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勇若怯:深藏不露的智慧与勇气
读音
dà yǒng ruò qiè
含义
- 大勇:指真正的勇敢,而非表面的逞强。
- 若:好像、仿佛。
- 怯:胆小、畏惧。
整体含义: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表现得像是胆小谨慎,不轻易显露锋芒,而是以智慧权衡局势,避免无谓的冲突。
典故
- 《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年轻时曾忍受“胯下之辱”,面对挑衅不逞一时之勇,而是选择隐忍。后来他成为一代名将,展现了真正的“大勇”。 - 《庄子·说剑》
庄子提到“大勇不忮”,意指真正的勇敢并非好斗,而是内心坚定却不轻易显露。 - 三国时期司马懿
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挑衅坚守不出,看似怯懦,实则是以静制动,最终耗退蜀军。
近义词
- 大智若愚——智慧深厚的人表面显得愚钝。
- 深藏若虚——才华或实力隐藏不露。
- 韬光养晦——收敛锋芒,等待时机。
反义词
- 外强中干——表面强硬,内里空虚。
- 色厉内荏——外表凶狠,内心怯懦。
- 匹夫之勇——无谋的蛮勇。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被同学嘲笑却不生气,老师夸他“大勇若怯”。
- 小学高年级:面对霸凌,小华选择冷静报告老师,真是大勇若怯。
- 初中:项羽刚愎自用败给刘邦,正因不懂大勇若怯的道理。
- 高中:外交谈判中,中方代表大勇若怯,以柔克刚化解危机。
- 大学/成人:真正的领袖往往大勇若怯,在关键时刻才展现魄力。
(其他例句略,可根据需要补充)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胆小”:
❌“他连蟑螂都不敢打,真是大勇若怯。”(正确应形容隐忍的智慧,而非单纯胆小) - 混淆近义词:
❌“他考试故意装笨,这叫大勇若怯。”(应为“大智若愚”) - 滥用场景:
❌“老板骂他时他不还嘴,这是大勇若怯。”(需结合长远谋略,而非单纯忍气吞声)
总结:“大勇若怯”是中华文化中高阶的处世智慧,强调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哲学,值得在生活和职场中细细体悟。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大智若愚的古诗词
描写大智若愚的古诗词(第1篇)描写大智若愚的古诗词一、引言大智若愚,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在古代诗词中,许多诗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一思想的深刻理解。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二、古诗词选录及解析《道德经·道篇》节选《道德经》中的这段话虽然没有以诗的形式出现,但它的思想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智之人,愚钝其表。” 这句话描述了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不会显露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以一种看似愚钝的方式表现出来。古诗《大智若愚》作者:佚名(宋代)大智若愚心自明,世事纷纭不须惊。愚公移山志坚定,大巧若拙心无争。解析:此诗表达了真正的大智慧是像愚钝一样
胆小鬼 三毛 读后感
胆小鬼 三毛 读后感(第1篇)《胆小鬼》三毛 读后感在初读三毛的作品《胆小鬼》时,我首先被其独特的书名所吸引。三毛以其细腻的笔触,将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描绘得引人入胜。本书以一种近乎自传体的方式,叙述了主角在面对人生种种困境时的挣扎与选择。此书主要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的压力和种种困难面前,逐渐展现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退缩。故事背景看似平凡,但正是这种平凡,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主要人物虽然未被赋予显赫的身份或背景,但他们的经历和情感却是如此真实,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三毛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她用平实的语言,将人物的恐惧、犹豫、挣扎和最终的选择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些对内
藏巧于拙
“藏巧于拙”的读音为cáng qiǎo yú zhuō,意指将灵巧、巧妙之处隐藏在笨拙、平常之中,强调内敛、谦逊的人生态度。源自古代文人墨客的处世态度,表示在平凡中隐藏才华,不显山露水。近义词包括大智若愚、韬光隐晦、深藏不露等。反义词为锋芒毕露、矫揉造作、炫耀才华等。该成语在需要低调处理问题的场合适用,错误用法包括误解为故意装作笨拙或愚蠢,以及在不需要低调的场合使用。
初生之犊不惧虎
初生之犊不惧虎的读音为chū shēng zhī dú bù jù hǔ。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年轻人或新手缺乏经验却怀有勇气,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其源自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表示刚出生的小牛不害怕老虎。该成语的近义词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等,反义词为胆小如鼠、畏首畏尾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形容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的人或在需要谨慎和稳重的场合使用。该成语常被用于描述年轻人或新手的勇敢和冒险精神,例如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毫无畏惧。
爱惜羽毛
“爱惜羽毛”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意指人们珍视自己的名誉、地位、形象等,不轻易做出损害自身形象或声誉的行为。其典故源自《后汉书·张衡传》和王羲之的故事。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珍惜名誉、珍视形象等,反义词则为自暴自弃、肆意妄为等。在公众场合、职场、社交场合中,人们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保持得体的举止和言谈。然而,该成语的误用情况也很常见,需要注意使用场合和语境,避免滥用和误解。
齿弊舌存
齿弊舌存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ǐ bì shé cún。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虽然已经衰落或败坏,但仍有部分或某些方面仍然存在或留存。典故源于古代文献,常用来比喻事物的部分残存。近义词包括残存余烬、遗风余韵等。反义词则包括一去不返、完全消失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搭配和表达的准确性,避免误用或滥用。例句展示了齿弊舌存在不同场合的应用。
藏锋敛颖
藏锋敛颖是一个成语,读音清晰,含义为隐藏才智、不露锋芒。典故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这个成语强调人在处理事情时应不张扬、善于隐藏实力和才智。其近义词包括不露声色、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等,反义词则是锋芒毕露、炫耀才华、显山露水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选择合适的语境和避免误解其含义和用法。
关于.智的古诗词
关于.智的古诗词(第1篇)关于智慧的古诗词一、古诗鉴赏:探寻智慧的源泉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在韵律与句式上展现了高超的文学技巧,而且在主题表达中包含了深沉的人生智慧与哲学思考。今天,我们将在诗词的海洋中寻觅智慧的痕迹,赏析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佳作。1. 智者之诗 —— 荀子《劝学》《劝学》是一篇古老的儒家教育类作品,虽然不是以诗的形式呈现,但其思想内涵却深刻反映了智慧的追求与学习的重要性。原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者:荀子(战国时期)解析:此段文字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藏锋敛锷
藏锋敛锷是一个成语,发音为zàng fēng liǎn kè。它的含义是将自己的锐利和锋芒隐藏起来,不轻易显露,常用来形容人的行为举止低调、内敛。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武侠文化,强调内敛和低调展现实力才是真正的强大。近义词有深藏不露、韬光养晦等。反义词则是锋芒毕露、夸耀炫耀等。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将其误用为形容人过于内敛或缺乏表现力的情况。文章还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正确用法。
藏锋敛锐
藏锋敛锐是一个成语,意为隐藏锐气和锋芒,不轻易显露实力和才华。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策略,常用来形容人在处理事情时保持低调、谨慎。其近义词包括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潜藏锋芒,反义词有锋芒毕露、暴露无遗、张牙舞爪。在使用时需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