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若观火
读音
dòng ruò guān huǒ
含义
- 洞:透彻、深入。
- 若:如同、好像。
- 观:观察、看。
- 火:火焰、火光。
整体含义:形容观察事物非常透彻,如同看火焰一样清晰明了。比喻对事情看得非常清楚,毫无模糊之处。
典故
- 《尚书·盘庚上》:
“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 这里的“观火”比喻对事情看得非常清楚,后来演变为“洞若观火”。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自《郐》以下无讥焉。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 季札对各国音乐的评价极为精准,后人以“洞若观火”形容他的洞察力。 - 《后汉书·刘陶传》:
“明见万里,洞若观火。” 形容刘陶对时局的判断极为清晰。
近义词
- 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能看清极细微的事物。
-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熟悉,如同看自己的手掌一样清楚。
- 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形容事情非常明显。
- 洞察一切:形容对事物观察得非常透彻。
反义词
- 雾里看花:形容对事物看不清楚,模糊不清。
- 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认识不全面。
- 一叶障目:比喻被局部现象迷惑,看不清整体。
- 茫然不解:形容对事情完全不了解,毫无头绪。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讲解数学题时,小明一下子就听懂了,真是洞若观火。
- 小学高年级:侦探通过现场的蛛丝马迹,洞若观火地找出了真凶。
- 初中:他对国际形势的分析洞若观火,让人佩服。
- 高中:这位历史学家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洞若观火,揭示了历史的真相。
- 大学:经济学教授对市场趋势的预测洞若观火,帮助投资者避免了损失。
- 职场:经理洞若观火地指出了项目中的问题,团队立刻进行了调整。
- 文学:鲁迅先生的杂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洞若观火,发人深省。
- 科技:科学家通过数据分析,洞若观火地发现了新的物理规律。
- 法律:法官洞若观火地识破了被告的谎言,做出了公正的判决。
- 医学:这位医生洞若观火地诊断出了患者的罕见疾病。
- 军事:将军对敌军的动向洞若观火,制定了完美的作战计划。
- 体育:教练洞若观火地发现了对手的弱点,调整了战术。
- 艺术:评论家对这幅画的解读洞若观火,揭示了画家的深层意图。
- 教育:老师洞若观火地发现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并提供了针对性的帮助。
- 商业:市场分析师洞若观火地预测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 政治:外交官洞若观火地分析了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
- 心理学:心理咨询师洞若观火地看穿了来访者的心理防御机制。
- 历史:考古学家洞若观火地还原了古代文明的兴衰过程。
- 哲学:哲学家洞若观火地揭示了人类思维的本质。
- 日常生活:妈妈洞若观火地发现了我藏在床底的零食。
错误用法
- 形容模糊不清:
❌ 雾霾天气中,远处的建筑洞若观火。(正确应为“模糊不清”) - 形容猜测:
❌ 他对彩票号码的预测洞若观火。(正确应为“毫无根据的猜测”) - 形容主观臆断:
❌ 他没有证据,只是洞若观火地认为对方在说谎。(正确应为“主观臆断”) - 形容粗略观察:
❌ 他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却说自己洞若观火。(正确应为“粗略观察”) - 形容记忆模糊:
❌ 多年过去,他对那件事的记忆已经洞若观火。(正确应为“模糊不清”)
“洞若观火”强调透彻的观察力,不能用于描述模糊、猜测或记忆不清的情况。正确使用这个成语,能让表达更加精准有力!
你可能感兴趣
原来如此是什么意思
原来如此的读音读音:ruò yǐ cǐ rán拼音:ruoyiciran原来如此的含义“原来如此”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用来表示对某件事情或某个情况突然明白或理解的意思。它通常用于表达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情绪或状态。原来如此的典故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来自于古代的民间俚语,逐渐被广泛使用并成为一种常用的成语。此外,还有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可以看作是这个成语的起源之一。原来如此的近义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洞若观火豁然开朗明白过来这些词语都表示突然明白或理解的意思,与“原来如此”意思相近。原来如此的反义词迷惑不解百思不解懵懂无知似懂非懂这些词语表
告往知来
"告往知来"是一个成语,意为通过了解过去,理解并预测未来。该成语强调了先贤通过观察分析过去预测未来的能力。其近义词包括"洞若观火"、"先见之明"和"料事如神",反义词为"一无所知"、"目光短浅"和"后知后觉"。通过历史研究、经验分析和明智决策,人们可以告往知来。但需注意,成语的滥用和概念混淆是不正确的,如错误地将个人喜好作为决策依据或将其与股票预测混淆。
肚里蛔虫
本文介绍了成语“肚里蛔虫”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人内心世界的深刻了解,如同肚子里有蛔虫一样能够感知对方的想法和秘密。文章还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场合和错误语境,以保持其生动形象和深刻含义。通过示例句子展示了“肚里蛔虫”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明察秋毫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成语“明察秋毫”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现常用来形容人洞察事理、明辨是非,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其近义词包括洞察秋毫、锐利眼光、洞若观火等,反义词有粗心大意、视而不见等。文章还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该成语的使用场景,并指出在使用中需注意避免用词不当、误解含义以及滥用词语等错误。
画虎画皮难画骨
文章介绍了“画虎画皮难画骨”这一成语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人们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未能深入理解其内在本质。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场合、搭配和语境。
炳若观火
炳若观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ǐng ruò guān huǒ。该成语用于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晰透彻,洞察力强,能迅速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典故可能源于古代火把照明的情境。近义词有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等。反义词包括视而不见、雾里看花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的场合和搭配不当的词语,避免发音和拼写错误。炳若观火的例子常用来描述人洞察力敏锐,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浮光掠影
浮光掠影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只观察事物的表面,没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其典故来源于佛教,认为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浮光掠影的近义词有浅尝辄止、一知半解、走马观花等,反义词包括深入浅出、洞若观火等。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是将其用于形容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只做了表面工作而未深入理解的情况。文章提供的例句展示了浮光掠影的正确和错误用法。
洞彻事理
洞彻事理的读音为【dòng chè shì lǐ】,表示深入透彻地理解事物。该成语形容人的智慧和洞察力敏锐,能迅速理解复杂事物并做出正确判断。它没有特定的典故或出处,但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近义词包括洞察秋毫、明察秋毫等,反义词则包括懵懂无知、浅尝辄止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或在不当场合使用,并与“透彻了解”区分使用。洞彻事理能力的人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
洞如观火
洞如观火的正确读音为dòng rú guān huǒ,形容对事物观察得非常清楚、透彻,如同亲眼看到火一样明白。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最初用于形容军事上的观察力,如今广泛应用于各种情境。其近义词有一目了然、清晰可见、了如指掌等,反义词则包括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例如误用为形容听觉或触觉的清晰度,或在不需要极高清晰度或透彻理解的情境下使用。此外,洞如观火不应与其他描述清晰度的词语混淆使用。通过了解这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洞如观火”这一成语。
燎如观火是什么意思
燎如观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iào rú guān huǒ。它形容对事物观察得非常清楚、透彻,或者形容事情进展的明显和激烈程度。该成语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其背后的象征含义。燎如观火也常用于描述重大事件的进展或结果。它的近义词有明察秋毫、一目了然、洞若观火等,而反义词包括模棱两可、雾里看花、视而不见等。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包括误用为贬义词、滥用场合不当和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在示例中,燎如观火被用来形容对事物进展的清晰洞察和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