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引千钧
读音
fà yǐn qiān jūn
含义
- 发:头发。
- 引:牵引,拉动。
- 千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约等于三十斤,千钧形容极重的分量。
整体含义:用一根头发去拉动千钧重物,比喻力量极其微弱却要承担极重的责任或任务,常形容形势危急或任务艰巨。
典故
- 《列子·汤问》:
传说古代有一位大力士能举起千钧之鼎,但有人问他:“若用一根头发系住鼎,你能拉动吗?”大力士摇头。此故事比喻即使力量再大,也难以用极微小的力量完成艰巨任务。 - 《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用“发引千钧”比喻治国之道,认为国家治理若仅依赖少数人的微弱力量,则难以维持稳定。 - 《汉书·枚乘传》:
枚乘在劝谏吴王刘濞时写道:“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形容吴王若轻举妄动,将面临巨大风险。
近义词
- 力微任重:力量微小却承担重任。
- 蚍蜉撼树:比喻自不量力。
- 螳臂当车:形容不自量力地对抗强大力量。
- 危如累卵:形容形势极其危险。
反义词
- 举重若轻:形容处理繁难事务轻松自如。
- 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毫不费力。
-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完成。
- 稳如泰山:形容极其稳固,不可动摇。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想用一根绳子拉动大石头,真是“发引千钧”啊!
- 蚂蚁想搬动大西瓜,简直是“发引千钧”。
-
小学高年级:
- 他一个人要完成全班的工作,真是“发引千钧”。
- 这座桥只用一根细绳固定,简直是“发引千钧”,太危险了!
-
初中:
- 公司资金链断裂,经理试图靠一笔小额贷款挽救,无异于“发引千钧”。
-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将军仍坚持作战,真是“发引千钧”。
-
高中:
- 全球经济危机下,小国试图单靠货币政策稳定经济,实乃“发引千钧”。
- 他仅凭一己之力对抗整个腐败体系,犹如“发引千钧”。
-
大学及以上:
- 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推动科研项目,无异于“发引千钧”。
- 面对舆论压力,政府试图用简单声明平息众怒,实属“发引千钧”。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力量强大”:
- ❌ 他力气很大,能“发引千钧”。(正确应为“力能扛鼎”)
- ❌ 这台机器“发引千钧”,轻松举起重物。(应改为“举重若轻”)
-
误用为“轻而易举”:
- ❌ 这道题对他来说“发引千钧”,很快就做完了。(应改为“易如反掌”)
- ❌ 他“发引千钧”地完成了任务。(应改为“游刃有余”)
-
误用为“坚持不懈”:
- ❌ 尽管困难重重,他仍“发引千钧”地努力。(应改为“锲而不舍”)
-
误用为“形势稳定”:
- ❌ 公司目前“发引千钧”,发展顺利。(应改为“稳如泰山”)
“发引千钧”强调形势危急或任务艰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为褒义或中性表达。
你可能感兴趣
一字千钧是什么意思
一字千钧的读音读音:yī zì qiān jūn拼音注音:yī zì qiān jūn一字千钧的含义"一字千钧"这个成语形容一个字的价值或重要性极其巨大,有时也用来形容言辞的分量或影响力。其中,“千钧”是一个夸张的比喻,用来形容极重的重量,也用来形容极大的价值或影响力。一字千钧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文字被视为极其珍贵和重要的东西,因为它们承载着知识和智慧。有时候,一个字或一句话的差异就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因此,人们用“一字千钧”来形容文字的重要性。此外,还有一个与该成语相关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书法家,他的字写得非常好,每一个字都价值千金。这表明了每个字所蕴含的价值和
力敌千钧是什么意思
力敌千钧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力量巨大,能够抵挡极重的物体。其含义是某人的力量强大无比,可以抵挡极大的压力或重量。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常常用来形容勇士的力量。其近义词包括力量巨大、勇力超群等,反义词则是软弱无力、柔弱无骨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正确使用语境和搭配,避免错误用法。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事物轻重关系颠倒的现象,即看似微小的事物可能具有极大的价值或重要性,而看似重大的事物却可能价值甚微。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一个故事,通过对比强调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认知会受主观因素影响。其近义词包括“物以稀为贵”、“轻重倒置”等,反义词有“视重如轻”、“本末倒置”等。该成语在艺术创作、日常生活、科技发展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应用,但需避免滥用和曲解其原意,以及在不适宜的语境中使用。
千钧重负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千钧重负”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的例句。该成语用于形容人或组织承受的重大责任、义务或困难等压力巨大的情况。同时,本文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注意使用语境。
不拔一毛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拔一毛”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非常吝啬,连一根毛都不愿意拔出来。文章通过多个角度阐述了不拔一毛的概念,并配以例句说明。同时,强调了该成语的贬义色彩,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
不绝如发
“不绝如发”是一个成语,拼音为bù jué rú fā,用来形容事物连续不断,像头发一样绵延不绝,通常用来形容声音、事件、情感等。这个成语的出处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它的近义词有连绵不断、源源不断等,反义词有断断续续、戛然而止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用法是否恰当,避免用在描述短暂、间歇性的事物上,避免与其他表示连续的成语混淆使用,避免在不适当的语境中使用。
大海捞针
“大海捞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 hǎi lāo zhēn。它的含义是在一大堆杂乱的事物中寻找一件特别或非常罕见的东西,形容寻找某物的难度极大。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古代传说。它的近义词包括寻觅无踪、沧海一粟、渺无音信和难以寻觅等。反义词有唾手可得、触手可及和俯拾皆是等。在使用时需注意成语的场合和与其他成语的区分,避免错误用法。例如,在图书馆中寻找珍稀古籍,在人海中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等都可以使用此成语形容寻找的困难程度。
独木难支
独木难支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ú mù nán zhī。其含义是单独一根木头难以支撑整个结构或局面,形容力量单薄,难以支撑整个局面或承担重任。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单凭一己之力难以扭转局势或解决问题。它最早出自于《晋书·列传第五十四章》,并且还有其他典故和出处。独木难支的近义词有力不胜任、孤掌难鸣、势单力薄等,反义词有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群策群力等。在使用独木难支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错误用法,如用错场合、误用近义词、搭配不当和滥用成语等。
伏虎降龙
伏虎降龙的正确读音是fú hǔ jiàng lóng。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人的能力非常强大,能够战胜强敌或完成艰巨任务,常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勇气、智慧和力量。其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其中《封神演义》中的故事是最著名的典故之一。伏虎降龙的近义词有降龙伏虎、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等。反义词包括束手无策、不堪一击。在日常使用中要避免错误或滥用,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使蚊负山是什么意思
使蚊负山的读音使蚊负山的读音:shǐ wén fù shān。使蚊负山的含义"使蚊负山"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任务或目标的艰巨和不可能性。字面上,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让蚊子去背负大山,显然是荒谬的,因为这超出了蚊子的能力范围。因此,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项任务或目标过于庞大或艰巨,几乎无法完成。使蚊负山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理解为源自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想象。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事物的难度和不可能性,而"使蚊负山"就是其中之一。使蚊负山的近义词难如登天:形容某项任务或目标的难度极大,几乎无法完成。力不胜任:形容能力不足以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难于上青天:形容非常困难或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