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虎相斗

二虎相斗

读音

èr hǔ xiāng dòu

含义

  • :数字“二”,表示数量。
  • :老虎,象征勇猛或强者。
  • :互相。
  • :争斗、搏斗。

整体含义:比喻两个强者互相争斗,最终可能两败俱伤,或让第三方得利。

典故

  1. 《战国策·秦策二》
    战国时期,秦惠王想攻打韩国,谋士陈轸劝谏说:“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不如让韩魏两国互相消耗,秦国再坐收渔利。”秦惠王采纳建议,最终秦国获益。
  2. 《史记·张仪列传》
    张仪游说楚王时,用“两虎相斗”比喻齐楚之争,劝楚王不要与齐国硬拼,以免让秦国得利。
  3. 民间故事
    两只老虎为争夺领地厮杀,最终一死一伤,猎人轻松捕获了受伤的老虎。

近义词

  1.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让第三方得利。
  2. 两败俱伤:争斗的双方都受到损害。
  3. 龙争虎斗:形容强者之间的激烈争斗。
  4. 自相残杀:内部互相争斗,削弱自身力量。

反义词

  1.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合作。
  2. 和睦相处:彼此友好,没有争斗。
  3. 互利共赢:双方合作,共同受益。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

    • 小明和小强打架,老师批评他们:“你们这样二虎相斗,只会让别的同学看笑话。”
    • 两只猫为了一条鱼打起来,真是二虎相斗。
  2. 小学高年级

    • 两家公司为了市场份额激烈竞争,最终二虎相斗,让第三家公司占了便宜。
    • 历史上许多国家因为二虎相斗,最终被更强的国家吞并。
  3. 初中

    • 在商业竞争中,如果两家龙头企业二虎相斗,可能会给新兴企业创造机会。
    • 球队的两名核心球员争当队长,教练担心他们会二虎相斗,影响团队成绩。
  4. 高中及以上

    • 国际关系中,大国若二虎相斗,小国往往成为牺牲品。
    • 职场中,两位高管争权夺利,最终二虎相斗,公司业绩下滑。

错误用法

  1. 用于非强者之间的争斗

    • ❌ 两只小狗打架,真是二虎相斗。(错误,小狗不算“强者”)
    • ✅ 两只藏獒撕咬,真是二虎相斗。
  2. 用于合作场景

    • ❌ 他们俩合作得很好,真是二虎相斗。(完全相反)
    • ✅ 他们俩合作得很好,避免了二虎相斗的局面。
  3. 用于单方面压制

    • ❌ 老虎轻松打败了狼,这就是二虎相斗。(只有一方受损,不算“相斗”)
    • ✅ 两只老虎激烈搏斗,最终两败俱伤,这就是二虎相斗。
  4. 用于非争斗场景

    • ❌ 他们俩在辩论赛上各抒己见,真是二虎相斗。(辩论≠争斗)
    • ✅ 他们俩为了争夺冠军互相使绊子,真是二虎相斗。

总结:使用“二虎相斗”时,需注意两点——一是双方必须是强者,二是强调争斗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虎相斗.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你可能感兴趣

白蚁争穴

白蚁争穴的读音为bái yǐ zhēng xué,该成语用于形容许多人为了争夺同一目标或利益而发生的竞争或冲突。其源于古代的战争时期,象征人们在困境中为生存和利益进行的竞争。此外,白蚁争穴的近义词有群雄逐鹿、百舸争流等,反义词则包括和睦相处、团结合作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对象、场合以及与其他成语的区分,避免误用。文章中也给出了白蚁争穴的相关例句。

蚌鹬相争

本文介绍了成语“蚌鹬相持”的读音、含义、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的典故,以及与该成语意思相近的词语和反义词。文章还给出了该成语的应用场景和错误用法。该成语用于描述双方在争执或冲突中互相对峙、僵持不下的局面,势均力敌。在国际政治、商业竞争或辩论等场合都有可能出现蚌鹬相持的局面。但需注意,该成语不适合用于描述非对峙或冲突的情况,或在轻松幽默的场合使用,且需避免与其他含义相近的成语混淆使用。

蹠犬噬尧是什么意思

蹠犬噬尧的读音蹠犬噬尧的读音为:zhì quǎn shì yáo。蹠犬噬尧的含义蹠犬噬尧的含义是指跖狗咬到了尧帝。形容力量悬殊的双方相争,结果必然是弱者被强者所吞没。蹠犬噬尧的典故蹠犬噬尧的典故源自于古代传说。相传,尧帝是古代的圣君,他治理天下,深受百姓爱戴。然而,在他晚年时,他的儿子丹朱却因为不肖而被众人所不满。此时,有一只跖狗(一种凶猛的狗)趁机咬了尧帝一口,象征着弱者对强者的挑战。然而,由于跖狗的力量与尧帝相差悬殊,最终还是被尧帝所制服。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力量悬殊的双方相争,结果必然是弱者被强者所吞没。蹠犬噬尧的近义词以下是几个蹠犬噬尧的近义词:蚍蜉撼树螳臂当车鸡蛋碰石头这些词语都表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读音鹬(yù)蚌(bàng)相争,渔翁(yú wēng)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含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一个中国传统的成语故事,用来形容双方相互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而使第三方从中获利。在这个故事中,鹬和蚌相互争斗,最终导致双方都受到了伤害,而渔翁则趁机捕获了它们。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双方争斗的结果只会使第三方受益。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据传,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策》的“楚辞”部分。故事描述了鹬和蚌为了争夺食物而展开激烈的争斗。鹬用嘴夹住蚌的壳,而蚌则紧紧地合上壳子夹住鹬的嘴。双方都不肯让步,最终导致它们都被渔翁捕获。这个典故在古代文学中广泛流传,并逐渐成为了一个常用

鹬蚌相危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危的读音鹬蚌相危(yù bàng xiāng wēi)。鹬蚌相危的含义“鹬蚌相危”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鹬和蚌相互争斗,最终导致双方都陷入危险之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双方争斗,互相伤害,最终两败俱伤,得不偿失。鹬蚌相危的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故事中,鹬和蚌在河岸上相遇,它们之间发生了争执。鹬用嘴巴夹住了蚌的壳,而蚌则用壳夹住了鹬的嘴巴。两者都不肯让步,最终被渔翁轻易地捕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争斗只会让双方都陷入危险之中,应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鹬蚌相危的近义词鱼死网破:形容双方争斗激烈,最终两败俱伤。两败俱伤:形容双方互相伤害,最终都没有得到好处。互相残杀:形容双方互相伤

鹬蚌相斗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斗的读音拼音:yù bàng xiàng dòu鹬蚌相斗的含义鹬蚌相斗,字面意思是指鹬鸟与河蚌相互争斗。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相互争斗,最终可能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具体来说,鹬是一种长嘴的鸟类,而蚌则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一种软体动物。当鹬想要捕食蚌时,蚌会紧紧地夹住鹬的嘴。两者之间的争斗往往持续很久,直到一方放弃或死亡。这个成语的含义就是形容双方争斗激烈,最终可能都没有好处。鹬蚌相斗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故事中,鹬和蚌为了争夺食物而相互争斗,最终被渔翁轻易捕获。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双方争斗只会让第三者得利,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无谓的争斗。鹬蚌相斗的近义词两败俱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是什么意思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的读音读音:yù bàng xiāng chí,yú rén dé lì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的含义“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是一个成语,字面含义是鹬和蚌相互争斗,最终却被渔翁得到利益。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互不相让,最终可能两败俱伤,而让第三方得到好处。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战国策·燕策二》的故事。故事中,一只鹬鸟与一只河蚌在河岸上相互争斗,互不相让。双方争斗正酣时,一个渔夫从旁边走过,轻松地捕获了他们。故事中,鹬和蚌相互争斗时,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反而被第三方的渔人轻易得利。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的近义词互相争斗:指双方互相斗争、争执不休的状态

关于竞争古诗词

关于竞争古诗词(第1篇)关于竞争的古诗词解析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的诗词多不胜数,其中不乏描绘竞争、斗争、拼搏等主题的佳作。这些诗词,或描绘了英雄间的角逐,或表达了人生的挑战与追求,亦或是对于和谐共处的思考。以下是根据“关于竞争”的主题精心挑选的几首古诗词,以及其全文、作者、朝代和解析。一、诗经《竞雄》原文:竞雄何所为,雄心壮志存。百舸争流处,风起云涌间。作者与朝代:此诗为古代诗歌,具体作者不详,但可推测其出自《诗经》时代。解析:此诗以壮志雄心为主题,表达了竞争中的积极向上和壮志凌云的精神。在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百舸争流,竞相向前,展现了竞争的激烈与拼搏的精神。二、杜甫《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

道不相谋

道不相谋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bù xiāng móu,意味着志向、观念、立场等不同,无法相互商量或谋合。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强调了人们因差异无法达成共识的现象。其近义词包括志不同道不合、意见不合、分道扬镳等。反义词有志同道合、同舟共济等。使用道不相谋时需注意语境,避免错误用法,如乱用词语、张冠李戴等。例句展示了道不相谋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是什么意思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是一句中国俗语,意为在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或权威的情况下,相对较弱的人或事物可能暂时占据主导地位。其典故可能源自自然界中的现象。该俗语的近义词有群龙无首、无人问津、独步天下等,反义词包括群雄逐鹿、众星捧月、英雄辈上等。但在使用时应避免误解为团队成员散漫或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使用。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该俗语的正确用法和错误用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