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若屈
读音
dà zhí ruò qū
含义
- 大直:指极其正直、刚直。
- 若屈:好像弯曲、屈服的样子。
- 整体含义:真正刚直的人,外表看起来似乎柔顺、不争。比喻真正有德行、有智慧的人,往往不露锋芒,看似随和,实则内心坚定。
典故
-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认为,最正直的人看起来似乎能屈能伸,最灵巧的人显得笨拙,最善辩的人反而显得木讷。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司马迁在评价老子时,引用“大直若屈”来形容其处世智慧,说明真正的高人往往不显山露水。 - 《庄子·外物》:
庄子以“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为例,说明过于显露锋芒容易招致祸患,而“大直若屈”才是保全之道。
近义词
- 大巧若拙:真正灵巧的人,外表显得笨拙。
- 大智若愚:极有智慧的人,看起来似乎愚钝。
- 深藏不露:隐藏才能,不轻易显露。
- 外圆内方:外表随和,内心正直。
反义词
- 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 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肯变通。
-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 外强中干:外表强硬,内里空虚。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他虽然不爱说话,但做事很公正,真是“大直若屈”。
- 老师表扬小明“大直若屈”,因为他从不炫耀自己的成绩。
-
小学高年级:
- 班长平时很温和,但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站出来,真是“大直若屈”。
- 爸爸说,真正厉害的人往往“大直若屈”,不会随便发脾气。
-
初中:
- 历史上许多贤臣“大直若屈”,看似顺从君王,实则坚持原则。
- 他的性格“大直若屈”,表面随和,但遇到原则问题绝不退让。
-
高中:
- 老子提倡“大直若屈”,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不争。
- 在职场中,“大直若屈”的人往往更能赢得尊重。
-
大学及以上:
- 他的领导风格“大直若屈”,善于以柔克刚,化解矛盾。
- 道家思想中的“大直若屈”体现了辩证的处世哲学。
错误用法
-
误解为“软弱”:
- ❌ 错误例句:他被人欺负也不还手,真是“大直若屈”。
(“大直若屈”强调内在的坚定,而非懦弱。)
- ❌ 错误例句:他被人欺负也不还手,真是“大直若屈”。
-
用于形容外貌:
- ❌ 错误例句:这根树枝弯弯曲曲的,真是“大直若屈”。
(成语用于形容人的品格,而非具体物体的形状。)
- ❌ 错误例句:这根树枝弯弯曲曲的,真是“大直若屈”。
-
与“虚伪”混淆:
- ❌ 错误例句:他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完全是“大直若屈”。
(“大直若屈”是褒义词,与虚伪无关。)
- ❌ 错误例句:他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完全是“大直若屈”。
-
用于贬义:
- ❌ 错误例句:他明明有能力却装傻,真是“大直若屈”。
(成语是赞美内敛的智慧,而非批评伪装。)
- ❌ 错误例句:他明明有能力却装傻,真是“大直若屈”。
“大直若屈”不仅是一种处世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真正正直的人,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收敛锋芒,以柔克刚,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你可能感兴趣
大直若诎
大直若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 zhí ruò qū",含义是真正的直率有时会表现为一种弯曲、退让或柔顺的样子。这一成语源于古代智者或哲人的言论,用来描述那些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能够以一种看似柔顺的方式,实则坚定直率的态度来应对。其近义词包括柔中有刚、外圆内方、隐约其辞等。反义词有矫情造作、直来直去、刚愎自用等。该成语在应用中需要准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或滥用。
描写大智若愚的古诗词
描写大智若愚的古诗词(第1篇)描写大智若愚的古诗词一、引言大智若愚,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在古代诗词中,许多诗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二、古诗词选录及解析《道德经·道篇》节选《道德经》中的这段话虽然没有以诗的形式出现,但它的思想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智之人,愚钝其表。” 这句话描述了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不会显露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以一种看似愚钝的方式表现出来。古诗《大智若愚》作者:佚名(宋代)大智若愚心自明,世事纷纭不须惊。愚公移山志坚定,大巧若拙心无争。解析:此诗表达了真正的大智慧是像愚钝一样
大音希声
“大音希声”是一个成语,拼音是dà yīn xī shēng。它源于古代道家思想,最早出现在《老子》中,强调声音的最大之处往往无声无息,形容声音的宏大和深邃。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天地自然之音、圣贤之言的深邃和宏大,并强调声音的内在力量和深远影响。然而,在实际使用中需注意避免误用和滥用,确保理解其道家哲学的背景和含义。
大勇若怯
大勇若怯是一个成语,形容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内心勇敢而外表看似胆怯的表现。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战争故事,强调内外对比的勇敢。近义词包括勇敢无畏、临危不惧等,反义词则是胆怯、懦弱等。在火灾现场、比赛、战场等场合,大勇若怯的表现可以展现英勇行为,值得敬佩。但需注意,该成语不应随意用于普通行为的描述,避免误解和误用,尤其要避免与其他贬义词混淆使用。
大智如愚
大智如愚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字面意思为拥有极大的智慧却表现得像愚钝一般。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内心聪明、智慧超群,但表面上却表现得平凡、不张扬的人。典故中讲述了古代智者和文人的故事,强调大智如愚的内涵。近义词包括深藏不露、韬光养晦等,反义词则是锋芒毕露、卖弄聪明等。使用大智如愚时需要避免误用为愚蠢或在不适合的场合使用。文章对于大智如愚的详细介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大辩若讷
文章介绍了大辩若讷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大辩若讷意指真正的雄辩者表现朴实无华,强调真正的聪明才智不需华丽言辞。文章还提到大辩若讷的源头和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及其与类似成语的对比。错误使用大辩若讷的情况也被指出。
反璞归真
本文介绍了“反璞归真”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该成语源自古代道家思想,强调回归自然和本真,摒弃虚伪和矫饰。文章还提供了关于反璞归真的例句和错误用法提示。摘要内容准确全面地概括了文章的主旨,语言简洁明了。
大智若愚
本文主要解释了成语“大智若愚”的读音、含义、典故以及相关的近义词、反义词。这个成语用来描述那些内在智慧深沉、内敛不张扬的人。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常见错误用法,如误解为真正的愚蠢、在不合适的场合使用以及与实际行为不符的用法。通过本文,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大智若愚”这一成语。
关于.智的古诗词
关于.智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智慧的古诗词一、古诗鉴赏:探寻智慧的源泉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在韵律与句式上展现了高超的文学技巧,而且在主题表达中包含了深沉的人生智慧与哲学思考。今天,我们将在诗词的海洋中寻觅智慧的痕迹,赏析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佳作。1. 智者之诗 —— 荀子《劝学》《劝学》是一篇古老的儒家教育类作品,虽然不是以诗的形式呈现,但其思想内涵却深刻反映了智慧的追求与学习的重要性。原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者:荀子(战国时期)解析:此段文字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刚毅木讷
本文介绍了成语“刚毅木讷”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刚毅木讷形容人性格刚强坚毅,质朴而不善言辞。该成语源于古代先贤的言行,常见于古代文献如《论语》。注意在运用时不要将其与笨拙、呆板等词语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