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法无可贷”详解
读音
fǎ wú kě dài
含义
- 法:法律、法规,指国家制定的行为准则。
- 无:没有,表示否定。
- 可:可以,能够。
- 贷:宽恕、赦免。
整体含义:指法律严明,不容宽恕,形容罪行严重,必须依法惩处。
典故
- 《史记·酷吏列传》
汉武帝时期,酷吏张汤执法严苛,曾言:“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后人引申出“法无可贷”,强调法律的不可违逆性。 - 《资治通鉴·唐纪》
唐太宗时期,魏征劝谏:“法者,国之权衡也,不可轻贷。”强调法律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赦免。
近义词
- 罪不容诛:罪行极大,连死刑都不足以抵偿。
- 严惩不贷:严厉惩处,绝不宽恕。
- 执法如山:执行法律像山一样不可动摇。
反义词
- 法外施恩:在法律之外给予宽恕或优待。
- 网开一面:比喻放宽标准,给人改过机会。
- 宽大为怀: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老师说:“考试作弊是‘法无可贷’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 警察叔叔说:“闯红灯是‘法无可贷’的,小朋友要遵守交通规则。”
-
小学高年级:
- 班长宣布:“破坏公物是‘法无可贷’的,大家要爱护学校财产。”
- 法官说:“抢劫是‘法无可贷’的重罪,必须依法严惩。”
-
初中:
- 历史课上,老师讲:“古代酷吏认为‘法无可贷’,所以执法非常严厉。”
- 法律讲座提到:“贪污腐败是‘法无可贷’的,国家绝不姑息。”
-
高中及以上:
- 律师在法庭上强调:“故意杀人罪‘法无可贷’,必须依法判处。”
- 社论指出:“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法律‘法无可贷’。”
错误用法
-
用于非法律场景
- ❌ 错误:“他迟到了,老师说他‘法无可贷’。”(迟到不属于法律问题)
- ✅ 正确:“他考试作弊,学校‘法无可贷’地给予处分。”
-
用于轻微过错
- ❌ 错误:“弟弟打碎了花瓶,妈妈‘法无可贷’地批评他。”(家庭小事不宜用此成语)
- ✅ 正确:“他酒后驾车,交警‘法无可贷’地吊销了他的驾照。”
-
误用为褒义
- ❌ 错误:“他见义勇为,警察‘法无可贷’地表扬了他。”(成语仅用于负面行为)
- ✅ 正确:“他贩毒被抓,法院‘法无可贷’地判处重刑。”
“法无可贷”是一个严肃的法律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法不徇情
法不徇情是一个成语,指在执行法律时不偏袒、不偏心,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其发音为fǎ bù xùn qíng,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法治思想,强调法律不应偏袒权贵,而应公正无私地对待所有人。法不徇情的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铁面无私等,反义词包括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在使用中需注意避免将其误解为只针对特定群体或情境,或将其与个人情感混为一谈。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法不徇情有助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绳之以法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绳之以法”的读音、含义、典故及其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意指根据法律制裁或惩罚,源自古代中国的法制观念,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其近义词包括依法惩处、依法制裁、依法处置等,反义词则为逍遥法外、放任自流和姑息养奸等。文章还给出了该成语的正确使用方法和错误用法的示例,提醒读者注意语境匹配,避免不当使用。
军法从事
军法从事的读音为jūn fǎ cóng shì,意味着按照军事法规或法律对违反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这一成语源于古代军事法律文化,对违反军纪的行为会依据军法进行处罚。其近义词包括依法惩处、严惩不贷等,反义词为宽大处理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产生误解或不当联想。
伏法受诛
伏法受诛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ú fǎ shòu zhū。它指的是罪犯被依法判处并执行刑罚,接受应有的惩罚。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法律制度,表示法律的威严和公正。伏法受诛的近义词包括认罪伏法、罪有应得等,反义词则是逍遥法外、赦免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应正确使用该成语,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不当场合或与原意相悖的语境中。
弄法舞文是什么意思
弄法舞文是一个成语,读音为nòng fǎ wǔ wén。它指的是在处理法律条文时,故意玩弄文字游戏,曲解法律原意,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这种行为违背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公信力。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其字面意义推测来源。弄法舞文的近义词有舞文弄墨、曲解法律等,反义词则是公正执法、依法办事等。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该成语的用法和语境。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该避免弄法舞文的行为,保持诚实守信的态度,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法律的公正执行。
违条舞法是什么意思
违条舞法的读音违条舞法的读音为:wéi tiáo wǔ fǎ。违条舞法的含义"违条舞法"是指违背规定、法律或者道德准则的行为,不按照规定的方法、程序或者方式去执行或行事。它表达了一种对规则、法度的违反和不遵守。违条舞法的典故"违条舞法"这一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或出处,但可以理解为从古代社会对法律和规矩的重视中衍生而来,表达了对不遵守规则行为的谴责。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不遵守法律、规定或道德准则的行为。违条舞法的近义词违法乱纪:指违反法律和纪律的行为。僭越规矩:指超越规矩,不按常规行事。背法违条:指违背法律和规定的行为。逾越法度:指超越了法律所规定的范围或限度。违法悖德:指违反法
罚不责众
罚不责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á bù zé zhòng。它的含义是在集体犯错的情况下,不应只惩罚少数人,以免引起群体性的反抗或不满。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左传》等记载。它的近义词包括宽大为怀、宽恕之怀等,反义词为严惩不贷、严加惩处等。在使用罚不责众时,应注意其适用的语境和场合,避免滥用或误用。例如,在讨论个人责任和义务时,就不应使用罚不责众这个成语。因此,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各种因素,避免因处罚而引发更大的矛盾。
百不一贷
本文介绍了成语“百不一贷”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常见错误用法。该成语表示非常谨慎,不会遗漏任何一件事,强调对待事情要认真对待,不放过任何细节。文章还指出了其常见的误用情况,如用于不重要的场合、读音错误以及与不相关词语的搭配不当。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有助于准确表达人们对工作或学习的严谨态度。
法不阿贵
法不阿贵的读音是fǎ bù ā guì,意味着法律公正无私,不因涉及权贵而偏袒。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法不阿贵的概念源于古代中国的法治思想,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近义词包括公正无私、铁面无私等,反义词则为徇私枉法、贪赃枉法等。在法治实践中,应正确理解和应用法不阿贵的原则,避免将其误解为只适用于普通民众或将其与道德伦理混淆。法律是公正的象征,应严格遵守,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法外施仁
法外施仁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ǎ wài shī rén。其含义是指超出法律规定范围,主动施行仁慈和仁爱之心,对他人进行帮助和关爱。这一成语强调人们在遵守法律的同时,应该注重人道主义精神和道德伦理的体现。法外施仁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道德观念和伦理标准更为重要。此外,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恩施不倦、慈悲为怀等,反义词为冷酷无情、铁面无私等。在用法上,需要注意不能滥用这个成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避免出现错误用法的情况。该成语常被用于描述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人道主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