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读写”诣”字 掌握拼音笔顺与5个实用组词

如何正确读写”诣”字 掌握拼音笔顺与5个实用组词

诣怎么读

拼音

“诣”的拼音是,读第四声。这个发音清晰有力,如同一位学者坚定地叩响知识殿堂的大门。在汉语中,这个音调给人一种庄重、正式的感觉,非常符合”诣”字本身所蕴含的拜访、造访之意。

部首

“诣”的部首是讠(言字旁),这个偏旁表明它与言语、交流有关。在古代,拜访他人往往伴随着正式的言辞交流,因此”诣”字从”言”旁,生动体现了拜访时的言语礼仪。言字旁在汉字中通常与说话、表达相关的字有关,如”说”、”话”、”讲”等。

笔顺

“诣”字的笔顺如下:

  1. 点(丶)
  2. 横折提(㇊)
  3. 撇(丿)
  4. 竖弯钩(乚)
  5. 竖(丨)
  6. 横折(𠃍)
  7. 横(一)
  8. 横(一)

书写时,先写左边的言字旁,再写右边的”旨”部。这种从左到右、先偏旁后主体的书写顺序,体现了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美感。每一笔都如同拜访时的脚步,有序而庄重。

含义

“诣”字主要有两层含义:

  1. 到某人所在的地方;到某个地方去看人(多用于所尊敬的人)。例如:”诣烈士墓参谒”,这里的”诣”表达了怀着敬意前往拜访的意思。
  2. (学业、技术等)所达到的程度。例如:”造诣”指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苦心孤诣”形容苦心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这个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识追求和人际交往的重视,既有空间上的移动,也有精神层面的提升。

详细解析

从字形演变来看,”诣”是一个形声字,从”言”,”旨”声。它的本义是”前往,去到”。《说文解字》解释为:”诣,候至也。”《小尔雅》则解释为:”诣,进也。”都指向”到达”这一基本含义。

在古代文献中有大量用例:

  • “吏遂缚诣县”(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 “先主遂诣亮”(《三国志·诸葛亮传》)
  •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诣”作为”前往”、”拜访”的用法。值得注意的是,”诣”多用于正式场合或对尊长的拜访,带有敬意。

此外,”诣”还发展出了”符合”的含义,如唐代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中”若执事之言政,诣理切情”,这里的”诣”表示”切合”、”符合”。

作为名词时,”诣”指学问等所达到的境地,如《世说新语》中”诸葛宏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夫书画诣绝者,必传无疑”,都用来形容学问或艺术达到的高度。

近义词

在表示”前往”、”拜访”时,”诣”的近义词包括:

  • :专指拜见尊长或地位高的人
  • 访:泛指拜访,语气较”诣”随意
  • :特指臣子朝见君主
  • :文言中表示前往,如”造访”

在表示”达到的程度”时,近义词有:

  • :如”境界”
  • :如”眼界”
  • :如”高度”

反义词

“诣”的反义词相对较少,但可以根据不同含义来区分:

在”前往”意义上:

  • :离开
  • :分别

在”造诣”意义上:

  • :造诣浅
  • :学问疏浅

组词

“诣”可以组成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词语:

  1. 造诣: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如:”他在书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2.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达不到的境地。
  3. 诣阙:赴朝廷,到宫门前。古代指臣子朝见皇帝。
  4. 诣见:前往拜见。
  5. 超诣:指学问、技艺等超群绝伦。
  6. 诣理:合理,符合道理。
  7. 诣极:造诣极深。
  8. 诣绝:造诣绝后,无人能及。

造句

  1. 这位老教授在古典文学领域造诣颇深,深受学生敬仰。
  2. 苦心孤诣钻研十年,终于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
  3. 古代科举及第的举子都要诣阙谢恩。
  4. 这位画家的艺术已经达到了超诣的境界。
  5. 他的建议十分诣理,值得我们认真考虑。
  6. 为了请教这个问题,他专程诣见了这位知名学者。
  7. 这位大师的技艺诣极,堪称行业典范。
  8. 他的书法作品诣绝一时,无人能出其右。

包含这个字的成语

苦心孤诣:这是包含”诣”字的最著名成语。意思是:

  • 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 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这个成语出自清代屈复的《论诗绝句》:”苦将心力成孤诣,不敢随风薄宋元。”形象地描绘了那些为追求卓越而付出超常努力的人们。

使用示例:

  • 王教授苦心孤诣几十年,终于破解了这个数学难题。
  • 这部作品凝聚了作者苦心孤诣的探索,值得细细品读。

这个成语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专注精神、精益求精品质的推崇,也展示了”诣”字所蕴含的”达到高度”这一深层含义。

你可能感兴趣

满腹文章是什么意思

“满腹文章”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ǎn fù wén zhāng,表示一个人学识渊博,饱含着丰富的学问和才情。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晋书·谢安传》,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文学造诣。近义词有博学多才、学识渊博等,反义词则是胸无点墨、才疏学浅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和混淆。“满腹文章”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文学、学识方面的造诣深厚,写出的作品内容丰富、语言优美。

绩学之士是什么意思

绩学之士的读音为jì xué zhī shì,指学术上有所成就、有深厚学识的人。源于古代文献,强调学习和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近义词包括学者、才子、博学者和学术大师等。反义词为无知之徒、浅陋之人和庸才等。使用时应避免与贬义词混淆,需综合考虑其多方面的表现,避免过度使用或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

硕学通儒是什么意思

硕学通儒的读音硕学通儒的读音为:shuò xué tōng rú,其中"shuo"的声调为第四声,"xue"为第四声,"tong"和"ru"都为第二声。硕学通儒的含义硕学通儒的含义是指学识渊博、通达儒雅的学者。其中,“硕学”表示学识广博、博大精深,“通儒”则指精通儒学、通达儒家之道。硕学通儒的典故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古代儒家学派,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历代以来,硕学通儒多指学识渊博、精通儒家经典、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者。如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王阳明等,都是硕学通儒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且其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也备受后人推崇。硕学通儒的近义词博学多才才高八斗博古通今博雅多识渊博之

老师宿儒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老师宿儒”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学识深厚、经验丰富的老学者或老教师,典故可追溯到古代对学识渊博的学者的尊称。近义词包括学识渊博、博学多才等,反义词为才疏学浅、不学无术。使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恰当使用,避免混淆和滥用。

融释贯通是什么意思

“融释贯通”是一个成语,形容对学问、技艺或道理达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的程度。其典故源于古代学者追求对学问的深入理解与贯通。该成语的近义词有融会贯通、贯通融通等,反义词包括支离破碎、半知半解、懵懂无知等。通过举例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然而,需要注意避免错误使用,确保在语境中真正体现出“融释贯通”所表达的深入理解和运用自如的境界。

掌握汉字"硕"的2种读音、11画笔顺与5大文化内涵

本文介绍了“硕”字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在组词中的含义和用法。该字可表示大的、学识渊博的含义,也可古同“石”,形容坚固。文章详细解析了“硕”字的多种含义,包括形容头大、坚固、学识渊博等,并提供了相关的组词。

博学多才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博学多才”这一成语。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能。其含义包括广泛学习和具备多种才能。“博学多才”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强调人们重视学问和才能。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等。反义词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学无术”。文章还列举了博学多才的例句以及错误用法。使用时应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避免不当用法。

饱学之士是什么意思

饱学之士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ǎo xué zhī shì,形容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人。这个成语强调个人在学问上的积累和修养,以及知识的丰富和深厚。饱学之士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如《史记》等。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博学多才、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等,反义词则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学无术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应正确使用该成语,避免用词不当、张冠李戴、滥用词语等错误用法。饱学之士通常用来形容在学问上有深厚积累和广泛见识的人,常被用于称赞那些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讫怎么读

本文介绍了汉字“讫”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详细含义。包括“讫”的动词含义如完结、止等,形容词含义如形容事情完成的程度,以及作为副词的用法。此外,“讫”还可作为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本文全面解析了“讫”字的多种用法和含义。

博闻多识是什么意思

博闻多识是一个成语,意为学识广博,知识丰富。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礼记·大学》。该成语用来形容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其近义词有“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等,反义词为“孤陋寡闻、才疏学浅”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褒义色彩,避免用错场合或用错对象。例如,不应将“博闻多识”用来形容只是表面上涉猎广泛但没有深入研究的人。同时,在评价一个人时,应综合考虑其专业知识、实践经验、道德品质等方面。博闻多识的人经常通过阅读、学习、经历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