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介绍:丢下耙儿弄扫帚
读音
diū xià pá er nòng sào zhǒu
含义
- 丢下:放下、抛弃。
- 耙儿:一种农具,用于翻土或聚拢谷物。
- 弄:摆弄、使用。
- 扫帚:清扫工具。
整体含义:形容人做事没有条理,放下手头的事情又去做另一件事,比喻做事三心二意,不能专注。
典故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故事讲述一个人正在用耙子整理田地,突然看到地上有落叶,便丢下耙子去拿扫帚清扫,结果两头都没做好。韩非子借此讽刺做事不专一的人。 - 民间故事:
古代有个农夫,一边耙地一边想着打扫院子,结果地没耙完,院子也没扫干净,被邻居笑话“丢下耙儿弄扫帚”。 - 《笑林广记》:
记载了一则笑话:某人干活时总是东一下西一下,旁人笑他“丢了耙子拿扫帚,到头一场空”。
近义词
- 三心二意:形容心思不专一。
- 朝三暮四:比喻反复无常,没有定见。
- 顾此失彼:照顾了这个,忽略了那个。
-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比喻做事没有计划,杂乱无章。
反义词
- 一心一意:专注做一件事。
- 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于某一目标。
- 有条不紊:做事有条理,不慌乱。
- 善始善终:从开始到结束都认真对待。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写作业时总是丢下耙儿弄扫帚,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翻故事书。
- 妈妈说我不能丢下耙儿弄扫帚,要把玩具收好再吃饭。
-
小学高年级:
- 他复习功课像丢下耙儿弄扫帚,数学没做完又去看语文。
- 做事要有计划,不能丢下耙儿弄扫帚,否则什么都做不好。
-
初中:
- 学习时要专注,丢下耙儿弄扫帚只会浪费时间。
- 他总是一会儿想学画画,一会儿又想练钢琴,真是丢下耙儿弄扫帚。
-
高中及以上:
- 项目管理最忌讳丢下耙儿弄扫帚,必须按计划推进。
- 职场中,频繁跳槽就像丢下耙儿弄扫帚,难以积累经验。
错误用法
-
误解为“勤劳”:
- ❌ 他每天忙得丢下耙儿弄扫帚,真是勤劳。(错误:成语形容的是无条理,而非勤劳。)
-
用于褒义:
- ❌ 她 multitasking 能力强,经常丢下耙儿弄扫帚。(错误:成语含贬义,不能用于夸赞高效。)
-
脱离语境滥用:
- ❌ 他吃饭时丢下耙儿弄扫帚,结果噎住了。(错误:与成语的本义无关。)
-
混淆近义词:
- ❌ 他做事丢下耙儿弄扫帚,总是半途而废。(错误:“半途而废”是放弃,而此成语强调不专注。)
这篇介绍通过多角度解析成语,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用法与内涵。
你可能感兴趣
掌握扫字的正确读音sǎo和sào 了解笔顺组词及成语用法
本文介绍了汉字“扫”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该字具有多种含义,包括用笤帚或扫帚除去尘土、垃圾等,以及表示全部、所有的意思。此外,“扫”还可以用于形容除去或消灭某物的动作,如“扫雷”、“扫盲”,以及表示很快地横掠过去,如“扫射”、“扫视”。同时,“扫”在形容词性时,表示尽、全部的意思,如“扫土”、“扫境”等。
拥篲救火是什么意思
拥篲救火的读音拥篲救火的读音为yōng huì jiù huǒ,其中“篲”字在这里读作huì。拥篲救火的含义“拥篲救火”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用篲(扫帚)去救火。这个成语的含义是采取的方法或行动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问题,甚至导致更大的损失。它通常用来形容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当,或者指代以错误的方法来应对危机。拥篲救火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人家中起火,周围的人不是用灭火的方法来救火,而是用扫帚去扑打火焰。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起到灭火的作用,反而使得火势更加猖狂,最终造成了更大的损失。这个故事就形成了“拥篲救火”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采取错误的方法来处理问题。拥篲救火的近义
飞土逐害
飞土逐害是一个古代成语,指的是用投掷土石等方式驱赶或消灭害虫、野兽等有害生物的方法。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狩猎文化,人们为了生存而采用的一种简单狩猎方式。飞土逐害包含了投掷的动作和对有害生物的驱赶或消灭。其近义词包括驱除害虫、捕猎方法和消灭敌人等,反义词则是保护生态和人道对待。在使用飞土逐害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用法,避免错误使用。同时,飞土逐害也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反裘负刍
本文介绍了成语“反裘负刍”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多个例句。该成语比喻颠倒次序,本末倒置,指做事违背常理,颠倒了事物的先后次序。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的合理性。
里出外进
里出外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ǐ chū wài jìn。它用来形容做事不遵循规矩、顺序,胡乱行动。该成语由内部和外部的“里”和“外”,以及离开和进入的动词“出”和“进”组成。它没有特定的典故或出处,但可以从日常例子中找到应用。近义词如杂乱无章、颠三倒四等。反义词则包括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等。使用时要避免与中性或褒义的语境混淆,注意合适性和语境的得体性。
读书三到
“读书三到”是一个源于古代的读书方法,指的是在读书时应注重心到、眼到、口到三个方面。这一方法强调了读书时需要专注、认真和全面的态度,以达到理解、记忆和运用的目的。其典故和出处并不明确,但广泛流传于古代读书人之间。近义词包括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和聚精会神,反义词为心不在焉、漫不经心和心猿意马。在实际运用中,只有真正理解和思考书中的内容,才能达到“读书三到”的效果,避免只注重形式上的“三到”而忽略了实质性的理解和思考。
反裘伤皮
反裘伤皮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ǎn qiú shāng pí。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比喻做事情不按正确的方式去做,反而以错误的方式行事,导致损失或不良后果。其典故源于古代的《战国策》和《淮南子·主术训》。反裘伤皮的近义词包括逆施倒行、背道而驰等,反义词则包括顺理成章、实事求是等。该成语可以通过例句来具体运用,但要注意语境和用法的正确性,避免误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是一个成语,读音jū gōng jìn lì,sǐ ér hòu yǐ,表示竭尽全力,不辞劳苦,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忠诚和奉献精神,常用来形容某人为国家、民族或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奉献精神。其含义包括“鞠躬”的恭敬姿态和“尽力”的竭尽全力。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当场合使用、滥用以及与其他词语混用等错误用法。该成语常被用来形容英雄人物或形容某人全力以赴工作的态度。
悬河注火是什么意思
悬河注火的读音悬河注火的拼音是:xuán hé zhù huǒ。悬河注火的含义“悬河注火”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人讲话滔滔不绝,如同江河之水倾泻而下,又如同火焰熊熊燃烧。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言辞流利、口才出众,或者形容某人的言辞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悬河注火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传说或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善于言辞的智者,他讲话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犹如江河之水倾泻而下;同时他的言辞又热情如火,充满激情和感染力。因此,人们就用“悬河注火”来形容他讲话的情景。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言辞流畅、富有感染力的人或事。悬河注火的近义词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完没了。口若悬河:形
鱼尾雁行是什么意思
鱼尾雁行的读音鱼尾雁行读音为:yú wěi yàn háng。其中“鱼”和“雁”都是常见的动物名称,而“尾”和“行”则分别表示尾巴和行列、队伍的意思。鱼尾雁行的含义鱼尾雁行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书写或排列的顺序如同鱼尾和雁阵的飞行一样,有规律地排列,呈现出一种整齐有序的美感。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文章的结构、诗句的排列等。具体来说,“鱼尾”指的是鱼的尾巴,形状呈扇形展开,给人以一种自然、流畅的感觉;“雁行”则是指大雁飞行时排成的行列,具有整齐、有序的特点。因此,“鱼尾雁行”这个成语就形象地描绘了书写或排列的顺序如同鱼尾和雁阵的飞行一样,具有规律性和美感。鱼尾雁行的典故鱼尾雁行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