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风厉俗
读音
dūn fēng lì sú
含义
- 敦:敦厚,使……淳厚。
- 风:风气,社会风尚。
- 厉:激励,使……严正。
- 俗:习俗,社会习惯。
整体含义:指通过教化或榜样作用,使社会风气变得淳厚,习俗更加端正。形容通过倡导良好的道德规范来改善社会风气。
典故
- 《后汉书·刘虞传》:
“虞以恩厚得众心,北州百姓,无不感悦,敦风厉俗,化行幽并。”
刘虞以仁德治理地方,使北方百姓深受感化,社会风气因此变得淳朴。 - 《晋书·王导传》:
“导为政清静,敦风厉俗,江东赖之。”
王导执政时提倡简朴,倡导良好风气,使江东地区的社会习俗得到改善。 - 《宋史·范仲淹传》:
“仲淹在杭,敦风厉俗,兴学校,劝农桑,民皆化之。”
范仲淹在杭州任职时,通过兴办教育、鼓励农耕来改善社会风气。
近义词
- 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倡导新的社会风尚。
- 化民成俗:通过教化使百姓形成良好的习俗。
- 匡时济俗:纠正时弊,改善社会风气。
- 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整顿,使社会风气回归正道。
反义词
- 伤风败俗:败坏社会风气,损害道德规范。
- 世风日下:社会风气逐渐变坏,道德水平下降。
- 积非成是:错误的习俗长期存在,反而被当作正确的。
- 随波逐流:不加辨别地跟随不良风气。
例句
- 小学低年级:老师教导我们要讲礼貌,这是在敦风厉俗。
- 小学高年级:社区开展文明宣传活动,旨在敦风厉俗,让居民更友善。
- 初中:政府提倡节俭办婚礼,是为了敦风厉俗,改变铺张浪费的风气。
- 高中:古代贤臣常以自身德行敦风厉俗,影响百姓向善。
- 大学及以上:文化复兴运动不仅是对传统的回归,更是对现代社会的敦风厉俗。
- 社会评论:媒体的正面报道有助于敦风厉俗,引导公众价值观。
- 历史分析:汉文帝轻徭薄赋,敦风厉俗,开创了“文景之治”。
- 教育领域:学校应注重德育,发挥敦风厉俗的作用。
- 企业管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敦风厉俗,提升员工素质。
- 国际交流:中华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文明具有敦风厉俗的意义。
错误用法
- 误用为“整顿纪律”:
❌ “公司新规是为了敦风厉俗,严惩迟到员工。”
(正确应为“整顿纪律”或“严肃考勤”。) - 误用为“改变个人习惯”:
❌ “我决定敦风厉俗,每天早起跑步。”
(应改为“改变生活习惯”或“培养良好习惯”。) - 误用于负面行为:
❌ “他们用强硬手段敦风厉俗,强迫民众遵守规定。”
(“敦风厉俗”强调教化而非强制,此处应使用“强制推行”。) - 误用于短期行为:
❌ “这次活动敦风厉俗,效果立竿见影。”
(“敦风厉俗”是长期过程,此处应改为“改善风气”。) - 误用于个人品德:
❌ “他为人正直,堪称敦风厉俗。”
(应改为“品德高尚”或“堪为楷模”。)
总结:“敦风厉俗”多用于描述对社会整体风气的改善,强调长期、正面的教化作用,不宜用于个人行为或短期措施。
你可能感兴趣
矫世厉俗
本文介绍了成语“矫世厉俗”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及其与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该成语意指通过个人言行改变不良社会风气,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文章还列举了矫世厉俗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正确用法。同时,也指出了误用情境,以避免在实际运用中产生误解。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矫世厉俗”这一成语。
激贪厉俗
激贪厉俗的读音为jī tān lì sú。该成语表示激发人向善,严厉矫正社会不良风气。源于古代社会治理理念和故事,包括通过法律、教育等手段抑制贪欲,改善社会风气。其近义词有整顿纲纪、移风易俗等,反义词为放任自流。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无关社会风气的语境中使用,误解成语含义,用词不当,与其他成语混用以及忽视语境搭配等错误用法。
敦世厉俗
敦世厉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ūn shì lì sù,意指通过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来引导人们行为,使社会风气变得淳厚正直。该成语源于古代对道德风尚的重视,旨在强调社会风气的整顿和改善。近义词包括敦风厉俗、正本清源和移风易俗,反义词则是描述社会风气败坏或道德沦丧的表述。该成语可用于描述古代圣君贤臣的努力,以及现代通过教育引导和社会规范来改善社会风气的行为。然而,使用时应避免词义混淆和使用场合不当。总之,敦世厉俗旨在通过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来引导人们行为,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救时厉俗
“救时厉俗”是一个成语,意为挽救社会时弊、振兴国家风俗。该成语源自古代历史人物和事件,强调积极应对时弊、整顿风俗的重要性。其近义词包括整顿风俗、改良时弊等,反义词则为败坏风俗、纵容时弊等。实际应用中,常用于描述政府或领导人的社会变革或政策措施。但在使用时需注意其适用场景和语境,避免错误用法。例如,在描述个人行为或小事上,以及贬低或嘲讽他人或事物的语境中,使用“救时厉俗”并不恰当。
变风改俗
本文介绍了“变风改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该成语意指改变旧有的风俗习惯,改善社会风气。来源于古代文献记载中的社会变革和文化演进。文章同时指出了运用该成语时应注意的错误用法,强调要正确使用成语。总之,“变风改俗”是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成语,旨在通过改变人们的习惯和传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矫世励俗
本文介绍了成语“矫世励俗”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该成语指通过自己的言行改变社会风气,激励人们向善向上。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注意。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
道无拾遗
道无拾遗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wú shí yí。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淳朴,道德高尚,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社会治安良好的状态。它出自《史记·货殖列传》,描述古代社会风清气正的故事。道无拾遗的近义词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等,反义词则包括盗贼横行、社会动荡等。文章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道无拾遗的用法,同时也指出了在使用中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用法。
改俗迁风
改俗迁风是一个成语,拼音为gǎisúqiānfēng,表示改变旧有的习俗和风气。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当时社会风气需要改进,于是有智者倡导改变旧有习惯和风俗。改俗迁风的含义是去除不良风俗习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其典故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要性。近义词包括移风易俗、革故鼎新等,反义词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和语境,避免滥用或误用。改俗迁风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结合教育引导和法律规范,才能有效推动社会的改俗迁风。
风清弊绝
本文介绍了成语“风清弊绝”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和用法。该成语形容政治环境清明,弊端和恶劣现象完全消失,表达了对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在正确使用场合下,该成语可用于政治领域和社会层面,描述国家兴旺和社会和谐。不当使用场合包括在描述个人品行时使用、与非政治或社会领域的语境搭配以及错误搭配负面词汇等。实际使用时需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判断和调整。
调风变俗
调风变俗的读音为tiáo fēng biàn sú,意为调整风气,改变习俗。这一成语源于古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教化实践,用于描述对一个地方或群体的风俗习惯进行有意识的调整和改变。近义词包括移风易俗、革故鼎新等,反义词为因循守旧等。在运用时需注意避免与自然现象、物理变化混淆,并注意不要过于宽泛地描述个人习惯或行为。文章还提到了调风变俗在推动社会进步、文化传承、教育引导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