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作则的读音
读音:yǐ shēn zuò zé
标注拼音:yǐ shēn zuò zé
以身作则的含义
含义: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为榜样,来引导或影响他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个人的行为和示范作用,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展示出某种道德、规范或标准的正确性。
解释:其中,“以身”表示自己的身体,“作”是作为的意思,“则”是标准的含义。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用自己的行为作为标准或榜样。
以身作则的典故
典故: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子路》。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自身行为得当,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按照正确的方向去做;反之,如果自身行为不端,即使下令要求别人做正确的事,人们也不会听从。这个典故体现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出处:除了《论语》之外,历史上还有很多以身作则的典故和故事,如三国时期的刘备在世时严格要求自己,以德服人,成为后世君子的楷模。这些典故都强调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以身作则的近义词
近义词:
- 示范带头
- 身先士卒
- 垂范百世
- 榜样引领
- 率先垂范
- 躬体力行
- 自我表率
- 模范带头
- 以身示范
- 躬亲示范
以上近义词都表达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为榜样,影响或引导他人的意思。
以身作则的反义词
反义词:
- 口是心非:指言行不一,表面说一套,实际做另一套。
- 言行不一:指说的和做的不一致。
- 纸上谈兵:指只会在口头上说理论,缺乏实际行动。
这些反义词都表达了与“以身作则”相反的行为特征,即言行不一致或缺乏实际行动。
以身作则的例句
例句:
- 领导要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带领团队。
- 老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 他总是以身作则地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
-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地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 他以自己的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地影响了整个团队。
- 在环保活动中,他总是率先垂范地参与其中。
- 她以自己的善良和宽容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地影响着周围的人。
- 他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地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 在公共场合,他总是能以身作则地遵守公共秩序和道德规范。
- 作为一名领导者,他不仅要有高超的领导能力,更要以身作则地展现自己的品德和价值观。
以身作则的错误用法
错误用法示例:
- 在批评他人时使用“你为什么不以身作则?”这样的指责性话语,这并不是正确的使用方式。因为这并不是在肯定对方的榜样作用,而是在指责对方没有做到这一点。
- 在某些情况下,将“以身作则”用于形容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场合,如“他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以身作则地去做”。这种用法并不符合成语的本意。
- 将“以身作则”与不相关的内容搭配使用,如“他每天早起锻炼身体,但这与以身作则无关”。这样的用法并不恰当,因为“早起锻炼身体”本身并不足以构成一个榜样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
刺上化下
刺上化下的读音是cì shàng huà xià,含义指在上者能以身作则,感化民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对君王及官员的道德要求,强调领导者应以自身行为影响他人。近义词有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等,反义词如上行下效(贬义)等。文章中也提到了刺上化下的正确用例及错误用法,强调在正确的语境中运用,避免贬义或不当联想。领导者在社会中应以身作则,践行刺上化下的精神,形成正面的社会影响。
掌握汉字"则"的6种用法 从拼音笔顺到成语解析
本文主要介绍了汉字“则”的拼音、部首、笔顺规范、详细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用法。文中涵盖了其作为名词、动词和连词的用法,包括表示规范、榜样、规则、效法以及连词承接关系、转折关系等含义。此外,“则”还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和范围,以及对已然或发生的事的强调。同时,“则”还可以作为量词用于表示文章的条数。本文通过全面解析“则”的多重含义和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汉字。
躬先士卒
“躬先士卒”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ōng xiān shì zú,指领导者或先行者率先行动,以身作则,为下属树立榜样。其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淮阴侯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表现。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身先士卒、勇往直前等,反义词为畏缩不前、推诿扯皮等。在工作中,躬先士卒的人以实际行动带领团队取得显著成绩,深受敬爱。但需注意,真正的躬先士卒需避免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实际行动和效果的情况。
上行下效是什么意思
“上行下效”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上层人物的行为对下层人物产生的影响。其含义为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常用来形容一种社会风气或组织内部的行为模式。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君主的言行对国家和社会有巨大影响。近义词包括“身教胜言”“以身作则”“垂范百世”等。反义词如“背道而驰”“自行其是”等。在使用时需注意不当场合、误用为贬义或滥用的情况。正确用法是描述上下级关系中上面人的行为对下面人产生的影响,强调领导者的榜样作用。
身先士众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身先士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形容将帅或领导者冲锋在前,为士兵或下属做出表率,强调领导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勇气。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时期。使用时应避免错误用法,如滥用、误用为贬义词或轻蔑语气。摘要字数控制在约160字以内。
立木南门
立木南门是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成语,拼音为lì mù nán mén。其含义是通过具体行动来树立榜样、做表率、兑现承诺,具有强烈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形容言出必行、信守承诺的行为。立木南门的近义词包括树典型、示范引领等,反义词为言而无信、背信弃义等。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判断,避免滥用或误用。文章详细解释了立木南门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及错误用法示例。
正身率下是什么意思
正身率下的读音正身率下的读音为:zhèng shēn shuài xià,其中zhèng为第四声,shēn为第一声,shuài为第四声,xià为第四声。正身率下的含义正身率下,指通过自身端正言行,来影响和带动下属或周围的人。这个成语强调了领导者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即领导者以身作则,为下属树立榜样,从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风气。正身率下的典故正身率下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的典籍和历史故事。在古代,许多贤明的君主和官员都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规范,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下属。这些人的行为成为了后世的楷模,正身率下这一成语也得以流传至今。具体典故和出处较多,如《论语·颜渊篇》中就有“君子之德风,小人
正身明法是什么意思
正身明法的读音正身明法的拼音是zhèng shēn míng fǎ。正身明法的含义“正身明法”是一个成语,指的是端正自身行为,明确法度。其中,“正身”指的是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明法”则是指明确法律制度,使人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人行为的端正和法律制度的明确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正身明法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官员非常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他总是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法律制度,同时也积极推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他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和尊重,也使得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的维护。这个故事就体现了“正身明法”的内涵。此外,《
曾国藩 言传身教读后感
曾国藩 言传身教读后感(第1篇)曾国藩 言传身教读后感曾国藩,一位清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生平事迹与智慧在《曾国藩 言传身教》一书中得到了详尽的展现。初读此书,我对其严谨的叙述和丰富的内涵印象深刻,尤其是他以身作则的教诲方式,让我深感其言传身教的智慧之独特和魅力。此书首先为我们介绍了曾国藩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个人的生平事迹。以细致入微的语言描绘出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复杂形象,并详尽介绍了他的教育理念与家庭管理方式。在众多历史人物中,曾国藩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仅言传,更注重身教。他以自己的行为作为榜样,为子孙后代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范。书中最为吸引人的部分,是曾国藩对于家庭、教育、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独到
不教之教
“不教之教”是一种无需直接教导,通过环境熏陶、氛围影响等方式,使对方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和成长的教育方式。它源于古代中国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其发音时需注意声调。“不教之教”的近义词包括潜移默化、无形教育等,反义词则是直接教导、强制教育。它体现在家庭环境、团队氛围、旅游经历等方面。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规范能通过社会环境进行不教之教。同时,“不教之教”也存在误用情况,应准确理解其含义并恰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