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茅裂土:古代封疆裂土的象征
读音
fēn máo liè tǔ
含义
- 分:分配、划分。
- 茅:茅草,古代用于祭祀的象征物。
- 裂:分割、裂开。
- 土:土地、疆土。
整体含义:古代帝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或功臣,象征授予权力和领土。后泛指分封疆土或授予权力。
典故
- 《尚书·禹贡》: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分封诸侯,象征“分茅裂土”的雏形。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成王封叔虞于唐,赐以茅土,以示分封。
- 《史记·周本纪》:周武王灭商后,分封诸侯,以茅土象征封地,确立封建制度。
近义词
- 裂土分茅:与“分茅裂土”同义,指分封土地。
- 封疆裂土:指帝王分封疆土给功臣或诸侯。
- 授土赐爵:授予土地和爵位,象征权力分配。
反义词
- 削藩夺爵:指收回封地和爵位,剥夺权力。
- 一统天下:指统一全国,不再分封诸侯。
- 中央集权:指权力集中于中央,不再分封地方。
例句
- 小学低年级:古代皇帝会“分茅裂土”,把土地分给功臣。(简单解释)
- 小学高年级:周武王灭商后,分茅裂土,封赏功臣。(结合历史)
- 初中:在封建时代,“分茅裂土”是帝王笼络人心的手段。(分析作用)
- 高中:汉代刘邦分茅裂土,封韩信为楚王,但后来又削夺其权力。(结合历史事件)
- 大学及以上:分茅裂土制度在周代达到鼎盛,但至秦汉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深入分析)
- 文学创作:他功高震主,皇帝不得不分茅裂土,以示恩宠。(小说场景)
- 历史论文:分茅裂土是封建制度的核心,体现了权力与土地的绑定。(学术分析)
- 演讲引用:古代帝王以“分茅裂土”激励将士,现代企业则以股权激励员工。(类比)
- 成语接龙:分茅裂土→土崩瓦解→解甲归田……(游戏用法)
- 影视台词:“陛下分茅裂土,臣必誓死效忠!”(古装剧对白)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分割财产”:
❌ “父亲去世后,兄弟几个分茅裂土,各自继承家产。”(正确应为“分家析产”) - 误用为“分享资源”:
❌ “公司年终分红,老板分茅裂土,大家都很开心。”(正确应为“论功行赏”) - 误用为“土地买卖”:
❌ “这块地皮被开发商分茅裂土,建成了商业区。”(正确应为“分割出售”) - 误用为“团队分工”:
❌ “项目组分工明确,犹如分茅裂土。”(正确应为“各司其职”)
总结:“分茅裂土”特指古代帝王分封土地,现代使用需注意语境,避免泛化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分茅赐土
分茅赐土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成语,其读音为fēn máo cì tǔ。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封建帝王把土地和权力授予给功臣、亲族等,以示尊宠和奖赏。它常用来形容对某人的极高荣誉和尊贵地位,并源于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分茅赐土的近义词包括授土封疆、封妻荫子等,反义词为夺权削地、削职为民等。然而,这个成语不宜在非正式或现代的语境中使用,且需要避免误解其含义和其他成语混淆使用。其错误用法包括使用场合不当、误解含义乱用等。
描写诸侯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诸侯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包括诸侯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生活状态。文章列举了多篇关于诸侯的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诸侯的尊贵地位、威仪、生活状态以及在国家安全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文章还对这些诗词进行了深度赏析和文化解读,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观,如忠诚、勇气、智慧等。
分茅列土
本文介绍了古代成语“分茅列土”的读音、含义、典故和用法。该成语用于形容帝王封赏功臣,赋予其土地和权力的尊贵待遇。典故源自古代中国的封土授民制度,常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和周朝。分茅列土的近义词有封疆列土等,反义词为剥夺权力或不给予奖赏。使用时要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普通土地分配或权力授予,以及随意搭配使用。该成语在句子中常用于形容古代帝王对功臣的最高奖赏。
10首描写宦官的古诗词 揭秘权力阴影下的残缺人生与人性挣扎
本文列举并赏析了多篇关于描写宦官的古诗词,这些诗词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宦官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以及社会境遇。通过不同角度和背景的描写,展现了宦官这一特殊群体的形象,揭示了权力场中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挣扎。同时,这些古诗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具有文学价值。通过对这些诗词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考方式,感受诗人对权力的观察和思考。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宦官的古诗词,包括引言、列举的古诗词及其解析和赏析。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和背景出发,展现了宦官的形象和寓意,具有文学价值,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通过对这些诗词的阅读和理解,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
赐茅授土
赐茅授土是一个古代成语,源自周朝皇帝封授臣子土地的传统仪式。其含义是皇帝对臣子的封赏,给予土地和权力。该成语常见于历史文献和古籍中,表示皇帝对功臣的嘉奖和信任。然而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该成语需要注意正确的搭配和语境,避免产生语义上的歧义或误解。同时,也应注意不要与现代政治制度混淆使用。
关于地主诗词
关于地主诗词(第1篇)关于地主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诗经·小雅·节南山原文: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地主之德,乐土之民。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解析:这首诗中的“地主”指地方的首领,反映了古人对土地主人的尊重和对德行的向往。表达了对于土地上人民和其统治者的道德规范的期盼。归田园居(节选)原文:孟夏草木茂,幽涧藏人居。田园养生主,地主来何迟?作者:陶渊明 朝代:东晋解析:陶渊明这首诗以田园为主线,体现了古代农耕文化下的土地与人情。“地主”一词在此处指土地的主人,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土地的热爱。二、其他相关诗词及解析古诗中常以“地主”为题材,表达对土地的敬畏和赞美,如“地主之仪”、“地主之恩”
列土分茅是什么意思
“列土分茅”是一个古代成语,源自封建社会的分封制度,表示帝王将土地分封给功臣,赋予其相应的爵位和权力。这个成语含有封赏、授予权力的意义,常用于描述古代社会中的奖赏和恩赐。其近义词包括“分封授土”、“封疆列土”等,反义词为“剥夺权力”或“没收土地”。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避免误解。该成语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封赏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列土封疆是什么意思
列土封疆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liè tǔ fēng jiāng。它源于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描述的是古代帝王封赏功臣,划分土地使其成为一方诸侯的行为。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人拥有广阔的领土或权力范围,以及形容人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其近义词包括授土封疆、划地封侯等,反义词为一无所有、寄人篱下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具体说明该成语的使用语境,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的错误用法。
关于农事的诗词
关于农事的诗词(第1篇)关于农事的诗词,自古以来在我国的诗歌长河中占有着一席之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几首反映古代农事景象、蕴含深意的诗词。一、《悯农》(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以朴实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农民在田野上辛勤耕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赞美与对粮食的珍视。也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和农民的困苦。二、《观田家》(唐·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气远芬芳。耕者罕暂息,耔苗应不伤。闲居非吾志,田亩时奔忙。愿尽粟粒中,此食献公堂。此诗描述了农事活动的繁忙与艰辛,以及作者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与贡献。全诗流露出作者对农民的深
裂土分茅是什么意思
裂土分茅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liè tǔ fēn máo。该成语代表古代帝王封授土地给功臣的一种礼仪,含义是封赏土地并赋予尊贵地位和权力。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封疆列土和授土封疆等。没有明显的反义词,除非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可以说“不分疆土”。在古代历史中,裂土分茅常被用于形容皇帝奖赏功臣的场合。同时,使用这一成语时需要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现代社会的场合或不当搭配其他词汇。以上是关于裂土分茅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