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打一耙
读音
dào dǎ yī pá
含义
- 倒:反过来
- 打:击打
- 一耙:一种农具,这里比喻攻击或指责
具体含义:指自己犯了错或做了坏事,不仅不承认,反而反过来指责别人。形容人颠倒黑白、反咬一口的行为。
典故
- 《西游记》中的典故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常用钉耙作为武器。有一次,他犯了错,不仅不认错,反而用钉耙攻击别人,表现出“倒打一耙”的行为。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形容反咬一口的行为。 - 民间故事
传说有个小偷去偷瓜,被瓜农发现后,小偷不仅不跑,反而指责瓜农种的瓜不好,害他摔了一跤。这种恶人先告状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倒打一耙”。
近义词
- 恶人先告状:坏人做了坏事,反而抢先诬告别人。
- 反咬一口:比喻自己犯错,却反过来指责别人。
- 贼喊捉贼:比喻坏人做了坏事,反而假装自己是受害者。
反义词
- 知错就改:知道自己错了,立刻改正。
- 勇于认错: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 实事求是:按照实际情况说话办事,不颠倒黑白。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明明是他先打人,却“倒打一耙”说别人欺负他。
- 弟弟把玩具弄坏了,还“倒打一耙”说是姐姐弄的。
-
小学高年级
- 他考试作弊被抓,却“倒打一耙”说老师故意针对他。
- 小偷偷了钱包,被抓后“倒打一耙”说失主诬陷他。
-
初中
- 他明明迟到了,却“倒打一耙”怪公交车开得太慢。
- 她抄袭别人的作业,被发现后“倒打一耙”说对方故意害她。
-
高中及以上
- 某些政客贪污受贿,被抓后“倒打一耙”说是政治迫害。
- 公司老板拖欠工资,反而“倒打一耙”说员工工作不努力。
错误用法
-
用于正当反驳
- ❌ 他被人冤枉,于是“倒打一耙”为自己辩解。(错误,因为“倒打一耙”是贬义词,不能用于正当辩护。)
-
用于无恶意的情况
- ❌ 小明不小心撞到小红,小红开玩笑说“你干嘛撞我”,小明“倒打一耙”说“是你先挡路的”。(错误,因为玩笑不算真正的“倒打一耙”。)
-
用于客观陈述
- ❌ 警察抓到小偷,小偷“倒打一耙”说警察抓错人了。(虽然符合事实,但“倒打一耙”带有贬义,不适合在正式报告中使用。)
这个成语生动地描绘了某些人推卸责任、反咬一口的行为,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倒打一耙
倒打一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dǎ yī wǎ",形容在争吵或争执中,反而指责对方先挑起事端或过错。这个成语源于民间故事或口头传说,用于讽刺某些人的不道德行为。其近义词包括反咬一口、颠倒黑白等,反义词为坦诚相待、公正无私等。在争吵中,使用倒打一瓦的行为会加剧冲突,让人反感。同时,该成语也有错误用法场景,如在不争执的情况下使用或在正式场合使用,可能会造成误解和混淆。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
盗憎主人
“盗憎主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zēng zhǔ rén,用来形容行为不端、令人讨厌的人或事物,尤其指不尊重他人、偷窃或擅自占用他人财物的人。该成语源自古代中国的《左传》及民间故事。其近义词包括贼眉鼠眼、窃据要津和偷鸡摸狗等。而反义词包括光明正大、守法奉公和忠诚老实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展示该成语的使用场景。但需注意,该成语带有贬义色彩,应在合适场合使用,避免滥用或误用为褒义或中性词。不恰当的用法包括在正式场合使用或在描述轻微行为不当的场景中使用。总体来说,了解“盗憎主人”这一成语的各个方面,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贼喊捉贼是什么意思
贼喊捉贼的读音拼音:zéi hǎn zhuō zéi注音:ㄗㄟ ㄏㄢˇ ㄓㄨㄛ ㄗㄟˊ标注说明:以上是“贼喊捉贼”的普通话拼音和注音,用于准确发音。贼喊捉贼的含义“贼喊捉贼”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做贼的人反而喊捉贼,指做了错事或坏事却反过来指责他人。现在常用来形容那些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行为。解释说明:这个成语的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贼”指的是偷东西的人或做坏事的人;“喊”是叫喊的行为;“捉”是抓捕的动作;“贼”在这里又指被错误地认为是做坏事的人。因此,“贼喊捉贼”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做了错事的人却反过来诬陷别人,是一种颠倒黑白的行为。贼喊捉贼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的一个典故。据说,在古代有一个
助纣为虐是什么意思
助纣为虐的读音读音:zhù zhòu wéi nüè标注拼音:zhù(第四声) zhòu(第四声) wéi(第二声) nüè(第四声)助纣为虐的含义“助纣为虐”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帮助纣王做坏事,形容助长恶势力,做错事或坏事。其中,“助”是帮助的意思,“纣”指的是商朝最后一个暴君纣王,“为”表示做,“虐”则有暴行、残忍的含义。整个成语用来形容帮助坏人做坏事,结果会变得更加糟糕。助纣为虐的典故该成语来源于《史记·吴起传》。相传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残暴,人民生活困苦。周武王起兵讨伐纣王时,有些人却助纣为虐,帮助纣王进行抵抗。后来这些助纣为虐的人都被周武王所消灭。典故中还提到了其他一些相关历史事件,如
反唇相稽
本文介绍了成语“反唇相稽”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汇。该成语形容双方互相指责、争执不休的情景。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在不同场合下的错误用法和注意事项。同时,通过例句展示了“反唇相稽”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恩将仇报
“恩将仇报”是一个成语,拼音为ēn jiāng chóu bào。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别人的恩惠、帮助或善意不仅不感恩图报,反而做出伤害或背叛的行为。其典故源于古代传说和故事。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等,反义词则是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等。使用“恩将仇报”时需要注意场合,避免误解原意,不能与近义词混用。该成语在描述对他人的恩惠进行报复或背离的行为时非常生动有力。
刻鹄类鹜
刻鹄类鹜是一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意味着模仿不得法,失去原有的特色或本质。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在模仿别人时,如果不得其法,反而会失去自己的特色。除了出自古代的雕刻家和书法家故事,也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成语类似。刻鹄类鹜的近义词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等,反义词有出类拔萃、惟妙惟肖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包括学习艺术、工作管理等方面。错误用法包括在不适当的情况下盲目模仿他人,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
以怨报德是什么意思
以怨报德的读音读音:yǐ yuàn bào dé拼音注音:yǐ/yùàn/bào/dé以怨报德的含义含义:指用怨恨的态度来回报别人的恩德。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别人的善意和恩惠心存不满或怨恨,反而以恶意的态度对待对方。解释:“以”表示用某种方式或态度;“怨”指怨恨、不满;“报”是回报的意思;“德”则指恩德、善意。整个成语的含义是以不满、怨恨的态度来回报别人的善意和恩惠。以怨报德的典故典故出处:这个成语的典故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理解为在古代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对于他人的善意和恩惠并不心存感激,反而心生怨恨,以恶意的态度对待对方。这种行为被视为不道德和不良的行为。历史典故: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
幸灾乐祸是什么意思
幸灾乐祸的读音幸灾乐祸的读音为xìng zāi lè huò,其中“幸”字读作xìng,表示喜悦、快乐;“灾”字读作zāi,表示灾难;“乐”字读作lè,表示快乐;“祸”字读作huò,表示不幸的事情。幸灾乐祸的含义幸灾乐祸是一个成语,指的是看到别人遭遇困难或不幸时,自己却感到高兴或愉快。这种行为是缺乏同情心和道德感的体现。幸灾乐祸的典故幸灾乐祸的典故源于古代。相传在古代,某地发生了一场大火灾,人们纷纷前来救援。然而,在救援的过程中,有些人却因为看到火势凶猛而感到高兴,甚至还嘲笑那些被困在火中的人。这种幸灾乐祸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和不满。从此以后,人们就使用“幸灾乐祸”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看到别人
盗怨主人
“盗怨主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yuàn zhǔ rén,形容强盗对主人产生怨恨情绪或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行为。该成语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如《左传》中的一则故事。其近义词为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等,反义词为知恩图报、诚实守信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场合、误用词义以及与其他负面词汇的连用。该成语用于形容那些忘恩负义的人,表达了人们对于这种行为的不满和谴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