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口无言

顿口无言:无言以对的窘迫之境

读音

dùn kǒu wú yán

含义

  • :突然停止,卡住。
  • :嘴巴,指说话的能力。
  • :没有。
  • :言语,话语。
    整体含义:形容因理亏、惊讶或窘迫而突然说不出话来,无法反驳或回应。

典故

  1.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故意刁难他,问:“齐国无人吗?怎么派你来?”晏子不卑不亢地回答,楚王被驳得“顿口无言”。
  2.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贾政因宝玉行为不端而怒斥他,宝玉吓得“顿口无言”,不敢辩解。
  3. 民间故事
    古代一贪官被百姓当众揭发罪行,面对铁证,他“顿口无言”,最终伏法。

近义词

  1. 哑口无言:因理亏或震惊而说不出话。
  2. 张口结舌:因紧张或害怕而语塞。
  3. 默不作声:故意保持沉默。
  4. 理屈词穷:因理由不足而无话可说。

反义词

  1. 对答如流:回答流畅,毫无阻碍。
  2. 滔滔不绝:说话连续不断,口若悬河。
  3. 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辩解。
  4. 口若悬河:形容说话流畅,内容丰富。

例句

小学低年级(1-3年级)

  1. 小明偷吃糖果被妈妈发现,顿时顿口无言。
  2. 老师问谁打破了花瓶,小华顿口无言地低下了头。

小学高年级(4-6年级)

  1. 辩论赛上,对方选手的问题让他顿口无言。
  2. 面对老师的质问,撒谎的小李顿口无言。

初中

  1. 他本想狡辩,但证据确凿,只能顿口无言。
  2. 在事实面前,任何借口都会让人顿口无言。

高中及以上

  1. 律师的犀利提问让证人顿口无言。
  2. 历史的真相往往让篡改者顿口无言。

文学化表达

  1. 他张了张嘴,却顿口无言,仿佛喉咙被无形的手扼住。
  2. 真相如利剑,刺得他顿口无言。

日常对话

  1. “你昨晚去哪儿了?”妈妈严厉地问,他顿口无言。
  2. 面对朋友的指责,她顿口无言,不知如何解释。

职场场景

  1. 老板追问项目失败原因,团队顿口无言。
  2. 审计报告出来后,财务总监顿口无言。

历史典故引用

  1. 如同晏子使楚,楚王顿口无言。
  2. 诸葛亮舌战群儒,东吴谋士顿口无言。

夸张表达

  1. 他的问题太尖锐,全场顿口无言三分钟。
  2. 这个发现让科学家们顿口无言,颠覆了认知。

幽默用法

  1. 猫偷吃鱼被逮个正着,顿口无言地舔舔爪子。
  2. 他吹牛被拆穿,顿口无言的样子像只呆鹅。

错误用法

  1. 误用为“沉默寡言”
    ❌ 他性格内向,总是顿口无言。(应改为“沉默寡言”)
  2. 误用为“无话可说”的轻松语境
    ❌ 听完笑话,大家顿口无言。(应改为“笑得说不出话”)
  3. 误用为主动选择不说话
    ❌ 他决定顿口无言,保持中立。(应改为“保持沉默”)
  4. 误用为形容口才差
    ❌ 他不善言辞,经常顿口无言。(应改为“支支吾吾”)
  5. 误用为物理性失语
    ❌ 他喉咙痛,顿口无言。(应改为“说不出话”)

总结:“顿口无言”强调因被动原因(如理亏、震惊)突然语塞,不可用于描述性格、主动沉默或生理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

坐树无言是什么意思

坐树无言的读音坐树无言的拼音是:zuò shù wú yán。坐树无言的含义“坐树无言”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坐在树下不说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人面对某种情况或面对某人时,沉默不语,不发表任何意见或态度。它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沉默、内敛或深思熟虑的态度。坐树无言的典故“坐树无言”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智者,他常常坐在树下沉思,面对人们的询问和争议,他总是保持沉默,不发表任何意见。他的这种态度让人们感到神秘而敬畏,于是“坐树无言”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用来形容那些深思熟虑、沉默不语的人。坐树无言的近义词默然不语:形容人沉默不语,与“坐树无言”有相似的含义。缄口不言:指紧闭嘴巴

杜口无言

“杜口无言”是一个成语,意为闭口不说话,形容非常沉默或无言以对的状态。其典故出处不明确,可能源于描述沉默或特定场合下的沉默不语。近义词有“沉默寡言”、“默不作声”等,反义词有“侃侃而谈”、“口若悬河”等。该成语在错误用法中可能会被误用为其他含义相近但并不完全相同的词语,或在不当场合使用。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其用法和语境。

瞠目结舌

本文介绍了成语“瞠目结舌”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形容人极度惊讶或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状态。出处虽不可考,但可能与古代故事或事件有关。其近义词包括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等,反义词如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应正确运用该成语,避免误用。

杜口结舌

杜口结舌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因为惊讶、恐惧或其他原因而无法开口说话的状态。其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这个成语强调人们在强烈情感或情境下的无言状态。近义词包括缄口不言、默不作声、噤若寒蝉等。反义词包括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能言善辩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避免错误使用。杜口结舌的例子包括得知中奖消息时的惊愕、法庭上的沉默不语等。

不容分说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容分说”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不容分说形容事情紧迫或情况紧急,无法进行详细解释或讨论,也形容态度坚决或情绪激动。其典故出处不明确,但可从字面意思理解。其近义词包括不容置疑、一语定音、断然不可等,反义词有慢慢商量、犹豫不决、可分可合等。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以帮助读者正确使用。

万语千言是什么意思

万语千言的读音万语千言的读音为wàn yǔ qiān yán。万语千言的含义“万语千言”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说话很多,语言丰富,滔滔不绝。它强调了言语的丰富性和表达的流畅性。万语千言的典故“万语千言”这个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出处,它是在长期的汉语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我们可以从字面意义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丰富的表达。万语千言的近义词千言万语 - 形容说话很多,语言丰富。滔滔不绝 - 形容说话连续不断,口若悬河。语无伦次 - 形容说话杂乱无章,但数量上仍然很多。口若悬河 - 形容说话流畅,言辞动听。万语千言的反义词沉默寡言 - 形容人不善言辞,说话很少。只言片语 - 形容说话简短,言语

悬河注火是什么意思

悬河注火的读音悬河注火的拼音是:xuán hé zhù huǒ。悬河注火的含义“悬河注火”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人讲话滔滔不绝,如同江河之水倾泻而下,又如同火焰熊熊燃烧。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言辞流利、口才出众,或者形容某人的言辞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悬河注火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传说或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位善于言辞的智者,他讲话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犹如江河之水倾泻而下;同时他的言辞又热情如火,充满激情和感染力。因此,人们就用“悬河注火”来形容他讲话的情景。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言辞流畅、富有感染力的人或事。悬河注火的近义词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完没了。口若悬河:形

强词夺理是什么意思

强词夺理是指不顾事实或道理,强行将自己的观点或说法强加于人,常用来形容不讲理、蛮横无理的人或行为。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某些故事或文献。强词夺理的近义词包括蛮不讲理、歪曲事实等,反义词有据理力争、言之有理等。在特定场景中,如真实情况、学术工作、日常生活中,错误或不恰当地使用强词夺理会影响人际关系和信任关系,甚至加剧矛盾和冲突。

悬河注水是什么意思

悬河注水的读音拼音:xuán hé zhù shuǐ,其中“悬河”指代滔滔不绝的河流,“注水”则表示注入。悬河注水的含义“悬河注水”这个成语原意是形容说话滔滔不绝,像河水一样源源不断。现在也用来形容人言辞流利、口才出众。悬河注水的典故典故一:相传古代有一位善于言辞的辩士,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如江水般滔滔不息,令人惊叹不已。他在与人辩论时,总是能够巧妙地运用语言,让对方无言以对。他的辩才被誉为“悬河注水”。典故二:据《世说新语》记载,晋朝有一位名叫郭象的学者,他学识渊博,口才出众。他在与人辩论时,常常能够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人们形容他的口才如同“悬河注水”。悬河注水的近义词滔滔

不言不语

本文介绍了成语“不言不语”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该成语用来形容人沉默寡言或性情内向。此外,还指出了该成语在误用情况下的不合适语境和重复使用的啰嗦表达方式。希望本文的介绍能有所帮助。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