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时疾俗:对时代与世俗的深刻批判
读音
fèn shí jí sú
含义
- 愤:愤怒、愤慨,指对不公现象的不满情绪。
- 时:时代、时局,指当下的社会环境。
- 疾:憎恶、痛恨,带有强烈的批判态度。
- 俗:世俗、流俗,指大众习以为常的不良风气。
整体含义:形容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世俗陋习感到强烈不满,并表现出深刻的批判态度。
典故
- 《后汉书·王符传》
东汉思想家王符隐居著书,因不满官场腐败和世俗虚伪,作《潜夫论》,其中多次表达“愤时疾俗”之情,批判豪强欺压百姓。 - 唐代韩愈《原毁》
“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借古讽今,抨击当时士大夫互相倾轧的风气,体现愤时疾俗的精神。 - 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诗句暗讽清廷压制言论的沉闷局面,充满对时代的愤懑与对变革的渴望。
近义词
- 愤世嫉俗:意义相近,但更强调对整个人世的失望。
- 痛心疾首:形容极度痛恨,侧重情绪表达。
- 叹老嗟卑:感叹世道不公,但批判性较弱。
- 怒发冲冠:愤怒到极点,但未必针对世俗。
反义词
- 随波逐流:盲目顺应世俗,毫无主见。
- 阿世媚俗:刻意讨好世俗,丧失原则。
- 与世浮沉:消极适应环境,缺乏批判精神。
- 乐天知命:安于现状,不轻易批判时弊。
例句
小学阶段(简单语境)
- 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他愤时疾俗地说:“环境要靠大家保护!”
- 老师讲完历史故事,小明愤时疾俗地批评古代欺压百姓的贪官。
中学阶段(结合社会现象)
- 面对网络暴力,她愤时疾俗地写下长文,呼吁理性发言。
- 这部纪录片揭露了食品安全问题,导演的愤时疾俗之情溢于言表。
- 他演讲时愤时疾俗地指出:“跟风消费只会助长虚荣风气!”
高中及以上(抽象批判)
- 鲁迅以杂文为武器,愤时疾俗地解剖国民劣根性。
- 知识分子的责任之一,是以愤时疾俗的态度推动社会进步。
- 他的画作充满隐喻,愤时疾俗地讽刺了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
文学化表达
- 月光下,他独酌愤时疾俗,提笔写尽人间荒唐。
- 这部小说借主角之口,愤时疾俗地追问:“文明进步为何伴随道德溃败?”
错误用法
- 混淆对象:
❌“他对朋友迟到愤时疾俗。”(仅个人行为,不涉及世俗风气)
✅应改为“他对社会上的失信现象愤时疾俗”。 - 情绪过度:
❌“她愤时疾俗地砸了手机。”(成语强调思想批判,非暴力行为) - 语境错配:
❌“美食家愤时疾俗地评价这道菜太咸。”(用于文化批判,非生活琐事) - 误作褒义:
❌“他愤时疾俗,所以人缘特别好。”(批判态度通常带有孤立性) - 滥用虚指:
❌“这只猫愤时疾俗地看着人类。”(非人类主体不宜使用)
使用提示: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需注意批判对象的广泛性和深刻性,避免琐碎化或情绪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无赖的古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多首描写无赖的古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和背景描绘了无赖之徒的丑恶行径,反映了市井之上的复杂人情和人性之恶。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描写无赖的古诗词的文章。这些文章通过描绘无赖之徒的丑恶行径,揭示了市井之上的复杂人情和人性之恶。文中列举了多篇古诗词,如张籍的《贾客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无赖之徒的恶劣行为。同时,也介绍了现代诗歌对古诗词的借鉴与发扬。这些描绘无赖行径的古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教化作用,提醒人们警惕身边的无赖之徒,反思社会现象和人性之恶,努力营造一
忿世嫉俗
本文介绍了成语“忿世嫉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用法。该成语用来形容对社会的愤怒和不满,源于古代社会人们对不公和道德沦丧的极度不满。正确用法是表达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情绪,而错误用法则是在不适当的场合或小事上过度使用,显得偏激。
愤世嫉俗
本文介绍了“愤世嫉俗”的读音、含义、典故、思想影响、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使用语境。愤世嫉俗指的是对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陈腐习俗表示强烈的不满和反感,常用来形容对现实社会持批判态度的人。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并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还探讨了愤世嫉俗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正确和错误用法。
鲁迅选集 读后感
鲁迅选集 读后感(第1篇)鲁迅选集 读后感我必须说的是,鲁迅的选集为我展现了一个深沉且多元的文学世界。初读时,我被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深深吸引,那种犀利而又不失细腻的笔触,直击人心。鲁迅的作品,以尖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思考著称。通过选集中的几篇作品,我得以一窥其深刻的内心世界和其对社会、人性的独到见解。他不仅用文字揭露了旧社会的种种弊病,更是以其特有的讽刺和批判,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以《呐喊》为例,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是一种对于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强烈控诉。通过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与无奈。鲁迅以锐利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或是善良而软弱,或是坚毅而执着
阿q正传读后感1000字
《阿Q正传》读后感在阅读了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后,我对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与社会意义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感受。《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生动描绘了阿Q这一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鲁迅先生通过描绘阿Q的生活经历与心态变化,展示了封建社会的残酷无情。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点,更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阿Q这一形象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他既善良又乐观,但面对困境时却选择逃避和自我安慰。他的“精神胜利法”揭示了在困境中人们可能存在的逃避和自欺欺人的心理机制。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情节所打动。阿Q的生活经历充满了坎坷与不幸,但他却以一种自欺欺
鲁迅坟 读后感
鲁迅坟 读后感(第1篇)《鲁迅坟》读后感初识《鲁迅坟》,首先被其名字所吸引。鲁迅,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作品往往直击人心,引人深思。而《鲁迅坟》作为一本收录了鲁迅多篇杂文的合集,无疑能让我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坛巨匠的内心世界。初读时,我深深被鲁迅那锐利的文字所吸引。他笔下的人物形象生动,情节紧凑,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把锐利的刀,直戳社会和文化的痛处。他的文字既是对现实的批判,也是对未来的思考和期待。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都让我深感震撼。《鲁迅坟》主要收录了鲁迅的杂文作品,涉及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每一篇
愤世嫉俗
愤世疾俗的读音为fèn shì jí sú,表示对社会的黑暗、不公和不良风气的不满和抨击。这一成语源于古代社会风气不正,有识之士勇敢抨击社会黑暗面的情况。愤世疾俗的近义词包括愤世嫉俗、激浊扬清和抨击时弊,反义词则是随波逐流、阿谀奉承和随声附和。该成语常用来形容对社会现实持有批判态度的人,如文章中的作家或公众人物。使用时应根据语境和情感需要,避免过度使用或误解。
从俗浮沉
本文介绍了成语“从俗浮沉”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或事物随着社会风气或流行趋势而变化,没有自己的主见或立场。文章还提醒读者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误用和滥用,以确保表达准确。
遁世绝俗
遁世绝俗的读音为dùn shì jué sú,指的是隐居深山,避开世俗纷扰,过与世隔绝的生活。该词源自古代隐士生活,用以形容人追求清静无为、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其近义词包括避世绝俗、隐居山林等。反义词为热衷世俗、追逐名利等。使用时要根据语境恰当使用,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如有误用情况需注意。
阿世媚俗
文章介绍了“阿世媚俗”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指的是为了迎合世俗的观念、风气而做出的行为或言论,违背真实想法和原则。其典故源于古代社会现象。近义词包括趋炎附势、随波逐流等,反义词为坚持真理、独立思考等。文章通过列举例句展示了阿世媚俗的具体表现。但需注意,阿世媚俗是贬义词,应谨慎使用,避免错误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