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鼻青眼乌”详解
读音
鼻青眼乌(bí qīng yǎn wū)
含义
- 鼻青:鼻子被打得发青,形容受伤严重。
- 眼乌:眼睛周围淤青发黑,同样指受伤后的样子。
- 整体含义:形容人因被打或摔伤而面部青肿的样子,比喻遭受严重打击或狼狈不堪的状态。
典故
- 《水浒传》:武松醉打蒋门神时,形容蒋门神被打得“鼻青眼乌”,狼狈逃窜。
- 民间故事:古代有两人因争执斗殴,其中一人被打得“鼻青眼乌”,后来成为形容打架受伤的常用语。
近义词
- 鼻青脸肿:形容脸部受伤严重,与“鼻青眼乌”意思相近。
- 头破血流:形容伤势更重,甚至流血。
- 遍体鳞伤:全身受伤,程度更深。
反义词
- 毫发无损:一点伤都没有。
- 安然无恙:平安无事,没有受伤。
- 容光焕发:形容人精神饱满,面色红润。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小明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得鼻青眼乌,疼得直哭。
- 小学高年级:两个同学打架,结果都被打得鼻青眼乌,老师严厉批评了他们。
- 初中:他因为逞强跟人打架,结果鼻青眼乌地回家,被父母狠狠教训了一顿。
- 高中:这场激烈的拳击比赛结束后,两位选手都鼻青眼乌,但仍然互相致意。
- 成人:他酒后闹事,被人教训得鼻青眼乌,真是自讨苦吃。
错误用法
- 形容生病脸色差:❌“他感冒了,脸色鼻青眼乌的。”(正确用法应形容外伤)
- 形容动物受伤:❌“小狗被车撞得鼻青眼乌。”(一般用于人,动物可用“遍体鳞伤”)
- 比喻事业失败:❌“公司经营不善,老板鼻青眼乌。”(应使用“焦头烂额”等词)
“鼻青眼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受伤后的狼狈样子,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鼻青眼紫
鼻青眼紫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脸部因受到打击或伤害而肿胀淤血的状态。它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可能源于实际生活中的受伤情况描述。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严重的伤害,其近义词包括鼻肿眼青、鼻青脸肿等。反义词为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等。使用时要避免不当场合、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不恰当的语境表达。例句展示了鼻青眼紫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
鼻塌嘴歪
鼻塌嘴歪是一个形容词短语,发音为"bí tā zuǐ wāi",用来形容人的面部表情或状态,表示鼻子塌陷、嘴巴歪斜的样子。这个短语没有具体的典故和出处,可能是根据日常对人脸表情的描述而形成的。近义词包括鼻青脸肿、面目全非等,反义词则是容光焕发、眉清目秀等。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词语描述人的面部表情或状态,避免带有侮辱或贬低他人的意味。例如,“他因为醉酒,鼻塌嘴歪地躺在地上”等。
鼻青眼肿
鼻青眼肿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面部因受到打击或撞击而出现的淤血肿胀现象。它没有特定的典故出处,常用来描述人因遭受殴打或意外伤害导致的面部严重损伤。其近义词包括鼻肿眼青、鼻青脸肿等,反义词则是容光焕发、毫无损伤等。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境恰当运用,避免用于轻微伤害或自然老化现象。文章提供了多个鼻青眼肿的例句,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鼻塌唇青
鼻塌唇青的拼音是bí tā chún qīng。这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人的面部表情或肤色,尤其描述因病痛、惊恐等原因导致的极度疲惫或痛苦的状态。它可能源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绘。其近义词有面色惨白、形容枯槁等,反义词如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等。使用鼻塌唇青时,需避免用于轻松场合或随意形容正常生理状态。总体来说,需结合具体语境正确使用。
鼻肿眼青
鼻肿眼青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描述人的面部因受伤或疾病导致的肿胀和淤青状况。该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可能是根据日常经验和观察形成的。其近义词包括鼻青脸肿、伤痕累累等,反义词则是形容人面部健康、无损伤的词语。使用鼻肿眼青时需注意不当使用场合、与其他词语混淆以及语法搭配等错误用法。该成语在句子中常作为形容词短语,描述人的外貌状态。
鼻青额肿
鼻青额肿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面部受到严重打击或伤害后,鼻子和额头部分肿胀、淤血、发青的状态。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民间故事中的描述。除了鼻青额肿,还有鼻血满面、鼻梁塌陷等近义词,而反义词如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等。在使用鼻青额肿时,需要注意避免用于非因外力伤害造成的面部肿胀或滥用该成语。
鼻塌脣青
鼻塌脣青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í tā chūn qīng,用来形容人因极度惊恐、疼痛或劳累而面色苍白,鼻孔张开,嘴唇发青的样子。该成语可能源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物极度惊恐或痛苦时面部表情的描写。其近义词包括面如土色、目瞪口呆、惊惶失色等,反义词有面带微笑、神色自若、泰然自若等。使用鼻塌脣青时需注意避免不当场合和错误的搭配,以确保其正确的表达含义和语境效果。
东滚西爬
本文介绍了成语“东滚西爬”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些动物或物体的活动状态,也可以形容人忙碌、无序或混乱的状态。文章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字面意思和实际应用情境,并提供了近义词、反义词及例句。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的错误用法。
丢盔卸甲
丢盔卸甲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iū kuī xiè jiǎ,用来描述在战斗中失败,士兵慌乱逃跑并丢弃头盔和铠甲的情景,形容战争中的败局或人们面对困难时的慌乱状态。典故来源于史记和三国时期的战争。近义词包括落荒而逃、一败涂地、狼狈不堪等。反义词包括凯旋而归、势如破竹、稳操胜券等。在用法上,应注意避免将其用于一般性的失败或正面形象描述,例如错误地用“丢盔弃甲”来形容一般性的失败状态,或将“丢盔卸甲”与成功情境相联系使用。
丢盔弃甲
丢盔弃甲是一个成语,形容战斗中失败,士兵慌乱逃跑,丢掉头盔和铠甲的情景。典故来源于古代战争和《三国演义》中的情景。近义词包括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等,反义词有勇往直前、临危不惧等。在丢盔弃甲的错误用法中,要避免用于非战斗情境下的失败或混乱状态,以及褒义情境下的混用。文章中详细解释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典故、用法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