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背腹受敌”详解
读音
背腹受敌(bèi fù shòu dí)
含义
- 背:后背,指后方。
- 腹:腹部,指前方。
- 受敌:遭受敌人的攻击。
整体含义:形容前后都受到敌人的夹击,处境极其危险。
典故
- 《史记·项羽本纪》: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和韩信前后夹击,最终陷入“背腹受敌”的困境,导致垓下之败。 -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曾建议曹操避免“背腹受敌”,应集中兵力先击败一方敌人,再对付另一方。 - 《资治通鉴》:
唐朝安史之乱时,李光弼曾利用地形使叛军“背腹受敌”,最终取得胜利。
近义词
- 腹背受敌:与“背腹受敌”同义,形容前后受敌。
-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 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处境艰难。
反义词
- 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处处顺利。
- 游刃有余:形容处理事情轻松自如,毫不费力。
- 安然无恙:形容平安无事,未受威胁。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小明在游戏中被两个同学前后夹击,真是“背腹受敌”啊!
- 小兔子被狐狸和大灰狼围住,陷入了“背腹受敌”的危险。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在足球比赛中,我们的后卫被对方前锋和中场夹击,简直是“背腹受敌”。
- 这支军队被敌人前后包围,陷入了“背腹受敌”的困境。
-
初中:
- 考试前既要复习数学又要准备语文,我感觉自己“背腹受敌”,压力很大。
- 这家公司同时面临市场竞争和内部管理问题,真是“背腹受敌”。
-
高中及以上:
- 在商业竞争中,如果同时被多个对手针对,很容易陷入“背腹受敌”的局面。
- 历史上许多名将都曾因“背腹受敌”而战败,可见战略布局的重要性。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前后受敌”:
- ❌ 错误例句:他被两个老师批评,真是“前后受敌”。
- ✅ 正确说法:他被两个老师批评,真是“背腹受敌”。
-
误用于非敌对场景:
- ❌ 错误例句:我既要写作业又要做家务,真是“背腹受敌”。
- ✅ 正确说法:我既要写作业又要做家务,真是“分身乏术”。
-
误用为单方面压力:
- ❌ 错误例句:老板一直催我,让我“背腹受敌”。
- ✅ 正确说法:老板一直催我,让我“压力山大”。
“背腹受敌”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正确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要注意避免误用哦!
你可能感兴趣
案牍之劳
本文介绍了成语“案牍之劳”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于形容处理文书工作的辛劳,其中“案牍”指文书、公文等文件。文章还列举了如“笔墨之劳”、“文案之苦”等近义词,以及描述了如“轻松惬意”等的反义词。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案牍之劳”的用法,并强调了该成语的误用情况。
鼎镬如饴
本文介绍了成语“鼎镬如饴”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和例句。该成语形容人对于苦难或艰难境遇毫不在意,甚至视为甘美,展现人的坚韧不拔精神。使用时应注意事项场合和语境,避免歧义或不当联想。
不识局面
不识局面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shí jú miàn,表示对当前的形势或情况缺乏了解或认识,无法应对或处理。该成语源于古代战争和政治斗争背景,用来形容面对复杂或陌生局面时,因缺乏经验、知识或判断力而无法有效应对。其典故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史记》等古代文献。不识局面的近义词包括不知所措、茫然失措、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等,反义词有游刃有余、驾轻就熟、见机行事、应付自如等。在使用不识局面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褒义或滥用场景的错误。例如,他在新的项目中表现出的无知和不熟悉状况,可以用不识局面来形容,但错误地将其用于吃饭等日常场景是不恰当的。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óu rén xiāng jiàn,fèn wài yǎn míng。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敌对的人或者有过矛盾冲突的人相遇时,彼此会格外集中注意力和警觉,目光敏锐,容易察觉到对方的弱点或变化。该成语源于古代,强调双方矛盾尖锐对立时的特殊心理状态。近义词包括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等。反义词则是握手言和、和睦相处等。使用这个成语时要注意适用的场景和情感色彩,避免误用。
当着不着
“当着不着”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āng zháo bù zháo,形容面对困难或问题时犹豫不决、迟疑不前的态度,也可指人说话含糊其辞。其典故源于古代“当面错过”的说法。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犹豫不决、迟疑不前等,反义词为果断决绝、积极进取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在描述积极行动或果断决策的场合使用。错误用法是在不需要表达犹豫不决的场合误用。
蚌鹬相争
本文介绍了成语“蚌鹬相持”的读音、含义、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典故,以及与该成语意思相近的词语和反义词。文章还给出了该成语的应用场景和错误用法。该成语用于描述双方在争执或冲突中互相对峙、僵持不下的局面,势均力敌。在国际政治、商业竞争或辩论等场合都有可能出现蚌鹬相持的局面。但需注意,该成语不适合用于描述非对峙或冲突的情况,或在轻松幽默的场合使用,且需避免与其他含义相近的成语混淆使用。
表里不一
本文介绍了成语“表里不一”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人或事物表面和内在本质的不一致性,常用来形容虚伪、不诚实或言行不一的状态。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在某些场合下可能存在的“表里不一”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表里受敌
表里受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iǎo lǐ shòu dí,意指从内部和外部同时遭受敌人的攻击,形容处境危急。这个成语没有具体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古代战争中敌军内外夹攻的战术引申而来。表里受敌的近义词有内外交困、内忧外患等,反义词有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等。该成语在战争、企业困境、国家挑战等场合都有应用实例。错误用法包括误用为其他相近成语、在非紧急情况下使用以及误解其深层含义。
一床两好是什么意思
一床两好的读音一床两好读作:yī chuáng liǎng hǎo。其中,“一床”指的是同一张床,而“两好”则是指两个都好。一床两好的含义一床两好,字面意思为同睡一张床,两个人都很好。在古代汉语中,常用来形容夫妻之间关系和睦,彼此感情融洽。它也常用来形容两个事物或两个人相互匹配、相互适应、彼此满意的状态。一床两好的典故一床两好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民间传说。传说中,有一个男子在寻找一个理想的伴侣时,他发现了一个女子非常符合他的要求,两人相互欣赏,彼此喜欢。于是他们决定同睡一张床,并互相照顾、关心对方。由于他们彼此的默契和感情融洽,所以被人们形容为“一床两好”。此外,一床两好也可以引申到其他方面。例
洞彻事理
洞彻事理的读音为【dòng chè shì lǐ】,表示深入透彻地理解事物。该成语形容人的智慧和洞察力敏锐,能迅速理解复杂事物并做出正确判断。它没有特定的典故或出处,但在古代文献中常出现。近义词包括洞察秋毫、明察秋毫等,反义词则包括懵懂无知、浅尝辄止等。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为贬义或在不当场合使用,并与“透彻了解”区分使用。洞彻事理能力的人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有助于在各个领域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