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闻辩言

博闻辩言:成语解析与运用指南

读音

bó wén biàn yán

含义

  • :广博、丰富。
  • :听闻、知识。
  • :辩论、辨析。
  • :言辞、表达。

整体含义:形容一个人见闻广博,善于辩论,能够用精妙的言辞表达自己的观点。

典故

  1.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战国时期,平原君赵胜以善于招揽人才著称,他门下的宾客大多“博闻辩言”,能言善辩,为他出谋划策。
  2. 《后汉书·郭泰传》
    东汉名士郭泰学识渊博,善于辩论,时人称他“博闻辩言,通古今之变”。
  3. 《晋书·王衍传》
    西晋名士王衍清谈玄理,言辞犀利,被誉为“博闻辩言,名重一时”。

近义词

  1. 能言善辩:形容口才好,善于辩论。
  2. 才辩无双:指辩论才能无人能及。
  3. 口若悬河:形容说话滔滔不绝,言辞流畅。
  4. 妙语连珠:形容说话精彩,引人入胜。

反义词

  1. 笨口拙舌:形容不善言辞,表达迟钝。
  2. 语无伦次:说话没有条理,逻辑混乱。
  3. 沉默寡言:很少说话,不善表达。
  4. 木讷寡言:性格内向,不善言辞。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老师夸小明“博闻辩言”,因为他总能回答出很多有趣的知识。
    • 小华在辩论赛上表现得很棒,大家都说他“博闻辩言”。
  2. 小学高年级

    • 他不仅读书多,还能把学到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真是“博闻辩言”。
    • 在班级讨论会上,小红的发言逻辑清晰,大家都佩服她的“博闻辩言”。
  3. 初中

    • 这位历史老师“博闻辩言”,讲课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
    • 他在演讲比赛中凭借“博闻辩言”的能力,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4. 高中

    • 作为一名律师,他必须“博闻辩言”,才能在法庭上据理力争。
    • 这位学者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博闻辩言”,在学术会议上常常语惊四座。
  5. 大学及以上

    • 在政坛上,他凭借“博闻辩言”的能力,成功说服了许多反对者。
    • 这位外交官“博闻辩言”,在国际谈判中为国家争取了最大利益。

错误用法

  1. 形容不善言辞的人

    • ❌ 错误例句:他虽然很内向,但大家都说他“博闻辩言”。
    • ✅ 正确用法:应改为“沉默寡言”或“不善言辞”。
  2. 形容单纯的知识渊博,但不善表达

    • ❌ 错误例句:他读了很多书,但不太会说话,真是“博闻辩言”。
    • ✅ 正确用法:应改为“学富五车”或“满腹经纶”。
  3. 形容说话啰嗦但没有逻辑

    • ❌ 错误例句:他讲了半天也没说到重点,真是“博闻辩言”。
    • ✅ 正确用法:应改为“废话连篇”或“语无伦次”。
  4. 形容只会背诵,不会灵活运用

    • ❌ 错误例句:他只会死记硬背,根本不算“博闻辩言”。
    • ✅ 正确用法:应改为“纸上谈兵”或“食古不化”。
  5. 形容说话粗俗无礼

    • ❌ 错误例句:他骂人很厉害,简直是“博闻辩言”。
    • ✅ 正确用法:应改为“口无遮拦”或“出言不逊”。

总结:“博闻辩言”强调知识广博且善于辩论,不能用于形容不善言辞、逻辑混乱或粗俗无礼的情况。

博闻辩言.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博闻多识

博闻多识是一个成语,意为学识广博,知识丰富。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礼记·大学》。该成语用来形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其近义词有“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褒义色彩,避免用错场合或用错对象。例如,不应将“博闻多识”用来形容只是表面上涉猎广泛但没有深入研究的人。同时,在评价一个人时,应综合考虑其专业知识、实践经验、道德品质等方面。博闻多识的人经常通过阅读、学习、经历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强记博闻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强记博闻”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给出了一些例句。该成语意为记忆力强、学识广博,强调人的知识广博和见识的重要性。文章还提到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

强识博闻是什么意思

强识博闻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iǎng zhì bó wén。该成语表示人具有坚实的学识和广博的见闻,常用来形容人的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其典故出自《汉书·张敞传》和《南齐书·谢朏传》。强识博闻的近义词有学识渊博、博学多才等,反义词有孤陋寡闻、见识短浅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及与其他词语的搭配使用,避免出现误用。例如,在描述一个人强识博闻时,意味着其在多个领域都有深厚的学识和见识。

博闻强志

博闻强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ó wén qiáng zhì。它形容人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记忆力超群。该成语源于《论语》,强调君子应广泛学习并经常反省自己。博闻强志的近义词包括博学多才、见多识广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等。在正确使用该成语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和人物特点,不应用于形容只是表面了解知识或仅记忆力好的人。

大辩不言

大辩不言是一个源自《庄子·外物》的成语,意为真正有才能的人不需多言就能获得认同。其含义强调言简意赅、智慧和沉默的魅力。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沉默是金、言简意赅和言之有物,反义词则是喋喋不休、口若悬河和废话连篇。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判断,避免在轻松聚会等场合使用,并误用为单纯的沉默不语。例句展示了其在描述有智慧、才华的人的适用性。

杜口绝言

“杜口绝言”是一个成语,意思为闭口不说话,形容沉默或缄默不语的状态。源自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用来形容人受到打击或内心痛苦而沉默不语。出自《汉书·张敞传》。其近义词有缄口不言、沉默寡言、默不作声等,反义词包括侃侃而谈、喋喋不休、滔滔不绝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

笃论高言

笃论高言的读音为dǔ lùn gāo yán,指深刻且高明的言论。其源自《汉书·扬雄传》,扬雄的深刻言论被后人称为“笃论高言”。该成语也可能与《论语》有关。其近义词有“精辟之言”等,反义词有“平庸之语”等。例句中常用来形容专家发表的深刻言论,或演讲中的高明观点。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用法,不宜用于一般闲聊或普通言论,需与上下文协调,避免歧义。

钝口拙腮

"钝口拙腮"是一个成语,形容人言辞不流利,口才笨拙,表达能力差。其源于对人们言谈举止的观察和总结,常用来描述言语迟钝、不擅长言辞或词不达意的情况。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近义词包括笨嘴拙舌、言语迟钝、口才不佳等;反义词则为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辩才无碍等。使用时应根据情境恰当运用,避免错误用法或与其他成语混淆。

辩口利舌

本文介绍了成语“辩口利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形容人善于言辞,能言善辩,说话流利而有力。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需注意尊重他人的表达和言论,避免贬损他人。

大辩若讷

文章介绍了大辩若讷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大辩若讷意指真正的雄辩者表现朴实无华,强调真正的聪明才智不需华丽言辞。文章还提到大辩若讷的源头和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及其与类似成语的对比。错误使用大辩若讷的情况也被指出。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