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落窠臼:跳出思维定式的艺术
读音
bù luò kē jiù
含义
“不落窠臼”这个成语中,”不”表示否定;”落”意为陷入、落入;”窠”原指鸟兽的巢穴;”臼”指舂米的器具,引申为固定的模式或框架。整体意思是比喻不落入老套子,有独创风格,多指文章、艺术等不因袭陈旧的格式。
典故
- 明代文人评画:最早见于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评价画作:”不落窠臼,自出机杼”,形容画作不墨守成规,有创新精神。
- 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写道:”这’凸”凹’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这里用来赞美大观园中建筑命名的独特性。
- 宋代文人论诗: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虽未直接使用此成语,但表达了类似思想:”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强调创作要超越常规。
近义词
- 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
-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 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 自出机杼:比喻写文章能创造出新的风格和体裁。
- 不落俗套:不沿袭陈旧的格式或习惯。
反义词
- 陈陈相因:比喻沿袭老一套,没有创新。
- 千篇一律: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 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 拾人牙慧:比喻抄袭或套用别人说过的话。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画的太阳戴着眼镜,真是不落窠臼!
- 小学低年级:老师表扬我的作文不落窠臼,因为我把云朵写成棉花糖。
- 小学高年级:这部动画片的设计不落窠臼,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性格。
- 小学高年级:我们班黑板报的排版不落窠臼,获得了全校第一。
- 初中: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不落窠臼,开创了浪漫主义诗风。
- 初中:这位设计师的作品总是不落窠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 初中:科学发明需要不落窠臼的思维,才能突破现有技术的局限。
- 初中:他的解题方法不落窠臼,连老师都称赞他的创新思维。
- 高中:鲁迅先生的杂文笔锋犀利,形式不落窠臼,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 高中:现代艺术展上的许多作品都不落窠臼,挑战了观众的传统审美。
- 高中:这位导演的叙事手法不落窠臼,打破了线性叙事的常规。
- 高中:学术研究贵在不落窠臼,敢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
- 大学及以上: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正是一批科学家不落窠臼、突破经典物理框架的成果。
- 大学及以上:后现代主义建筑刻意不落窠臼,常常打破对称、均衡等传统美学原则。
- 大学及以上:这位经济学家的理论模型不落窠臼,为解释经济现象提供了全新视角。
- 大学及以上:当代前卫音乐常常不落窠臼,探索声音的无限可能性。
- 职场应用:我们的营销方案必须不落窠臼,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 职场应用:这位程序员的编码风格不落窠臼,既高效又易于维护。
- 文艺评论:莫言的小说叙事结构不落窠臼,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线性叙述。
- 日常生活:妈妈今天的菜搭配不落窠臼,水果入菜别有风味。
错误用法
- 形容行为怪异:他今天穿得很奇怪,真是不落窠臼。(错误:不落窠臼用于褒义,形容有创意的优秀作品或思想,不适用于单纯怪异的行为)
- 形容不守规矩:这个学生上课总是不守纪律,真是不落窠臼。(错误:不守纪律与艺术或思想的创新无关)
- 形容产品质量:这款手机电池续航不落窠臼。(错误:电池续航属于产品性能,与创新风格无关)
- 形容自然现象:今天的云彩形状不落窠臼。(错误:自然现象不属于人为创作,不能用此成语形容)
- 形容传统事物:故宫的建筑风格不落窠臼。(错误:故宫代表传统建筑风格,恰是”窠臼”的体现)
- 形容学习不认真:他做作业不落窠臼,总是随便写写。(错误:混淆了创新与马虎的区别)
- 形容价格变动:最近房价走势不落窠臼。(错误:经济数据变化不能用此成语形容)
- 形容体育运动:这位运动员的跑步姿势不落窠臼。(错误:标准运动姿势需要规范,不宜追求”不落窠臼”)
“不落窠臼”这个成语精妙地表达了创新精神的可贵,提醒我们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要勇于突破常规思维,但也要注意不能为了不同而不同,真正的创新应当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徐庶诗词
关于徐庶诗词(第1篇)关于徐庶诗词徐庶,三国时期著名的文人,其诗词流传下来的并不多,但每一首都饱含深情,富有哲理。以下是根据“关于徐庶诗词”这一主题,搜集并整理的几首徐庶的诗词全文,以及作者信息与解析。一、徐庶诗词全文及作者信息《别友人》原文:白日西斜照影孤,离情别绪满心湖。故人远去天涯路,回首难寻旧时途。作者:徐庶(三国时期)解析:此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诗中通过“白日西斜”和“孤影”等词语,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整首诗以离情别绪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深不舍和离别后的惆怅。《春日思》原文:春日暖阳照大地,花开满园映晴空。徐徐轻风吹柳绿,悠悠碧水映桃红。作者:徐庶(三国时
描写郁达夫的诗词
本文描绘了郁达夫的诗词赞美,虽直接的诗词并不多见,但可以从古诗词中汲取灵感,用现代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对郁达夫的敬仰和赞美。文章介绍了多首以郁达夫为题材的现代诗词,表达了对其文学成就、思想深度和人格魅力的赞美。同时,强调了郁达夫的文学贡献和精神传承,他的作品将永远照亮文学的道路。虽然直接的诗词赞美并不多见,但可以通过创作,将古诗词的艺术形式与现代情感相结合,以诗词的形式传承郁达夫的精神,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
描写谢道韫的诗词
你提供的文章内容是描写谢道韫的诗词及其相关的解析,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赞美了谢道韫的才情与风华。经过编辑后,摘要如下:谢道韫,东晋时期才女,以其出众的才情和风韵成为古代诗词中的常客。这些诗词描绘了谢道韫的形象,表达了对她才华的赞美和对她风韵的欣赏。她的诗词作品流传千古,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受到后人的敬仰和传颂。通过对这些诗词的赏析,可以深入了解谢道韫的形象和成就,感受她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为今后的创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志士,他的战争诗词豪放、激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战争的场面和军人的生活,更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以及对战争残酷的深刻反思。他的诗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评价,表达了词人对战争和政治的深刻理解。同时,他的诗词也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本文提供的文章内容是描写辛弃疾战争诗词的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辛弃疾的战争诗词的魅力。文章通过解析具体篇目的内容,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详细解读了辛弃疾战争诗词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文章还从多个角度对辛弃疾的战争诗词进行了评价和影
描写曾国藩的诗词
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描写曾国藩的诗词的概述及其内容。这些诗词描绘出了曾国藩的独特形象和历史地位,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文章介绍了多首关于曾国藩的诗词,包括其创作背景、作者、朝代以及简短的解析,并探讨了这些诗词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文章还展望了未来关于曾国藩的优秀作品的涌现,以及这些作品对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贡献。通过这些诗词的描绘和解读,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曾国藩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思想。
比众不同
“比众不同”的读音为bǐ/zhòng/bù/tóng,意味着与众不同,具有独特的性质或特点。这个成语用于形容某物、某事或某人特别之处。其来源没有明确记载,可能是口语交流中的逐渐形成。它的近义词包括独树一帜、卓尔不群、出类拔萃和与众不同,反义词则为随大流、平凡无奇、千篇一律。使用比众不同时,应注意其正确的语境,强调独特性。例如,“这幅画作比众不同,充满了艺术家的独特风格”。错误的用法是,将“比众不同”用于描述普通无特色的情况或仅表示特殊性。
东抹西涂
东抹西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dōng mǒ xī tú。它形容字迹潦草或写作不认真,也可以用来形容做事马虎、不精细。该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书法家们。此外,它的近义词包括胡乱涂鸦、信手涂鸦等,反义词则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把握,避免误解或错误用法。文章中有多个例句来具体说明该成语的使用情景。
拨草瞻风
拨草瞻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ō cǎo zhān fēng。该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行事谨慎小心,仔细观察和探索,强调细致观察和周密思考的重要性。典故源自古代军事活动中的观察与侦查行为。这个成语在描述人们细心、周到的行为时常用到,如工作、生活、比赛等场合。同时,拨草瞻风也有常见的错误用法,如用词不当、混淆概念、过度夸张和不当搭配等。这篇文章全面地介绍了拨草瞻风的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和错误用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关于元代的诗词
关于元代的诗词(第1篇)关于元代的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元代诗词的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词原文及作者、朝代《青玉案·元夕》作者:辛弃疾(元朝)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解析:此词描绘了元宵节的盛况,通过描绘灯火辉煌、歌舞升平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元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解析:这首词描绘了深秋景色和旅途人的悲愁情绪,形象生
不可揆度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可揆度”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及常见的错误用法。该成语意为无法揣测或估计某事物或情况的深度或程度,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深邃和难以捉摸。同时,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说明其用法和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