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扯西拽:一个描绘杂乱无章的成语
读音
dōng chě xī zhuài
含义
“东扯西拽”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
- 东:方位词,指东方
- 扯:拉、撕、牵
- 西:方位词,指西方
- 拽:拉、拖、牵引
整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这边拉一下,那边拖一下”的动作,比喻说话或做事没有条理,东拉西扯,杂乱无章。形容人说话离题万里,做事没有章法,思路混乱。
典故
这个成语虽然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在古代文学中早有体现。
- 《红楼梦》中的类似表达:曹雪芹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常有”东拉西扯”的描述,如第五十五回中描写王熙凤说话时”东拉西扯,说了一车子话”。
- 明代小说中的使用: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描写人物说话时常用”东扯一句,西拽一句”来形容说话没有重点。
- 清代笔记记载: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批评某些文人”言谈东扯西拽,如盲人摸象”,形容其言论缺乏系统性。
近义词
- 东拉西扯:意思几乎完全相同,形容说话没有中心,随意牵扯无关内容。
- 七拼八凑:指把不同来源的东西胡乱拼凑在一起。
- 杂乱无章:形容东西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 语无伦次:指说话没有条理,颠三倒四。
- 支离破碎: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体。
反义词
- 条理分明:形容说话或做事很有条理。
- 层次井然:指结构或内容安排得很有次序。
- 言简意赅: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啰嗦。
- 重点突出:指能够抓住主要问题,不偏离主题。
- 逻辑严密:指思维或表达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弟弟讲故事总是东扯西拽,我们都听不明白。
- 写作文不能东扯西拽,要围绕一个中心写。
-
小学高年级:
- 他的发言东扯西拽,老师不得不提醒他回到主题。
- 这篇文章东扯西拽,缺乏明确的中心思想。
-
初中:
- 辩论会上,对方辩手东扯西拽,明显是在回避我们的核心论点。
- 写论文要避免东扯西拽,每一段都应当服务于论文主题。
-
高中:
- 那位教授的讲座东扯西拽,从量子力学突然跳到古典诗词,让听众摸不着头脑。
- 在学术写作中,东扯西拽是大忌,必须保持论证的连贯性。
-
大学及以上:
- 政客们在记者会上东扯西拽,巧妙地回避了敏感问题。
- 跨学科研究不是东扯西拽的借口,必须有严谨的方法论支撑。
-
工作场景:
- 会议中请直奔主题,不要东扯西拽浪费大家时间。
- 他的工作报告东扯西拽,领导不得不打断他要求精简。
-
日常生活:
- 奶奶讲故事时常常东扯西拽,但我们都爱听她那些看似无关的细节。
- 朋友聚会聊天难免东扯西拽,这正是闲聊的乐趣所在。
-
文学创作:
- 意识流小说看似东扯西拽,实则有着精心的结构设计。
- 散文中适度的东扯西拽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真实感。
-
批评性用法:
- 这篇社论东扯西拽,完全看不出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
- 演讲者东扯西拽的表现说明他对主题准备不足。
-
中性描述:
- 老人回忆往事时难免东扯西拽,这是记忆的自然流动。
- 自由讨论时可以适当东扯西拽,或许能碰撞出新的创意。
错误用法
-
形容物理上的拉扯:
- 错误:两个孩子东扯西拽地抢玩具。(应用”拉扯”或”争夺”)
- 正确:两个孩子拉扯着同一个玩具。
-
形容有目的的整理:
- 错误:图书管理员东扯西拽地把书籍分类上架。(应用”仔细整理”)
- 正确:图书管理员有条不紊地把书籍分类上架。
-
形容有序的动作:
- 错误:舞蹈演员东扯西拽地完成了一套高难度动作。(应用”流畅地”或”优美地”)
- 正确:舞蹈演员优雅地完成了一套高难度动作。
-
形容专注的工作状态:
- 错误:科学家东扯西拽地进行实验研究。(应用”专注地”或”系统地”)
- 正确:科学家严谨地进行实验研究。
-
形容有逻辑的辩论:
- 错误:律师在法庭上东扯西拽地陈述观点。(应用”逻辑严密地”)
- 正确:律师在法庭上条理分明地陈述观点。
-
形容有计划的旅行:
- 错误:我们东扯西拽地游览了欧洲各国。(应用”有计划地”或”系统地”)
- 正确:我们有条不紊地游览了欧洲各国。
-
形容专业写作:
- 错误:学术论文应当东扯西拽以显示知识广度。(完全错误的理解)
- 正确:学术论文应当围绕核心论点展开论述。
你可能感兴趣
东挦西扯
本文介绍了成语“东挦西扯”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做事没有条理、杂乱无章,或说话东拉西扯、没有重点。文章还解释了该成语的出处,并通过具体例子加以说明。但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只适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或言语,不能用于描述非人的事物或行为。本文详细解释了成语“东挦西扯”的读音、含义、用法及典故,通过丰富的例句展示了其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并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该成语。
东砍西斫
本文介绍了成语“东砍西斫”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同时给出了多个例句。该成语形容到处乱砍乱劈,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通常用来形容人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条理或情绪激动、急躁不安。文章还探讨了东砍西斫的错误用法场景,如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盲目行为。通过本文,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成语。
七拉八扯是什么意思
七拉八扯是一个形容词短语,读音为qī lā bā chě。它用于形容说话或写作内容散乱、毫无条理的状态。这个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是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逐渐形成的。七拉八扯的近义词有漫无目的、乱七八糟、语无伦次等,反义词则包括条理分明、井井有条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各种场合下的散乱状态,如会议、文章、对话等。但需注意,在正式场合使用需谨慎,避免给人留下不专业、不严谨的印象。同时,避免误用为褒义词,并结合具体语境和需要合理使用。
多端寡要
多端寡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uō duān guǎ yào",表示事物或言论内容繁杂但重点不突出。该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言》,形容说话多但内容不够精炼。近义词包括繁杂无章、冗长繁杂、纷繁复杂,反义词为简明扼要、清晰明了、精炼简洁。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场景,如滥用、在口头交流中使用不当以及与“博大精深”混淆使用。文章或言论多端寡要时,读者难以把握中心思想,需要避免这种情况。
七搭八扯是什么意思
七搭八扯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ī dā bā chě。它用来形容言辞或文章内容杂乱无章,没有条理,东拉西扯。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典故记载。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说话或写作时缺乏逻辑和目的性的表现。其近义词如杂乱无章、语无伦次等,都表示内容无序。反义词如条理分明、言之有据等,则表示有条理和逻辑。使用七搭八扯时需准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和滥用。在实际语境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述某人说话或写作的混乱状态。
拉三扯四
拉三扯四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形容说话或做事毫无条理、没有重点,随意东拉西扯。该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近义词包括闲言碎语、拖泥带水等。反义词则包括有条有理、言之有据等。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对象和搭配词语,避免误用。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拉三扯四的用法和错误用法。
独茧抽丝
独茧抽丝的读音为dú jiǎn chōu sī,该成语用于形容人思考问题或做事非常细致、专注,不遗漏任何细节,如同蚕在茧中吐丝一样。其源于古代的纺织技艺和诗词创作。独茧抽丝的近义词有精细入微、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反义词包括马马虎虎、粗枝大叶、漫不经心等。文章中还提供了有关独茧抽丝的多个例句,用以展示其用法和语境。
词严义密
词严义密的拼音是cí yán yì mì,形容言辞严谨、内容充实、意义深奥。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理解,古代常用来形容经典著作。近义词有严谨周密、言之有据、言简意赅等。反义词语有无伦次、轻描淡写等。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如滥用、不分场合使用等。例句展示了词严义密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
出出律律
“出出律律”是一个形容词短语,读音为“chū chū lǜ lǜ”,用来形容声音或动作的细碎、杂乱、快速而又有节奏感的状态。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给人一种活泼、跳跃的感觉。其近义词包括“嘈嘈杂杂”、“叽叽喳喳”等,反义词有“寂寂无声”、“默默无闻”等。使用“出出律律”时要注意避免用在不适合的场合,随意搭配其他词语以及滥用或过度使用。
条入叶贯是什么意思
条入叶贯的读音条入叶贯的拼音是:tiáo rù yè guàn。条入叶贯的含义“条入叶贯”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联系紧密、条理清晰、逻辑连贯。它表示事物之间的脉络清晰,相互关联,如同一条条的线索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条入叶贯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经典文献。在古代,人们常常用“条”来指代线索、脉络,用“叶”来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条入叶贯”这个成语的形成,意味着事物的脉络清晰,关系紧密,相互贯通。具体典故出处可能因历史文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大致可以理解为:在古代的典籍中,常常有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描述,这些描述逐渐形成了“条入叶贯”这个成语。条入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