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顶礼

焚香顶礼:虔诚敬仰的极致表达

读音

fén xiāng dǐng lǐ

含义

  • 焚香:点燃香料,表示虔诚的敬意。
  • 顶礼:佛教礼节,双膝跪地,以头触地,表示最高的尊敬。
    整体含义:形容极其虔诚的敬仰或崇拜,常用于宗教仪式或对崇高事物的极度尊崇。

典故

  1. 佛教起源
    出自《法华经·方便品》,记载信徒以焚香、顶礼等方式表达对佛法的虔诚。唐代僧人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详细描述了这一礼仪。
  2. 文学记载
    明代小说《西游记》第六十四回中,唐僧师徒途经祭赛国,百姓对佛宝“焚香顶礼,万代流传”,体现了民间对佛教的崇敬。
  3. 历史场景
    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皇室祭天时,百官“焚香顶礼,肃穆无声”,展现庄严的礼仪传统。

近义词

  1. 五体投地:比喻佩服到极点,程度更深。
  2. 奉若神明:形容极度崇拜,含盲目意味。
  3. 肃然起敬:强调因庄严而产生的敬意,动作性较弱。

反义词

  1. 嗤之以鼻:表示轻蔑不屑。
  2. 视如草芥:形容极端轻视。
  3. 傲慢无礼:行为与“顶礼”的谦卑完全相反。

例句

不同年级适用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寺庙里,老奶奶对着佛像焚香顶礼,表情很认真。(动作描写)
  2. 小学高年级:科学家们对爱因斯坦的贡献焚香顶礼,称他为“现代物理学之父”。(拟人化用法)
  3. 初中:敦煌壁画前,游客们虽未焚香顶礼,但眼神中充满敬畏。(场景对比)
  4. 高中:他对传统文化并非机械地焚香顶礼,而是批判性继承。(辩证使用)
  5. 大学:学术界对这篇开创性论文焚香顶礼,引用次数破千。(学术语境)

其他例句:

  1. 信徒们每日清晨焚香顶礼,诵读经文。
  2. 故宫太和殿前,古代官员需焚香顶礼以示对皇权的尊崇。
  3. 他对导师的教诲焚香顶礼,终身铭记。
  4. 非遗传承人接过证书时,激动得几乎要焚香顶礼。
  5. 某些粉丝对偶像的狂热,堪比宗教式的焚香顶礼。

错误用法

  1. 对象不当
    ❌“他对新买的游戏机焚香顶礼。”
    (轻浮对象不适用庄严礼仪)
  2. 动作混淆
    ❌“领导讲话后,全场焚香顶礼鼓掌。”
    (“顶礼”是具体动作,不能与鼓掌并列)
  3. 程度过重
    ❌“孩子对数学题焚香顶礼,苦思冥想。”
    (普通努力不宜用极端虔诚形容)
  4. 字面误解
    ❌“端午节焚香顶礼纪念屈原。”
    (传统节日习俗与佛教礼仪无关)
  5. 现代场景滥用
    ❌“程序员对最新代码焚香顶礼。”
    (幽默场合需谨慎,易产生违和感)

“焚香顶礼”不仅是动作的描摹,更承载着文化心理中对“至高敬意”的具象化表达。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庄重性,避免因滥用削弱其神圣感。

焚香顶礼.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寺庙的原创诗词

本文是一系列关于寺庙的原创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寺庙的庄重、神圣、宁静、和谐与灵性。寺庙的古钟声、香火旺盛、晨钟暮鼓、初见之景、佛光普照、禅意深深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入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寺庙的敬畏与虔诚。以下是该文章的本文包含五篇原创诗词,均以寺庙为背景,展现了其庄重、神圣、宁静、灵性与和谐的特点。每篇诗词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寺庙的各个方面,如古刹钟声、香火、晨暮、禅意、月色等,体现了寺庙的神秘氛围和人们的虔诚之心。这些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寺庙的深深触动和敬畏之情。

10首描写卧佛的经典诗词赏析 领略千年禅意与文人情怀

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卧佛的诗词,包括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卧佛的庄重、慈悲与宁静,表达了人们对卧佛的敬仰与感悟。文章还提到了一些现代诗歌和自由创作的诗句,展现了卧佛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融。这些诗词不仅是对卧佛形象的描绘,更是对佛教思想的诠释和感悟,让我们在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内涵。

关于家祭的诗词

关于家祭的诗词(第1篇)关于家祭的诗词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是家国情怀和家族传统的生动体现。以下是一篇关于家祭的诗词及其解析的文章:家祭之诗篇一、《祭侄赠赞善大夫文》 宋·文天祥原文:昔我往矣,家有奠兮。尊祖祢宗,敬酒以献。家祭勿忘,神灵其鉴。作者与朝代:文天祥,宋朝。解析:此诗是文天祥为祭祀侄子所写,表达了家族祭祀的庄重和敬仰之情。诗中强调了祭祀时对祖先的尊敬和祭祀的重要性,告诫家族成员勿忘先祖之恩。二、《家祭》 宋·陆游原文:祭灶家家酒满斟,呼童持榼绕烟尘。神灵若在应知此,莫向人间作鬼神。作者与朝代:陆游,宋朝。解析:此诗描绘了家祭时家家户户的热闹景象,并表达了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家族繁荣的心

关于宗庙诗词

关于宗庙诗词(第1篇)关于宗庙诗词,中国古诗词中不乏赞美宗庙祭祀、彰显家族尊贵和敬仰先祖之情的佳作。以下是根据“关于宗庙诗词”这一主题整理的几首古诗词,包括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诗经《诗经·鲁颂·閟宫》原文:庶几夙夜,子子孙孙,保世祚长。作者:佚名朝代:先秦解析:此诗是颂扬鲁僖公的庙宇和祭祀的诗歌,其中“子子孙孙,保世祚长”一句,表达了家族祭祀的延续和子孙对先祖的敬仰之情。二、杜甫《宗庙》原文:蓐收肃霜风,祠祭事秋堂。神来百宝盈,神去万宝空。作者:杜甫朝代:唐解析:杜甫此诗描写了秋天的宗庙祭祀场面,祭坛上摆满了各种宝物以供神灵享用。通过描述祭祀的神圣和庄重,展现了诗人对宗庙祭祀的虔诚之心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神明的10首经典作品赏析与意象解析

本文介绍了多篇文章中关于描写神的古诗词的内容。这些古诗词以独特的笔触和韵律,生动地描绘了神的形象和气质,展现了古人对神的敬畏与尊重,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文章通过解析多首古诗词,展示了神祇的威严、庄重、慈悲等特质,并探讨了这些神祇形象在古诗词中的意义。这些古诗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古人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感悟生活的真谛。

描写红衣老太太打太极的诗词

描写红衣老太太打太极的诗词(第1篇)描写红衣老太太打太极的古诗词,虽无现成之作,但我们可以尝试以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创作或改编一些诗句来描绘这一场景。以下是我为您创作的几首描写红衣老太太打太极的诗词,附上原文、作者及朝代以及解析:一、红衣舞太极红衣飘渺映晨光,太极拳手画圆方。身姿轻盈如燕舞,动静之间显安康。作者:佚名(现代创作)解析:此诗以红衣为引子,描绘了老太太打太极的场景。首句“红衣飘渺映晨光”描绘了红衣在晨光中飘动的景象,次句“太极拳手画圆方”则具体描述了打太极的动作,后两句则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老太太打太极时的身姿和气质。二、太极拳中见风华红裳轻舞风中扬,太极阴阳掌中藏。云手如

关于迎客诗词

关于迎客诗词(第1篇)关于迎客诗词的探索自古以来,迎客之诗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对客人的热烈欢迎和深厚的情谊。以下将为您呈现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迎客诗词,以及它们的全文、作者、朝代和解析。一、迎客之诗诗词原文:客至心欢欣,筵席共馥郁。桃花初绽日,暖意满庭园。作者:未知(古时佚名)解析:此诗描绘了主人对客人的热烈欢迎。以“筵席共馥郁”展现出待客的热情,“桃花初绽日,暖意满庭园”更是把整个喜迎氛围刻画得生动。诗词原文:瑞日来嘉宾,倚门兴意深。赏花映庭阔,引樽向君心。作者:李白(唐)解析:此诗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诗中流露出对客人的敬意与热情。“瑞日来嘉宾”显示出主人的喜悦,“

历代诗人笔下的佛光意象 关于佛光的诗词鉴赏与禅意解析

佛光映照的诗词长河:历代诗人笔下的灵性之光佛光,这一融合了宗教神圣与自然奇观的意象,自古以来就激发着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从东晋支遁的玄言诗到唐代李白的豪放之作,从宋代苏轼的禅意词到清代乾隆的御制诗,佛光在诗词长河中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精神追求与审美趣味。东晋南北朝:佛光初照的诗坛作为佛教与中国文学初步融合的时期,东晋南北朝的诗人开始将佛光意象纳入创作。东晋高僧支遁的《咏怀诗》可谓早期代表:"晞阳熙春圃,悠缅叹时往。感物思所托,萧条逸韵上。"诗中虽未直言佛光,但"晞阳"意象已暗含光明智慧之喻。南朝梁代萧统《同泰寺浮屠》诗则更为明确:"佛光无隐显,灵验有精粗",直接以佛光象征佛法普照。唐代:佛光与盛世

关于手的诗词

关于手的诗词(第1篇)关于“手”的古诗词与赏析一、《古诗四首·其二》作者:白居易唐 朝云鬓花颜金步摇,楼阁香径春风好。手中锦绣似天成,日日倚窗听雨飘。解析:此诗以女性视角描绘了女子之手的细腻与优雅。通过“手中锦绣似天成”一句,展现了女子手中技艺的精湛,同时也突出了手的灵巧与美丽。二、《长恨歌》作者:白居易唐 朝……(部分诗句省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君王纵使轻臣妾,犹自分明怜玉手。解析:此句诗描绘了贵妃在悲痛之时,即使君王偏爱他人,贵妃的手依然引人注目,可见其美丽与魅力。诗中以“玉手”为喻,突出了手的细腻与柔美。三、《琵琶行》作者:白居易唐 朝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关于买的诗词

关于买的诗词(第1篇)关于“买”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诗文呈现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买花载酒入长安,醉倚胡床看云烟。作者:佚名,朝代:汉解析:此诗描绘了长安城的繁华景象,人们购买鲜花和美酒,载入城中,沉醉在美丽的云烟之中。此诗表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杜牧《秋思》几日来凭栏上,愁看雨后买山田。作者:杜牧,朝代:唐解析:诗人站在栏前数日,愁云满腹地望着雨后的山水,购买山田。这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白居易《买酒歌》夜半归来酒未醒,钱囊不省谁为买。作者:白居易,朝代:唐解析:诗人醉酒归家后对钱财的遗忘,表达了对酒的热爱和沉醉。此诗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酒文化的热爱和追求。苏轼《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