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夷不惠:中庸之道的智慧
读音
bù yí bù huì
含义
“不夷不惠”这个成语中,”夷”原指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因反对周武王伐纣,与弟弟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代表极端清高;”惠”指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以坐怀不乱著称,代表过分随和。整个成语意为既不学伯夷那样过分清高,也不学柳下惠那样过分随和,形容为人处世采取中庸态度,既不过分偏激,也不过分随和。
典故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代扬雄的《法言·渊骞》:”不夷不惠,可否之间也。”意思是既不学伯夷那样极端清高,也不学柳下惠那样过分随和,而是采取折中的态度。
- 伯夷典故:伯夷是商末孤竹君的长子,因反对周武王伐纣,与弟弟叔齐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成为清高孤傲的象征。
- 柳下惠典故: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以坐怀不乱著称。传说他在一个寒冷的夜晚,遇到一位无家可归的女子,怕她冻死,就用自己的衣服裹住她,抱在怀中坐了一夜,没有任何非礼行为,成为过分随和的代表。
- 扬雄评价:扬雄在《法言》中通过对比伯夷和柳下惠的极端行为,提出了”不夷不惠”的中庸之道,认为为人处世应当采取折中的态度。
近义词
-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 不偏不倚:形容公正中立,不偏向任何一方。
- 执两用中:指掌握过与不及两端而取其中道。
- 调和折中:指对不同意见进行调和,采取中间立场。
- 恰到好处:形容说话做事正好达到最适当的地步。
反义词
- 偏执一端:固执地坚持某一极端观点或做法。
- 走极端:采取过分偏激的态度或行为。
- 非此即彼:认为事物只有两种对立的选择,没有中间道路。
- 矫枉过正: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
- 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告诉我们要”不夷不惠”,既不能太骄傲,也不能太随便。(二年级)
- 小学低年级:小明分享玩具时做到了”不夷不惠”,既不小气,也不随便送人。(三年级)
- 小学高年级:在处理同学矛盾时,班长采取了”不夷不惠”的态度,既不完全偏袒一方,也不和稀泥。(四年级)
- 小学高年级:妈妈教育我要”不夷不惠”,对待朋友既不能太苛刻,也不能没有原则。(五年级)
- 初中:这位外交官在谈判中展现出”不夷不惠”的智慧,既坚持了国家利益,又保持了友好态度。(初一)
- 初中:班主任管理班级”不夷不惠”,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过分严厉。(初二)
- 初中:在环保问题上,我们应该”不夷不惠”,既不能为了发展牺牲环境,也不能因噎废食停止进步。(初三)
- 高中:这位法官判案”不夷不惠”,既严格依法办事,又考虑人情常理。(高一)
- 高中: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不夷不惠”,既保障员工权益,又维护企业利益。(高二)
- 高中:国际关系中,我国始终秉持”不夷不惠”的原则,既不卑不亢,又开放包容。(高三)
- 大学:学术研究应当”不夷不惠”,既不盲目崇拜权威,也不轻率否定传统。(大一)
- 大学:这位导师指导学生”不夷不惠”,既给予充分自由,又适时提供帮助。(大二)
- 大学: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我们需要”不夷不惠”的态度,既尊重传统,又勇于突破。(大三)
- 大学:企业管理中”不夷不惠”的平衡艺术,是许多成功企业家的共同特质。(大四)
- 职场:张经理处理部门矛盾时”不夷不惠”,既化解了冲突,又维护了团队和谐。
- 职场:在客户谈判中,保持”不夷不惠”的态度往往能达成双赢的结果。
- 社会:社区治理需要”不夷不惠”的方法,既不能管得太死,也不能放任不管。
- 社会:家庭教育中”不夷不惠”的度很难把握,但却是培养健康人格的关键。
- 国际:中国的外交政策体现了”不夷不惠”的智慧,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务实。
- 文学:这部小说主人公的性格”不夷不惠”,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了平衡点。
错误用法
- 误解为”不仁不义”:错误地认为”不夷不惠”是指不讲仁义道德。例如:”这个人不夷不惠,连老人都不让座。”(正确应为”不仁不义”)
- 用作贬义词:错误地将这个中性或褒义的成语用作贬义。例如:”他做事不夷不惠,一点都不果断。”(这里应使用”优柔寡断”等词)
- 形容物质贫乏:错误地用来形容物质条件的不足。例如:”这个山村不夷不惠,连电都没有。”(完全误解成语含义)
- 指代地理位置:错误地用来形容地理位置。例如:”我们公司位于不夷不惠的地段。”(与成语本义无关)
- 形容外貌特征:错误地用来描述人的外貌。例如:”她长得不夷不惠,既不漂亮也不丑。”(虽然表面意思接近,但不是成语的正确用法)
- 指代时间概念:错误地用来表示时间。例如:”会议在不夷不惠的时间举行。”(与成语含义无关)
- 形容天气状况:错误地用来描述天气。例如:”今天天气不夷不惠,不太热也不太冷。”(虽然描述中庸状态,但不是成语的正确用法)
- 误解人物关系:错误地用来表示人际关系。例如:”他们俩关系不夷不惠,不算朋友也不算敌人。”(虽然描述中间状态,但不是成语的本意)
“不夷不惠”这个成语蕴含着中国传统的中庸智慧,教导我们在为人处世中寻求平衡点,既不偏激也不随波逐流。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这种处世哲学。
你可能感兴趣
不丰不杀
不丰不杀是一个成语,意为保持适度的状态,既不浪费也不吝啬节制。其源于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强调追求适度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不丰不杀的近义词包括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等,反义词为奢侈浪费、过度节俭等。该成语常被用于形容人或事物保持平衡适中的状态,如生活方式、饮食、管理、消费观念等。然而,它不被用于形容事物过于平均或没有特点的情况。
内峻外和是什么意思
内峻外和是一个成语,形容人的性格或行为内在严肃刚毅,外表温和和蔼。该成语没有特定的典故或出处,但可以从字义上理解其含义。内峻外和的用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对于人的品德修养的追求和描述。其近义词包括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等,反义词包括外强中干、刚愎自用等。在使用内峻外和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场合使用、误解字义以及滥用成语。该成语可以描述人的领导风格、处事原则等方面。
不凉不酸
"不凉不酸"是一个形容词短语,读音为"bù liáng bù suān",用来形容事物状态和氛围恰到好处,既不太冷也不太热,味道既非酸涩也非苦涩。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可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表达。该词可用来形容食物、饮料、天气、交流氛围等,表达一种恰到好处的舒适感。其近义词如恰到好处、温而不火等,反义词则包括冷热不均、酸甜苦辣等极端状态。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语境和含义,避免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或与其他词语混淆。
不以辞害志是什么意思 解析成语含义典故及10个正确用法示例
“不以辞害志”是一个成语,意指不要因为言辞的差异或表达方式的不同而误解真正的意图或志向。该成语强调理解他人意图的重要性,并提醒在沟通中不要忽视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典故与先秦儒家思想有关。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直抒胸臆、言简意赅、洞若观火等。反义词有断章取义、曲解原意、含糊其词等。在交流、阅读、处理国际关系等场合中,要正确使用这一成语,避免因为言辞的冲突或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错误地使用这一成语,只关注言辞的字面意思或过于强调表达方式,而忽视真正意图和内容,会导致误解和歧义的产生。
去甚去泰是什么意思
“去甚去泰”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在处理事情时应去除过于极端或偏激的部分,追求中庸之道,保持适度和平衡。其出自《庄子》的《人间世》篇,表示在人际关系、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社交、饮食、文学创作、家庭矛盾、政治决策和企业管理等方面,都应适度而为,避免偏激。与“去甚去泰”相近的词语有中庸之道、适度而为和恰到好处等。其反义词包括矫枉过正、偏激偏颇和过分追求等。但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避免滥用、误用或过度解读。
寸利必得是什么意思
"寸利必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ùn lì bì dé。其含义是形容人对于利益的追求非常执着和积极,即使是一点微小的利益也必须争取得到。该成语反映了人们对于资源的珍惜和争夺。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能与古代物质资源有限有关。与"寸利必得"含义相近的词语包括分毫必争、锱铢必较等。而反义词则包括大方之家、不计其数等。在商业竞争等场景中,寸利必得的精神常有所体现。但使用该成语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形容人的大方品质或误解为只追求个人利益。正确的使用应该是在合适的情况下,强调对于小利益的重视和追求。
寸量铢称是什么意思
寸量铢称是形容对事物进行极其精细、精确的衡量和称量的成语。其含义强调了精确度的重要性,常用来形容对事物进行细致、准确的计量和评估。该成语出自古代典籍,用于描述精细、准确的衡量和称量的过程。其近义词包括精确无误、精细入微、丝毫不差,反义词为大致不差、粗枝大叶、笼统模糊。在科学研究、质量控制、医学等领域,寸量铢称的技术和精确度至关重要。错误使用示例包括在日常不必要过分精确或复杂的事情中使用该成语,以及在不相关的语境中搭配使用。
出纳之吝是什么意思
“出纳之吝”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hū nà zhī lìn,形容人言谈举止过于吝啬,不愿多说话或付出。该成语源自古代,用于形容那些在人际交往中过于节俭、缺乏交流的人。其近义词包括节俭寡言、沉默寡言等,反义词则为慷慨激昂、畅所欲言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场合、对象和语境,避免误用。文章提供了关于“出纳之吝”的详细介绍和例句。
不拘形迹
“不拘形迹”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jū xíng jì,表示不受礼节、规矩等的束缚,行为举止自由。其源于《庄子·外物》中的“不拘于物”。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性格豁达、不受约束,或形容亲密无间的关系。其近义词有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等,反义词有矫揉造作、刻板拘泥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与贬义词搭配使用或造成语义混淆。文章中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及例句。
救焚益薪是什么意思
“救焚益薪”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ù fén yì xīn。其含义是比喻在危急时刻采取不当行动,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使情况恶化。典故出自古代文献,描述了火灾中采取错误行动的情形。该成语的近义词有“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和“推波助澜”,反义词有“雪中送炭”、“解围释厄”和“临危不乱”。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误用场合、对象和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