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米转刍:细粮变粗粮的智慧
读音
fēi mǐ zhuǎn chú
含义
- 飞米:指精细的粮食,如白米、精面。
- 转:转变、转换。
- 刍:原指喂牲口的草料,此处指粗糙的粮食。
整体含义:将精细的粮食转换为粗糙的粮食,比喻在资源紧张时降低生活标准,或形容节俭持家的智慧。
典故
- 《汉书·食货志》:西汉时期,连年灾荒导致粮食短缺,朝廷下令官员“飞米转刍”,减少精粮消耗,以粗粮代替,共渡难关。
- 《晋书·王导传》:东晋初年,国库空虚,丞相王导倡导“飞米转刍”,号召士族减少奢靡,用粗粮待客,成为一时风尚。
- 民间传说:南宋时,一户富商为躲避盗匪,将白米混入糠麸伪装成饲料,后以“飞米转刍”比喻急中生智的应变之举。
近义词
- 粗茶淡饭:形容饮食简单朴素。
- 节衣缩食:主动缩减开支,节俭度日。
- 因陋就简:利用现有简陋条件办事。
反义词
- 铺张浪费:过度消耗资源,毫无节制。
- 食不厌精:追求极致精细的饮食。
- 挥霍无度:肆意浪费财物。
例句
小学阶段
- 妈妈常说:“平时飞米转刍,关键时刻才有余粮。”
- 战争年代,许多家庭不得不飞米转刍,用红薯代替米饭。
中学阶段
- 公司面临危机,管理层决定飞米转刍,暂停高端项目以节省成本。
- 古人飞米转刍的智慧,至今仍是应对灾荒的重要策略。
大学及以上
- 这篇论文通过“飞米转刍”的视角,分析了古代赈灾政策的经济逻辑。
- 他的管理哲学带有飞米转刍的色彩,强调资源优化而非盲目扩张。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浪费”:
× “他飞米转刍,把整碗饭倒掉了。”(应为“节俭”行为) - 混淆近义词:
× “这家餐厅飞米转刍,推出了豪华套餐。”(应指“粗粮简餐”) - 脱离语境滥用:
× “程序员飞米转刍,写代码用了最贵的电脑。”(与资源节约无关)
小知识:成语中的“刍”字易误写为“雏”或“皱”,需注意字形与“草料”本义的关联。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米的诗词
关于米的诗词(第1篇)关于米的诗词一、引言米,作为中华民族的主食之一,自古以来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古诗词中,米的形象也常常出现,成为诗人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媒介。以下,我将列举出一些与米相关的古诗词,并附上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二、古诗词列举及解析《青松诗》作者:杜甫(唐代)全文:香饭青精白石盂,米盐调馔味清无。解析:此诗以香饭为引子,描绘了清淡的饮食生活。杜甫以米盐调馔,味清无的描述,传达出一种朴素、淡泊的生活态度。《悯农》作者:李绅(唐代)全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解析:此诗以农民的辛勤劳动为背景,表达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诗人通过描绘农民劳作的情
饭粝茹蔬
“饭粝茹蔬”的读音为fàn lì rú shū,意味着以粗粝的饭菜和蔬菜为食,形容生活简朴、清苦。源于古代简朴的生活方式,此成语形容的是清贫而简朴的生活状态。其近义词包括“粗茶淡饭”、“节衣缩食”和“清贫自守”,反义词如“锦衣玉食”、“丰衣足食”和“穷奢极侈”。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避免误解和误用,例如不用于形容食物味道或用于描述过于奢侈的生活方式。正确理解和运用“饭粝茹蔬”,有助于更好地表达简朴清苦的生活状态。
关于利用的诗词
关于利用的诗词(第1篇)关于利用的诗词,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多有出现,蕴含了深厚的思想内涵。以下是符合“关于利用”的古诗词集萃及解释:《墨梅》 宋代 蔡襄全文: “因枝欲附骞风去,不许根穿北固山。堪笑俗儿空爱惜,只知利用不思还。”作者与朝代: 作者蔡襄,宋代人。解析: 此诗以墨梅为喻,表达了对事物利用与价值的思考。诗人以风为媒介,欲使梅枝飞翔,但又不许其根穿山而过。诗人嘲笑那些只知利用而不思还的人。此诗意在提醒人们,对事物的利用应合理、有度,不可贪图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价值。《劝学诗》 宋代 郑獬全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不患世事不利用,但恐人情难自量。”作者与朝代: 作者
屯粮积草是什么意思
屯粮积草的读音读音:tún liáng jī cǎo标注拼音:tún(第二声) liáng(第二声) jī(第一声) cǎo(第三声)屯粮积草的含义"屯粮积草"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储存粮食和草料,以备不时之需。它通常用来形容军队或地方为了应对战争或其他紧急情况而进行的物资储备。屯粮积草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军事活动。在古代,战争频繁,为了应对战争的突然爆发,军队和地方都会进行物资储备。屯粮积草就是这种储备行为的一种表现。在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屯粮积草的记载,例如《史记》中就有关于战国时期各国屯粮备战的记载。屯粮积草的近义词囤积粮食储备物资积存粮草储备资源屯粮积草的反义词挥霍无度浪费
啜菽饮水
本文主要介绍了成语“啜菽饮水”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给出了相关的使用例句与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生活清苦俭朴,反映了一种人生态度。通过对其详细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
三节三爱 读后感
三节三爱 读后感(第1篇)三节三爱 读后感阅读了关于“三节三爱”的书籍后,我深感此书既饱含深情又富有启示。初读之际,最吸引我的莫过于书中所体现出的对于生活、环境以及爱心的深刻理解。作者以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让我对“三节”(节约粮食、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与“三爱”(爱劳动、爱学习、爱祖国)的重要性有了更为真切的体会。书中每一节每一字,都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我的内心。本书内容丰富,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结合多个生动实例,展现了“三节三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其中,“三节”部分详细阐述了如何从日常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的习惯,不仅是对个人,更是对社会的贡献。而“三爱”部分则强调了劳动、学习和爱国的
粮多草广是什么意思
粮多草广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iáng duō cǎo guǎng。它用来形容粮食和草料丰富,资源充足,通常用来描述物资充裕的地方或时期。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形容军队得到丰富补给的地方。粮多草广也有近义词如资源丰富、物阜民宽、丰衣足食等,反义词则包括粮尽援绝、物资匮乏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粮多草广在各种语境下的应用。然而,在使用粮多草广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在不恰当的语境中使用或滥用该成语。
半丝半缕
半丝半缕的读音为bàn sī bàn lǚ。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数量极少,微不足道,强调对资源的珍惜和节约的精神。其来源于古代人们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不浪费任何一点资源。半丝半缕的近义词有细枝末节、微不足道、涓埃之功等,反义词有铺张浪费、大手大脚、肆意妄为等。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表明,人们应该珍惜资源,养成节约的习惯,不浪费任何一点微小的物品。然而,“半丝半缕”常被误用,不应用来形容事物的重要性或价值不高,也不应描述浪费行为。
大豆50字读后感
大豆50字读后感(第1篇)《大豆》读后感《大豆》一书,初读便被其生动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叙述所吸引。书中详细介绍了大豆的种植、生长及利用价值,内容丰富,引人入胜。本书不仅讲述了大豆的实用价值,更通过大豆的成长过程,传递出生命的力量与坚韧。此书主要描述了大豆的起源、种植方法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书中通过生动的情节,展示了从播种到收获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大豆在食品、工业、科研等领域的多重用途。大豆的形象跃然纸上,成为生命力与希望的象征。书中最吸引我的是作者对大豆生长过程的细腻描写。从播种到发芽,再到茁壮成长,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生命的奇迹。特别是面对恶劣环境时,大豆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让人深感震撼
粮尽援绝是什么意思
粮尽援绝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iáng jìn yuán jué。这个成语表示粮食和物资耗尽,无法得到外援的境地,常用来描述战争或困境中的物资极度匮乏状态。典故源于古代战争,形容缺乏资源和外部支持的危险情况。近义词包括断粮绝援、弹尽粮绝等,反义词则是资源充足的状态。在语境中使用时,需避免误用为非物资匮乏情况或在不适宜的语境中使用。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来具体说明该成语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