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同伐异

党同伐异:团结同道,攻击异己

读音

dǎng tóng fá yì

含义

  • :结党,偏袒。
  • :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
  • :攻击,排斥。
  • :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

整体含义:指拉拢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或攻击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形容人偏袒同伙,打击异己,带有贬义色彩。

典故

  1. 《后汉书·党锢传序》

    “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东汉时期,士大夫集团内部因学术和政治立场不同,形成派系斗争,互相攻击,被称为“党锢之祸”。

  2. 《宋史·欧阳修传》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而修亦以党同伐异为戒。”
    欧阳修在朝中直言进谏,虽受皇帝赏识,但他也警惕自己不要陷入派系之争。

  3. 《资治通鉴》

    “朋党相倾,党同伐异,非国家之福也。”
    司马光在评价唐朝牛李党争时,指出党派之争只会导致国家内耗。

近义词

  1. 结党营私: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2. 排斥异己:打击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3. 拉帮结派:组织小团体,互相支持。
  4. 朋比为奸:勾结在一起做坏事。

反义词

  1. 求同存异:寻求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2. 兼容并包:包容不同的观点和人群。
  3. 和而不同:和谐共处,但不盲目附和。
  4. 公正无私:不偏袒任何一方,公平对待。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他们几个总是一起玩,不喜欢别人加入,真是“党同伐异”。
    • 老师告诉我们,不能因为别人想法不同就排斥他们,那样就是“党同伐异”。
  2. 小学高年级

    • 班上有些同学只和自己小团体的人说话,对其他同学爱答不理,这就是“党同伐异”。
    • 历史上很多朝代因为大臣们“党同伐异”,导致国家越来越弱。
  3. 初中

    • 在辩论赛中,我们应该尊重对手的观点,而不是“党同伐异”,一味攻击对方。
    • 公司内部如果管理层“党同伐异”,只提拔自己人,就会失去优秀人才。
  4. 高中

    • 政治斗争中,“党同伐异”的现象屡见不鲜,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
    • 学术研究应当鼓励不同观点,而非“党同伐异”,否则会阻碍科学进步。
  5. 大学及以上

    •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我们必须警惕“党同伐异”的思维,否则会加剧社会分裂。
    • 某些媒体为了迎合特定群体,刻意“党同伐异”,制造对立,这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团结一致”

    • ❌ “我们团队党同伐异,共同完成了项目。”(错误,应改为“齐心协力”)
    • ❌ “全班同学党同伐异,一起为运动会努力。”(错误,应改为“团结合作”)
  2. 误用为“意见不合”

    • ❌ “他们俩因为小事党同伐异,吵了起来。”(错误,应改为“争执不下”)
    • ❌ “会议上大家党同伐异,讨论很激烈。”(错误,应改为“意见分歧”)
  3. 误用为“公平竞争”

    • ❌ “比赛中,选手们党同伐异,争取胜利。”(错误,应改为“各显其能”)
    • ❌ “商业竞争中,企业应该党同伐异,争取市场份额。”(错误,应改为“公平竞争”)
  4. 误用为“互相学习”

    • ❌ “两国文化交流时,应当党同伐异,取长补短。”(错误,应改为“互相借鉴”)
    • ❌ “学术会议上,学者们党同伐异,共同进步。”(错误,应改为“交流探讨”)

总结:“党同伐异”强调的是一种偏狭的排他行为,使用时要注意其贬义色彩,避免误用为中性或褒义的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

标同伐异

“标同伐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biāo tóng fá yì,含义是指团结与自己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意见不同的人。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在思想、政治、学术等方面只追求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而不愿意接纳不同意见的行为。其典故源于古代,最早出自于《汉书·刘向传》等文献。此外,文章还介绍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正确和错误用法。在学术研究和团队合作中,应该尊重不同观点和想法,避免标同伐异的行为。总之,“标同伐异”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包容不同的意见和事物,促进交流和进步。

党同妒异

党同妒异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ǎng tóng dù yì。它指的是在某些团体或组织中,人们因个人情感或偏见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打压不同意见或才华的人。这个成语强调在团体中应保持公正、客观的态度。典故来源于古代一位官员的行为,而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结党营私、偏袒不公等。反义词则包括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等。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避免出现党同妒异的情况,保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他人。错误使用党同妒异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印象,因此应正确使用这一成语。

兼收并采

兼收并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ān shōu bìng cǎi。它的含义是同时吸收、采纳各种意见或事物,强调广泛接纳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事物。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用于形容在文化、艺术、学术等领域广泛吸收各种思想和艺术形式的精神。兼收并采的近义词包括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和兼听则明,反义词包括偏听偏信、一意孤行、排斥异己和独断专行。在学术、领导、文化交流等场景中都有应用此成语的例句。然而,需要注意兼收并采的正确用法,避免滥用或与排斥异己混用,以及在不需要的情况下使用。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一个成语,用于描述在学术、思想和文化领域中不同学派、思想家之间的激烈争论和辩论,推动了学术和文化的进步。该成语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多元思想现象。它强调了多元性、开放性和竞争性,并常与其他成语如百花齐放等相提并论。在使用百家争鸣时,应注意避免用于无真正争论和竞争的情况以及消极场面的错误用法。它在描述学术、文化等领域的积极交流和竞争时非常贴切。

成语别置一喙

“别置一喙”的读音为bié zhì yī huì,意指发表不同意见或看法,展现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该成语表达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态度,在会议、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等场合中常见使用。其反义词为“人云亦云”,而近义词包括“独立见解、独树一帜”等。使用时应避免滥用,需强调其独立、有深度的见解和观点的意义。

固执成见

“固执成见”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坚持己见,不愿改变观点,即使面对新证据或论点。该成语源于古代文献,强调变通和灵活思维的重要性。固执成见的人往往陷入固有思维模式,难以接受新思想或观念。其近义词包括一成不变、守旧顽固等,反义词则包括通达权变、虚怀若谷等。使用时应注贬义色彩和场合,避免造成误解或冲突。提供的例句展示了固执成见的不同表现,提醒我们在生活中避免过度固执,学会变通和适应。

兼包并容

兼包并容是一个强调包容和开放的成语,意指广泛吸纳不同事物或意见。其含义体现了对包容、多元文化的追求和尊重。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与其含义相似的“海纳百川”等思想在古代已有体现。兼包并容的近义词包括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包容万象等。反义词则包括偏执狭隘、排斥异己、固步自封等。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应该具备兼包并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同时,在使用兼包并容这个词组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忽略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或缺乏批判性思考和分辨能力。

狗血喷头

“狗血喷头”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ǒu xuè pēn tóu,形容骂人骂得极其厉害,使人感到十分难堪。它可能源于古代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其中“狗血”象征驱邪避凶。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言辞激烈、恶毒的责骂,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体验。其近义词包括破口大骂、声色俱厉、大发雷霆等,反义词有温言细语、柔声细语、和颜悦色等。在日常交往和写作中,应正确使用这个成语,避免伤害他人感情和自尊心,用温和、善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以促进和谐交流。

避强打弱

本文介绍了成语“避强打弱”的发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指的是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选择避开其锋芒,转而攻击其弱点或薄弱环节。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并提到了该成语在战争、商战、体育比赛等不同领域的运用。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

诛锄异己是什么意思

诛锄异己的读音读音:zhū chú yì jǐ拼音:zhū chú yì jǐ诛锄异己的含义“诛锄异己”是指对与自己意见不合、立场不同的人进行清除或消灭,以达到个人或团体的目的。这个成语含有贬义,常用来形容某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诛锄异己的典故“诛锄异己”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在古代,政治斗争往往非常激烈,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一些政治集团或个人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排除异己。这些手段包括但不限于暗杀、陷害、排挤等。这些行为被人们所不齿,因此“诛锄异己”这个成语便流传了下来。具体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些历史事件,如战国时期的“六国论”中,赵国的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