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之变
读音
fēng chén zhī biàn
含义
“风尘”原指风吹起的尘土,后引申为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变”指变故、变化。整个成语形容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的局势,多指国家或社会遭遇的重大变故。
典故
- 《晋书·刘琨传》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刘琨在《与段匹磾盟文》中写道:“自顷国难频仍,风尘未静。”这里的“风尘”即指战乱,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 《后汉书·冯衍传》
东汉末年,冯衍在《显志赋》中提到:“遭时之变,风尘纷扰。”形容当时社会混乱、战乱不断的局面。 - 唐代杜甫诗
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诗中虽未直接使用“风尘之变”,但描绘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亲友离散的悲凉景象,与成语的意境相符。
近义词
- 兵荒马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混乱的景象。
- 动荡不安——指社会局势不稳定,充满变数。
- 多事之秋——指国家或社会频繁发生重大事件的时期。
- 烽火连天——形容战争不断,战火蔓延。
反义词
- 国泰民安——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 太平盛世——社会安定繁荣的时代。
- 海晏河清——形容天下太平,政治清明。
例句
-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 古代的故事里,常常提到“风尘之变”,意思是国家遇到了大麻烦。
- 老师说,战争会让社会变得很乱,就像“风尘之变”一样。
-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 历史书上说,西晋末年“风尘之变”不断,百姓生活艰难。
- 战争带来的“风尘之变”,让许多人失去了家园。
-
初中(7-9年级)
- 安史之乱后,唐朝经历了“风尘之变”,国力大不如前。
- 在“风尘之变”的年代,文人常常用诗歌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
高中及以上
- 魏晋南北朝时期,“风尘之变”频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 研究历史时,我们需要关注“风尘之变”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
错误用法
-
形容天气变化
- ❌ 错误:今天风沙很大,真是“风尘之变”。
- ✅ 正确:“风尘之变”指社会动荡,不能用于形容天气。
-
形容个人情绪波动
- ❌ 错误:他最近心情不好,感觉像经历了“风尘之变”。
- ✅ 正确:成语用于描述社会局势,不能用于个人情绪。
-
形容科技进步
- ❌ 错误: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风尘之变”。
- ✅ 正确:成语指战乱或社会动荡,不能用于形容技术革新。
-
形容家庭矛盾
- ❌ 错误:他们家最近吵架,简直是“风尘之变”。
- ✅ 正确:成语适用于国家或社会层面,不适用于家庭琐事。
你可能感兴趣
风尘肮脏
文章介绍了成语“风尘肮脏”的读音、含义、出处、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常用来形容环境污浊、景象凄凉或世道艰难、社会复杂,多用于描述那些经历丰富、历经磨难的人或事。出处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滥用,需根据具体语境和情感选择是否使用。
风尘碌碌
“风尘碌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ng chén lù lù,用于形容人生活忙碌、奔波于尘世之中。这个成语表达的是人们为了生计或追求而辛苦奔波的状态。“风尘”代表世俗的纷扰和尘世的劳苦,“碌碌”则表示繁忙、辛劳的样子。该成语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述奔波劳碌的人们。近义词包括奔波劳碌、忙碌不堪、劳碌奔波、辛苦劳作等。反义词则是安居乐业、悠闲自在、养尊处优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同时指出了错误用法的例子。
风尘之会
风尘之会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ēng chén zhī huì。它指的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或环境中,人们因各种原因临时聚集。这个成语蕴含了对社会变迁的感慨和无奈。其源于历史上的战争和灾难时期,人们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近义词包括乱世相扶、时局艰难等。反义词为和平时期、安定时期。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含义的正确性,避免错误用法。文章通过举例说明了风尘之会的情景和含义,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与稳定,同时意识到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重要性。
流落风尘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流落风尘”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用于形容人因生活所迫或遭遇不幸而陷入困苦境地,流离失所的状态。使用这一成语时需注意语境和用法,避免不恰当或轻浮的表述。
风尘仆仆
本文介绍了词语“风尘仆仆”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以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该词语用来形容旅途劳累、奔波劳碌的状态。此外,还探讨了其错误用法,提醒使用者注意适用的场合和对象。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该词语的具体用法。
描写五胡乱华的诗词
五胡乱华是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上述提供的诗词深刻描绘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战争和人民的苦难。根据提供的诗词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五胡乱华时期的古诗词描绘了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场景。诗人通过描述战火连天、胡骑争驰、血染山河等情景,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百姓的同情。同时,这些诗词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谴责,透露出对历史的见证和记录。这些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对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关于文明古诗词
关于文明古诗词(第1篇)关于文明古诗词一、引言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古诗词中常常探讨的主题。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许多关于文明的篇章,它们或描绘了古代社会的和谐景象,或抒发了对文明进步的向往与追求。下面,我们将一起探寻那些关于文明的古诗词。二、古诗词全文及解析《诗经·关雎》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佚名(先秦时期)解析: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社会的和谐景象,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君子”代表着文明、道德的典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文明的追求。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作者:汉乐府(汉代)解析:此诗描绘了春天的景
关于国破古诗词
关于国破古诗词(第1篇)关于国破古诗词的探析自古以来,古诗词便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珠,其中不乏描绘国家兴衰、社会变迁的篇章。以下将围绕“国破”这一主题,列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春望》作者: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解析:杜甫的《春望》描绘了国家动荡后的景象。首句“国破山河在”即以鲜明的画面展示出国土沦陷、满目疮痍的悲惨现状,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述反衬出人事的凋零和世态的苍凉。接着“城春草木深”更以荒芜之景来揭示战乱带来的灾难。整首诗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二、《登高》作者:杜牧(唐代)九日
关于不孝的诗词
关于不孝的诗词(第1篇)关于不孝的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不罕见。这些诗词不仅揭示了社会道德观念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古代对于家庭伦理、亲情关系的重视。以下是我根据您的需求,整理的一些关于不孝主题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孝经·谏诤章》汉乐府《长歌行》晋·陶渊明《杂诗》唐·白居易《孝妇吟》宋·王安石《孝道歌》二、诗词全文及解析《孝经·谏诤章》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抚育,奉事父母如大人,此孝之大者。不慈不孝,不祥之民也。”解析:此段出自《孝经》,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若不慈不孝,则被视为不祥之人。汉乐府《长歌行》原文: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
祸乱滔天
本文介绍了成语“祸乱滔天”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等内容。该成语用来形容灾难、祸患极其严重,像滔滔洪水一样无边无际,给社会或个人带来极大的危害和灾难。文章详细阐述了该成语的历史背景、用法及其语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使用该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