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读音
fàng xià tú dāo,lì dì chéng fó
含义
- 放下:松开手,不再执着。
- 屠刀:宰杀牲畜的刀,象征恶行或执念。
- 立地:立刻、马上。
- 成佛:佛教中指觉悟、解脱,达到最高境界。
整体含义:比喻作恶之人只要真心悔改,停止恶行,就能立刻获得解脱或改过自新。
典故
- 佛教故事:
传说古时有一位屠夫,每日杀生无数。某日遇到一位高僧,高僧劝他放下屠刀,忏悔罪业。屠夫顿悟,丢下屠刀,跪地忏悔,最终修成正果。 - 《景德传灯录》:
唐代禅宗典籍记载,有僧人问:“如何是佛?”禅师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强调顿悟的重要性。 - 民间传说:
宋代《五灯会元》中也有类似故事,恶人因一念向善而得到救赎。
近义词
- 回头是岸:比喻改邪归正,重新做人。
- 改邪归正:放弃邪恶,回归正道。
- 浪子回头:比喻犯错的人悔改自新。
- 洗心革面:彻底改变思想和行为。
反义词
-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醒悟。
- 怙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 死不悔改:至死都不愿改正错误。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说,做错事要改正,就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样。
- 小明打架后道歉了,真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小学高年级:
- 他以前爱欺负同学,现在变得很友善,真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故事里的坏人最后悔改了,就像“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说的那样。
-
初中:
- 只要真心悔改,任何人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他的转变让大家明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传说。
-
高中及以上:
- 佛教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体现了顿悟的智慧。
- 社会应给犯错的人机会,毕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错误用法
-
用于非悔改场景:
- ❌ 他考试作弊被抓,老师说:“你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作弊并非“恶行”,用词不当)
- ❌ 她减肥失败后说:“我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悔改无关)
-
轻浮使用:
- ❌ 玩游戏输了就说:“算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滥用成语,失去严肃性)
-
误解为“放弃努力”:
- ❌ 他不想学习了,说:“我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误将“屠刀”理解为“努力”)
-
用于动物或物体:
- ❌ 这只狗咬人后,主人说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对象错误,成语用于人)
总结:该成语强调“恶人悔改”,不可随意用于日常琐事或非道德范畴。
你可能感兴趣
立地成佛是什么意思
“立地成佛”是一个源于佛教文化的成语,形容人在短时间内迅速觉悟、开悟,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其拼音为lì dì chéng fú。该成语强调了内心转变和超越,表示一个人在某一时刻可以摆脱世俗束缚,实现自我救赎和心灵升华。其近义词包括顿悟、瞬间开悟等,反义词则为执迷不悟等。在使用时需注意符合成语的语境和文化背景,避免误用。文章对“立地成佛”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其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等,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
关于忏悔的诗词
关于忏悔的诗词(第1篇)关于忏悔的诗词,在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表现。下面是我为您精选的一些关于忏悔的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悔恨》作者:白居易(唐)原文:悔意盈天地,长歌当哭时。夜来灯下省,自叹已迟迟。岁月不可追,青春易逝时。愿从今以后,改过自新知。解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错误的深深悔恨,以及决心从现在开始改过自新的决心。诗中以“长歌当哭时”表达悔恨之深,以“改过自新知”表达对未来的期许。二、《忏悔诗》作者:苏轼(宋)原文:平生功过有谁知,身后虚名半日迟。欲悔前非寻未得,却思今日已多时。夜来独坐灯前影,泪满青衫恨不已。愿得此身长脱俗,不教尘世染心机。解析:此诗是苏轼对自己过去错误的
成佛作祖
本文介绍了成语“成佛作祖”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源于佛教文化,形容某人或事物达到极高境界,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文章详细解释了其含义和来源,并给出了正确的用法和注意事项,避免误解和误读。
恶有恶报
本文介绍了成语“恶有恶报”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该成语强调道德行为的因果关系,即做坏事的人最终会得到不好的回报或报应。本文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要正确理解并运用该成语。
不念僧面念佛面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念僧面念佛面”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比喻只考虑眼前的利益或情况,而不顾及长远或他人的感受和利益。文章详细解释了其来源、用法及注意事项,并提供了相关例句以辅助理解。
传经送宝
传经送宝是一种用来描述分享宝贵经验、知识和财富的成语。其拼音为:chuán jīng sòng bǎo。这个成语强调将宝贵的经验、知识或财富正式地传授给他人,通常用于描述在某一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人愿意分享给其他人,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这个成语没有特定的典故,但与古代的“传道授业”和“赠宝”等行为有关。传经送宝的反义词是守旧不化、秘而不宣等。例句中描述了老教授、企业、老师等通过传经送宝的方式分享经验,推动行业发展或帮助他人成长。但需注意,传经送宝不能用于形容只接受经验而不愿意分享的情况,也不宜用于描述非正式的、随意的经验传递,应强调其正式性、重要性和有益性。
讲经说法
讲经说法是佛教中的一种宗教活动形式,指通过讲解佛经的义理、教义,引导听众领悟佛法真谛。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佛教传播时期。讲经说法的近义词有宣讲佛法、传道授业等,反义词不太容易找到。使用讲经说法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非宗教场合或与其他不相关词汇混淆使用。
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是一个佛教术语,读音为jiàn xìng chéng fó。它指的是通过认识自己的本性,达到心灵的觉醒和超越,从而实现佛道。源于佛教经典,这一概念强调领悟和洞察事物的本质。近义词如顿悟成佛、悟道成佛等,都表达了通过领悟达到超越的境界。反义词如执迷不悟、颠倒众生等,则表达了无法认识事物本质的状态。使用时应正确理解其含义,避免误用。
削发披缁是什么意思
削发披缁的读音读音:xuē fà pī zī标注拼音:xuē/fà/pī/zī削发披缁的含义“削发披缁”是一个成语,表示出家人剃发为僧、身披僧衣的情景。其中,“削发”指的是剃除头发,是出家的一个重要仪式;“披缁”则是指披上僧衣,缁是黑色,代表僧人的服饰。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某人出家为僧,或者决心弃绝尘世,追求宗教或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削发披缁的典故“削发披缁”的典故源于古代佛教文化。在佛教中,剃发为僧是一种修行的方式,代表着舍弃世俗的欲望和牵挂,追求内心的清净和精神的解脱。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佛教经典和传说,例如《法华经》中就有关于出家人剃发的记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经常使用这个成语
远来和尚好看经是什么意思
远来和尚好看经的读音远来和尚好看经:yuǎn lái hé shàng hǎo kàn jīng(注音)。远来和尚好看经的含义“远来和尚好看经”是一个中国传统的成语,用来形容来自远方的和尚所念诵的经文或佛法,通常被认为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成语强调了来自远方的和尚所带有的神秘色彩和吸引力,同时也突出了人们对未知和外来事物的兴趣和好奇。远来和尚好看经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源于古代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和追求。在古代,佛教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人们对于来自远方的和尚和他们的佛法经文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因此,当有来自远方的和尚来到某个地方时,人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所念诵的经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