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食之论
读音
ěr shí zhī lùn
含义
“耳食”原指用耳朵吃东西,比喻不加思考、盲目听信他人的言论;“之论”即言论、观点。整个成语指那些未经核实、轻信他人的言论或观点,形容人缺乏独立思考,盲目接受他人说法。
典故
- 《史记·六国年表》:司马迁在评价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时写道:“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意思是当时的学者仅凭听闻就妄加评论,如同用耳朵吃东西一样不辨真伪。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提到“听言不可不察”,批评那些不加辨别就轻信他人言论的行为,暗含“耳食”之意。
近义词
- 道听途说:指未经证实的传闻。
- 人云亦云:指盲目附和他人言论。
- 以讹传讹:指错误的信息被不断传播。
- 拾人牙慧:指抄袭或重复他人的言论。
反义词
- 明察秋毫:形容观察细致,能辨别真伪。
- 深思熟虑:指经过仔细思考后得出结论。
- 实事求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不轻信传言。
例句
- 小学低年级:我们不能只听别人说就相信,那样就是“耳食之论”。
- 小学高年级:他从不调查,总是轻信别人的话,真是典型的“耳食之论”。
- 初中:在科学研究中,绝不能依赖“耳食之论”,必须亲自实验验证。
- 高中:历史研究最忌讳“耳食之论”,必须查阅原始资料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 大学及以上:舆论场中充斥着“耳食之论”,独立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 日常对话:别听那些小道消息,大多是“耳食之论”,不可信。
- 学术写作:该观点缺乏实证支持,仅是“耳食之论”,不足为据。
- 新闻报道:记者应避免传播“耳食之论”,必须核实信息来源。
- 辩论场景:你的论点建立在“耳食之论”上,缺乏事实依据。
- 职场建议:管理者决策时若依赖“耳食之论”,可能导致重大失误。
错误用法
- 误用为“耳朵吃饭”:如“他耳朵吃饭的样子真奇怪”(错误,成语并非字面意思)。
- 混淆近义词:如“他喜欢道听途说,所以总是耳食之论”(语义重复)。
- 用于褒义:如“他的耳食之论很有道理”(错误,成语含贬义)。
- 脱离语境滥用:如“我今天耳食之论了一顿饭”(完全不符合成语用法)。
“耳食之论”强调盲目听信,使用时需注意其贬义色彩,避免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耳食之言
本文介绍了成语“耳食之言”的读音、含义和典故,它用来形容没有根据、不经过思考就轻信、轻易接受的说法或言论。文章还介绍了该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如何正确使用“耳食之言”。最后,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需注意其适用范围和语境的恰当性,以避免误解或滥用。
描写赞美别人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首赞美他人的古诗词,包括《诗经·国风·周南·汉广》、《赠从弟》、《七绝·赠友人》等。这些诗词以景起兴或直接赞美人物品行与才貌,体现了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赞美之情。文章还对这些诗词进行了详细解析,展示了诗人对他人美好品质的崇高敬意。这些赞美他人的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人性之美的颂扬,传达了人们对美好品质的向往与敬仰。
耳食之谈
耳食之谈是指毫无根据的传闻或轻信不实之言,形容人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就盲目相信。该成语源于古代传说,警示人们不要轻易相信不实之言。其近义词包括道听途说、空穴来风、轻信谣言等,反义词为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明察秋毫等。使用时应避免随意相信并传播没有根据的消息或传闻,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等错误用法。
大发谬论
大发谬论的拼音是dà fā miù lùn。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无根据、不合常理地发表言论,多带有贬义。其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在古代文献中能找到类似的意思。“大发谬论”常用来形容那些不负责任、脱离事实和逻辑地随意发表言论的行为。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胡说八道、信口开河等,反义词有言之有据、言之凿凿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在正式场合或文件中使用,不要用于形容有科学依据的观点,并要避免出现歧义。总的来说,大发谬论指的是胡乱发表错误的言论,应该避免这种行为,而要以事实和科学为依据进行表达。
淫辞邪说是什么意思
淫辞邪说的读音淫辞邪说的读音为yín cí xié shuō。淫辞邪说的含义淫辞邪说,指荒诞虚假的言论或有害的学说。其中,“淫”字有过度、放纵之意,“辞”指言辞,“邪”则有邪恶、不正之意,“说”则指言论或学说。淫辞邪说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指的是那些荒诞不经、虚妄不实的言论。在古代,人们对于一些超自然现象或神秘事物往往抱有敬畏和好奇的心态,因此也容易产生一些荒诞的言论和学说。这些言论和学说往往被视为淫辞邪说,被社会所排斥和抵制。具体典故可追溯到古代的文献记载,如《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都有关于淫辞邪说的记载和描述。这些典故和出处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虚假言论和有害学说的态度和看法。淫辞
附影附声
附影附声的读音为fù yǐng fù shēng。该词描述的是一个人没有主见,盲从他人行为或言论的现象。它源于古代社会人们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现象,常见于随声附和、没有主见的行为表现。其近义词包括随声附和、亦步亦趋、随波逐流、盲从盲信等。相反,独立自主、自主自立、独立思考以及自主创新等则是其反义词。使用这个词汇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混淆其含义或过度使用。对于附影附声的现象,应当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他人,有自己的判断和主见。
耳满鼻满
本文主要介绍了成语“耳满鼻满”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以及反义词。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非常满足、心满意足的状态。其典故可能与古代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满足感有关。此外,还列举了一些近义词如“心满意足”、“称心如意”等,以及反义词如“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正确的语境和避免混淆使用。文章还列举了一些例句来展示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成语。
不容置辩
“不容置辩”是一个四字成语,读音清晰,表达的是事实明显,无需或无法进行辩解的情况。该成语描述事实明显且无可辩驳的状态。其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从字面意思理解。近义词如“毫无疑问”、“铁证如山”等,反义词如“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等。在法庭、科学研究等场合常用于表达明显的事实或观点。使用时需避免在不适当的语境或误用为贬义以及与事实不符的情况。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是什么意思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读音读音: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含义"言者无罪"指的是说话的人没有罪责或错误,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担心因言论而获罪。"闻者足戒"则是指听到的人应当心怀警惕,对于所听到的内容要进行思考和判断,不能盲目接受或传播。整个成语的含义是鼓励人们敢于发表意见,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诗经》中的一篇诗文。在古代,人们认为君主应该宽容大度,听取臣下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当有人敢于直言进谏时,君主就应该无罪地接受这些意见,因为这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和治理。而听到这些意见的臣民也应该心怀警惕,认真思
不易之论
不易之论指的是经过深思熟虑、难以改变的论断或言论,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被视为经典之言。不易之论的近义词包括坚定不移的论断、铁证如山的言论等。在使用不易之论时,需要谨慎考虑其使用场合和含义,避免滥用或随意改变其含义。同时,不易之论应该是经过长时间验证的言论或观点,不能将其与个人主观意见或信仰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