的是在某些团体或组织中,人们因个人情感或偏见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打压不同意见或才华的人。这个成语强调在团体中应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典故来源于古代一位官员的行为,而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结党营私、偏袒不公等。反义词则包括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避免出现党同妒异的情况,保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人。错误使用党同妒异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印象,因此应正确使用这一成语。

妒能害贤

“妒能害贤”是一个形容因嫉妒他人才能和品德而损害或阻碍他人的成语。其典故源自古代,如周公和管叔的传说。这个成语强调了嫉妒心对个人和团队发展的负面影响,并给出了近义词如“妒贤嫉能”和反义词如“赏贤使能”。文章还提供了关于妒能害贤的错误用法示例及场景,并指出在教育孩子、描述团队合作、评价个人行为、描述历史事件时误用该成语的情况。文章旨在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并使用这一成语,以避免因误解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党同伐异

本文介绍了成语“党同伐异”的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描述的是在某个团体或组织中,人们倾向于与观点相同的人结成同盟,并对持不同观点的人进行排斥或攻击的现象。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党同伐异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同时强调了其在社会中的负面影响,并指出应避免这种行为。

关于伯乐的诗词

关于伯乐的诗词(第1篇)关于伯乐的诗词一、诗词全文伯乐遇良马唐·李商隐伯乐在厩中,千里良马同。遇贤即自进,遇不肖则藏。长嘶知水渴,俯首识途长。一朝乘风起,天下任骧昂。作者:李商隐,唐代诗人。解析:此诗以伯乐与良马的关系为喻,赞颂贤能之士的慧眼识才和良马的忠诚。诗中描绘了伯乐在马厩中识别千里良马,以及良马遇贤能之士的喜悦和忠诚。伯乐寻骏骨宋·郑清之骏骨天成百炼刚,神龙失势尚寻常。骅骝虽自千蹄远,谁识元侯有伯阳。作者:郑清之,宋代诗人。解析:此诗以伯乐寻骏骨为喻,赞颂了贤能之士的眼光独到和识人之明。诗中描绘了骏骨的坚韧和神龙的威猛,以及伯乐的眼光独到,能够识别出千里马。二、其他符合主题的古诗词伯乐

排斥异己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关于成语“排斥异己”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例句。该成语指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或信仰,排除或打压与自己持不同观点、信仰或立场的人或团体。这种行为带有偏见和自私性,不利于团结和合作。其典故源于古代政治斗争中的行为。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排斥异己在社交、学术、宗教等领域的表现,并强调了个人成长和团队合作中应避免排斥异己的错误做法,应该尊重他人、包容差异,促进和谐共处。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一个成语,用于描述在学术、思想和文化领域中不同学派、思想家之间的激烈争论和辩论,推动了学术和文化的进步。该成语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思想现象。它强调了多元性、开放性和竞争性,并常与其他成语如百花齐放等相提并论。在使用百家争鸣时,应注意避免用于无真正争论和竞争的情况以及消极场面的错误用法。它在描述学术、文化等领域的积极交流和竞争时非常贴切。

兼收并采

兼收并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ān shōu bìng cǎi。它的含义是同时吸收、采纳各种意见或事物,强调广泛接纳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事物。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用于形容在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广泛吸收各种思想和艺术形式的精神。兼收并采的近义词包括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和兼听则明,反义词包括偏听偏信、一意孤行、排斥异己和独断专行。在学术、领导、文化交流等场景中都有应用此成语的例句。然而,需要注意兼收并采的正确用法,避免滥用或与排斥异己混用,以及在不需要的情况下使用。

不相为谋

“不相为谋”是一个成语,读音标注为bù xiāng wéi móu。它的含义是形容两个人或团体之间观点、立场、兴趣等差异过大,无法进行有效合作或交流。这个成语源于《论语·卫灵公》中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强调了志同道合的重视。它的近义词包括道不同、意见不合等,反义词则是志同道合、意见一致等。在实际应用中,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政治领域、工作场合、个人关系等场景。不过,需要注意避免错误使用,特别是在不存在根本性差异的情况下,以及在某些正式或严肃的场合中。通过这个摘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不相为谋”这个成语。

持人长短

持人长短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í rén cháng duǎn。它的意思是指善于利用他人的长处和短处来评价或对待他人,形容一个人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能客观地评价他人并灵活运用他人的优点和缺点。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智者善于评价他人的故事,近义词包括善察秋毫、知己知彼、洞若观火等。反义词则有一概而论、不知好歹、偏听偏信等。在正确使用持人长短成语的同时,需要避免误解和滥用。例句展示了持人长短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