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地知根

达地知根

读音

dá dì zhī gēn

含义

“达地知根”由四个字组成:

  • :通晓、透彻了解。
  • :土地、地域,引申为事物的基础或本质。
  • :知晓、明白。
  • :根源、根本。

整体含义:形容对某件事物或某个地方的底细、根源了解得非常透彻,了如指掌。

典故

  1.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孙氏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专权,孔子曾感叹:“三家者以雍彻。”意思是他们连祭祀的礼仪都僭越了。后人引申出“达地知根”,形容对事物的本质了解透彻。
  2. 《汉书·地理志》
    汉代学者班固在描述各地风土人情时,强调“达地知根”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和习俗,才能正确治理。
  3. 民间故事
    传说古代有位官员到某地任职,他先走访民间,了解当地的风俗和百姓的需求,最终治理有方。人们称赞他“达地知根”,是个好官。

近义词

  1.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2. 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非常透彻。
  3.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能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4. 如数家珍:形容对某事物非常熟悉,能详细列举。

反义词

  1. 一知半解:形容对事物了解不全面。
  2. 雾里看花:形容对事物看不清楚,模模糊糊。
  3. 茫然无知:形容完全不了解情况。
  4. 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不了解全貌。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老师问小明:“你知道我们学校的历史吗?”小明摇摇头,但班长却达地知根,说得清清楚楚。
    • 爷爷对这片森林达地知根,知道哪里有蘑菇,哪里有野果。
  2. 小学高年级

    • 这位导游对故宫的每一座宫殿都达地知根,讲解得非常详细。
    • 爸爸是个老北京,对胡同里的每一家店铺都达地知根
  3. 初中

    • 历史老师对唐朝的文化达地知根,上课时总能讲出很多有趣的故事。
    • 侦探对案件的细节达地知根,很快就找到了凶手。
  4. 高中

    • 这位科学家对量子力学达地知根,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论文。
    • 律师对法律条文达地知根,在法庭上辩驳得对方哑口无言。
  5. 大学及以上

    • 这位经济学家对全球金融市场达地知根,预测非常准确。
    • 考古学家对这座古墓的构造达地知根,发掘工作进展顺利。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了解表面”

    • ❌ 他对这个问题只是略知一二,却说自己达地知根。(正确应为“一知半解”)
  2. 误用为“记忆力好”

    • ❌ 他能背出整本书,真是达地知根。(正确应为“过目不忘”)
  3. 误用为“熟悉人”

    • ❌ 我和他是好朋友,对他达地知根。(正确应为“知根知底”)
  4. 误用为“快速了解”

    • ❌ 他刚来公司三天,就对业务达地知根了。(正确应为“初步了解”)
  5. 误用为“猜测”

    • ❌ 虽然他没去过那里,但他达地知根地描述了当地的风俗。(正确应为“凭空想象”)

“达地知根”强调对事物根源的透彻了解,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与“熟悉表面”“记忆力好”等混淆。

达地知根.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详的诗词

关于详的诗词(第1篇)关于“详”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详观天地阔,俯察江河长。——唐·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详刑慎罚,以安百姓。——唐·杜甫《洗兵马》详观古今事,浩然入诗篇。——宋·苏轼《东坡乐府序》二、诗词全文及解析详观天地阔,俯察江河长。作者:白居易(唐)全文:面对广阔的天地,俯瞰蜿蜒的江河,心中充满感慨。此句描绘了天地之间的壮阔景象,表达了作者心胸开阔,放眼世界的情感。解析:此句中的“详观”表示仔细观察,“天地阔”和“江河长”则形容了宇宙的广阔和自然的壮美。此句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赞叹。详刑慎罚,以安百姓。作者:杜甫(唐)全文:慎重地执行刑法,谨慎地施以惩罚,以

洞彻事理

洞彻事理的读音为【dòng chè shì lǐ】,表示深入透彻地理解事物。该成语形容人的智慧和洞察力敏锐,能迅速理解复杂事物并做出正确判断。它没有特定的典故或出处,但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近义词包括洞察秋毫、明察秋毫等,反义词则包括懵懂无知、浅尝辄止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或在不当场合使用,并与“透彻了解”区分使用。洞彻事理能力的人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

洞若观火

文章介绍了成语“洞若观火”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的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对事物观察得非常清楚、透彻。典故源自古代军事战争,形容将领敏锐观察敌人意图。近义词包括洞察秋毫、明察秋毫等。反义词如蒙昧无知、盲目从众等。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夸张形容小事或用于形容缺乏观察力的情况。

洞察一切

本文介绍了成语“洞察一切”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提供了多个典故示例、例句,并指出了错误用法及场景示例,提醒使用者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造成误解或冲突。该成语用于形容人的眼光敏锐、观察力强,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不甚了了

“不甚了了”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ù shèn liǎo liǎo”,意思为不太清楚或不太明白,用于描述对某事物了解不够深入或理解不够透彻的情况。其典故源于古代文献,如《晋书·王献之传》和《世说新语·文学篇》。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模糊不清、半知半解等,反义词则是了如指掌、一清二楚等。使用“不甚了了”时需注意其错误用法,如不能误用为肯定性表达,不能与“完全”等词连用,也不适用于形容非认知类事物。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

神而明之是什么意思

“神而明之”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hén ér míng zhī,意指领会事物深奥的道理并透彻地理解运用。源自《周易·系辞上》,用以形容对深奥事物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如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其近义词有“洞若观火”、“洞察秋毫”、“见微知著”等,反义词有“懵懂无知”、“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等。在使用时需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判断,避免用于形容表面的、肤浅的理解或领悟,或在不当场合使用。

鞭辟近里

本文介绍了成语“鞭辟近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同时给出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该成语形容分析透彻、深入浅出,能触及事物本质。运用时需注意避免用词不当、理解肤浅和误用场合等错误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不得要领

“不得要领”是一个汉语成语,表示做事或说话未抓住关键或重点。其来源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等古代文献。近义词有茫然无措、不知所措等,反义词有掌握关键、抓住要点等。该成语的误用情况包括肯定含义的误用、使用场合不当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使用时需注意其语境和含义。例如,在某领域未能抓住关键或重点时,可以使用“不得要领”来描述。

鞭辟着里

本文介绍了成语“鞭辟着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阐述了其深入、透彻的意味。该成语现常用于形容分析问题透彻、深入,能够抓住要害,或形容学习、研究达到深层次的地步。错误用法中应避免将其误用为形容表面或过于繁琐的分析。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鞭辟着里”在语境中的恰当使用。

入木三分是什么意思

入木三分是一个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或事物观察分析深刻透彻的成语。源于王羲之书法技艺高超的故事,也出现在《西厢记》的创作中。近义词有力透纸背、精妙绝伦等,反义词有轻描淡写、浮光掠影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适用语境和正确用法,避免用词不当、滥用成语或混淆概念等错误。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