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不放债
读音
ēn bù fàng zhài
含义
“恩”指恩情、恩惠;“放”指发放、借出;“债”指债务、欠款。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施恩于人,不应指望回报,更不能像放债一样要求对方偿还。比喻真正的恩惠应当是无私的,不应带有功利性。
典故
- 《后汉书·独行列传》:记载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雷义的官员,他为人正直,常常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有人劝他:“你施恩于人,为何不让他们回报?”雷义回答:“恩不放债,施恩岂可图报?”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成语。
- 民间故事:古代有一位富商,经常资助贫困的读书人。后来,他要求这些读书人功成名就后加倍偿还,结果遭到众人唾弃。人们评价他:“施恩如放债,终失仁义心。”
近义词
- 施恩不望报:帮助别人不指望回报。
- 乐善好施:乐于行善,慷慨助人。
- 慷慨解囊:大方地拿出钱财帮助别人。
- 雪中送炭:在别人困难时给予帮助。
反义词
- 斤斤计较:过分计较得失,不愿吃亏。
- 唯利是图:只追求利益,不顾道义。
- 贪得无厌:贪心不足,总想得到更多。
- 趁火打劫:在别人危难时谋取私利。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小明帮助同学捡起铅笔,他说:“恩不放债,不用谢!”
- 老师告诉我们,帮助别人要像“恩不放债”一样真诚。
-
小学高年级:
- 雷锋叔叔做好事从不留名,真是“恩不放债”的榜样。
- 爸爸说,真正的善良是“恩不放债”,而不是为了得到回报。
-
初中:
- 古人云:“恩不放债”,施恩图报非君子所为。
- 他资助贫困学生,却从不要求感谢,真正做到了“恩不放债”。
-
高中:
- 在人际交往中,“恩不放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 那些施恩后索要回报的人,往往违背了“恩不放债”的原则。
-
大学及以上:
- 儒家思想强调“恩不放债”,体现了仁爱无私的精神。
- 真正的慈善家践行“恩不放债”,他们的善举纯粹而伟大。
错误用法
-
功利性施恩:
- 错误场景:甲借给乙钱时说:“以后你得加倍还我。”这不是“恩不放债”,而是放高利贷。
-
道德绑架:
- 错误场景:甲帮了乙的忙,后来总是说:“我帮过你,你现在必须听我的。”这是对“恩不放债”的误解。
-
虚假善意:
- 错误场景:甲表面上帮助乙,实际上是为了博取名声,这违背了“恩不放债”的精神。
-
等价交换:
- 错误场景:甲对乙说:“我送你礼物,你也得送我。”这不是恩惠,而是交易。
“恩不放债”强调的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若掺杂功利心,便失去了它的本意。
你可能感兴趣
恩恩相报
“恩恩相报”是一个成语,读音为ēn ēn xiāng bào,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恩惠互报的行为,传递了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以恩报恩的道德观念。该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强调仁爱、互助的精神。此外,“恩恩相报”的近义词有知恩图报、报恩不怠和善有善报等,反义词包括忘恩负义、负心汉和恩将仇报等。文章提供了关于恩恩相报的例句,并指出错误用法示例,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和与其他词语的区别。总的来说,“恩恩相报”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交流,是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的美德。
感恩图报
感恩图报的读音拼音为gǎn ēn tú bào。它是一个成语,表示对他人给予的恩惠心怀感激,并寻找机会报答。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恩和回报之情。它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和传说,如秦穆公与贤士的故事,以及民间关于感恩图报的故事。近义词如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等,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反义词如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等则与它的意义相反。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和搭配,避免错误用法。在实际生活中,保持感恩图报的心态,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努力回报,是一种积极、正面的品质。
大恩大德
本文介绍了成语“大恩大德”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和近义词。该成语用于形容恩情深厚,表示对他人的帮助和恩惠的感激之情。其典故源于古代,在经典文献和民间故事中都有出现。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时要注意使用场合和搭配。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恩将仇报
“恩将仇报”是一个成语,拼音为ēn jiāng chóu bào。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别人的恩惠、帮助或善意不仅不感恩图报,反而做出伤害或背叛的行为。其典故源于古代传说和故事。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忘恩负义、背信弃义等,反义词则是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等。使用“恩将仇报”时需要注意场合,避免误解原意,不能与近义词混用。该成语在描述对他人的恩惠进行报复或背离的行为时非常生动有力。
知恩报恩是什么意思
知恩报恩的读音知恩报恩的读音为:zhī ēn bào ēn。知恩报恩的含义知恩报恩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在接受到别人的恩惠后,要心怀感激,并设法回报他人的恩情。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感恩之心和回馈之情。知恩报恩的典故知恩报恩的典故源自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天命和神灵的庇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人们对于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照的人,常常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并设法回报他们的恩情。其中最典型的典故之一是《水浒传》中鲁智深为报李忠之恩而救助其家人的故事。此外,还有许多古代的传说和故事都体现了知恩图报的道德观念。知恩报恩的近义词感恩图报:指对别人的帮助或恩惠心存感激,并设法回报他人。报德不
恩有重报
"恩有重报"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对于别人的恩惠或帮助要给予更加丰厚、重要的回报。该成语强调了感恩和回报的观念,并阐述了其典故、近义词、反义词、用法等相关内容。同时,也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正确运用这个成语,避免错误用法。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恩有重报"这个成语。
饮水思源是什么意思
饮水思源的读音读音:yǐn shuǐ sī yuán标注拼音:yǐn(第三声) shuǐ(第三声) sī yuán(第一声)饮水思源的含义“饮水思源”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要记住恩情,不忘本源。具体来说,它指的是在享受恩惠或得到帮助之后,要时刻记得其来源,并心存感激之情。这个成语强调了感恩和回馈的重要性。饮水思源的典故“饮水思源”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位农夫,他在田里劳作时发现了一口井,井水甘甜可口。于是他每天都会来井边取水饮用,并感激井水给他带来的恩惠。后来,他因为其他事情离开了这个地方,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口井和它的恩情。每当他回到家乡时,他都会来到井边,向井水表达
知恩报德是什么意思
知恩报德的读音知恩报德读音为:zhī ēn bào dé。其中,“知”指知道、明白;“恩”指恩惠、恩情;“报”指报答;“德”指德行、恩德。知恩报德的含义知恩报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知道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和好处,心存感激,并设法报答。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感恩之心和回报之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具体来说,“知恩”是指对别人的恩惠和好处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感知,不能忘恩负义;“报德”则是指要心存感激,用实际行动去报答别人的恩情和帮助。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道德责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知恩报德的典故知恩报德的典故来源于古代中国的传说故事。据传,在古代有一个叫王祥的人
杨雀衔环是什么意思
杨雀衔环的读音杨雀衔环的拼音是yáng què xián huán。杨雀衔环的含义杨雀衔环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像杨雀一样,衔着环来报答恩情。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对于恩人的感激之情,表示不忘恩情,有深厚的感恩之心。杨雀衔环的典故据《后汉书·吴祐传》记载,吴祐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他曾经救助过一只受伤的杨雀。后来,这只杨雀为了报答吴祐的救命之恩,每天都会衔着一只环到吴祐家门前,直到死去。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人对于恩人的感激之情,表示不忘恩情,有深厚的感恩之心。此外,还有其他的典故和出处,如《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典故都表达了人们对于恩人的感激之情和忠诚之心。杨雀衔环的近义词感恩戴
以德报德是什么意思
以德报德的读音读音:yǐ dé bào dé拼音注音:yǐ(第三声) dé(第二声) bào(第四声) dé(第二声)以德报德的含义“以德报德”是一个成语,指的是用恩德来回报恩德。它强调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感恩回馈的精神。具体来说,当某人对自己有恩德时,应该以同样的恩德来回报对方,甚至更多。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回馈的道德关系。以德报德的典故“以德报德”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道德教化。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道德品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基础。因此,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恩德时,另一个人应该以同样的恩德来回报。这种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