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织之诫

断织之诫

读音

duàn zhī zhī jiè

含义

“断织”指剪断织布机上未完成的布匹,“诫”意为告诫、警示。成语“断织之诫”比喻通过严厉的手段或行为来警示他人,使其改正错误或坚持正道。

典故

  1. 孟母断织(出自《列女传》)
    孟子幼时贪玩逃学,孟母见状,当即剪断织布机上未完成的布匹,告诫孟子:“学习如织布,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孟子深受触动,从此发奋读书,终成一代大儒。
  2. 乐羊子妻断织劝学(出自《后汉书》)
    乐羊子外出求学,因思家而中途返回。其妻见状,剪断织机上的布匹,告诫他:“学问如织布,半途而废则一事无成。”乐羊子羞愧不已,重返学堂,最终学有所成。

近义词

  1. 当头棒喝——比喻用严厉的方式使人醒悟。
  2. 醍醐灌顶——比喻使人彻底醒悟的教诲。
  3. 警钟长鸣——比喻时刻提醒人警惕错误。
  4. 严师出高徒——强调严格教育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反义词

  1. 姑息养奸——纵容错误,使其发展成更大的问题。
  2. 放任自流——不加约束,任其自由发展。
  3. 溺爱纵容——过分宠爱,不加管教。
  4. 讳疾忌医——掩饰错误,不愿改正。

例句

  1. 小学低年级:妈妈用“断织之诫”告诉小明,做作业不能半途而废。
  2. 小学高年级:老师用“断织之诫”警示我们,学习要坚持不懈,否则前功尽弃。
  3. 初中:教练的“断织之诫”让队员们明白,训练必须全力以赴。
  4. 高中:父亲的“断织之诫”让我意识到,人生不能轻易放弃目标。
  5. 大学及以上:导师的“断织之诫”使我明白,科研必须严谨,否则徒劳无功。
  6. 职场:老板的“断织之诫”让团队明白,工作必须认真负责。
  7. 家庭教育:父母用“断织之诫”教育孩子,做事要有始有终。
  8. 历史典故:孟母的“断织之诫”成为后世教育典范。
  9. 寓言故事:寓言中的智者用“断织之诫”劝诫年轻人珍惜时间。
  10. 励志演讲:演讲者以“断织之诫”激励听众坚持梦想。
  11. 企业管理:领导用“断织之诫”强调执行力。
  12. 自我反思:我以“断织之诫”提醒自己,做事不可半途而废。
  13. 文学创作:小说中的角色因“断织之诫”而改变人生。
  14. 影视台词:电影中的师父用“断织之诫”教导徒弟。
  15. 寓言改编:现代寓言中,企业家以“断织之诫”告诫员工。
  16. 历史评论:史学家评价“断织之诫”是古代教育的智慧。
  17. 教育论文:论文探讨“断织之诫”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8. 名人传记:某名人因“断织之诫”而奋发图强。
  19. 寓言新编:新编故事中,科学家用“断织之诫”劝诫学生。
  20. 社会现象:专家呼吁家长用“断织之诫”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错误用法

  1. 用于轻微错误
    ❌ 小明忘记带作业,老师用“断织之诫”批评他。(过于严厉,适用于严重错误)
  2. 用于鼓励而非警示
    ❌ 领导用“断织之诫”表扬员工。(成语用于警示,而非表扬)
  3. 误解为“断绝关系”
    ❌ 他们吵架后,妈妈用“断织之诫”表示要断绝母子关系。(错误理解成语含义)
  4. 用于无关场景
    ❌ 医生用“断织之诫”劝病人多喝水。(与成语本义无关)
  5. 滥用警示效果
    ❌ 孩子打碎一个碗,家长用“断织之诫”严厉惩罚。(过度使用,失去教育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

断织劝学

“断织劝学”是一个成语,源自乐羊子之妻的故事,意为通过切断织布机上的布来劝勉学习,强调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毅力的重要性。该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乐羊子妻传》。父母常以此故事教育子女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而乐羊子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保持着这种精神。然而,“断织劝学”不应与消极的词汇或情境联系在一起,也不应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它适用于形容较为困难或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和学习过程。

杀鸡儆猴是什么意思

“杀鸡儆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shā jī jǐng hóu,意思是通过惩罚个别个体来警示或震慑他人或群体,避免犯错。该成语来源于古代寓言故事,通过杀鸡来警告猴子和其他动物。它的近义词包括以儆效尤、杀鸡骇猴和惩一警百等。然而,该成语也存在误用情况,需恰当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滥用此成语来威胁或恐吓他人,或在不必使用的情况下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恐慌或误解。

惩一戒百

惩一戒百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éng yī jiè bǎi。它的含义是通过惩罚一个人来警示或教育一百个人,旨在预防和纠正不良行为。这一成语源自古代,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其近义词包括杀鸡儆猴、警钟长鸣等,反义词是纵容包庇。文章给出了多个使用惩一戒百的例句,并强调了其正确用法是通过对个别不良行为的严厉惩罚和教育来达到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和教育作用,而并非仅对一个人进行惩罚。

罚一劝百

“罚一劝百”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á yī quàn bǎi,指通过惩罚一个典型的错误行为来警示或劝导其他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治理手段,强调惩罚的示范作用和警示效果,以及劝导他人向善的目的。其典故可追溯至商鞅变法的故事。近义词包括“杀鸡儆猴”、“惩一警百”和“惩恶劝善”,反义词为“纵容包庇”、“姑息养奸”和“赏罚不明”。在日常教育、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罚一劝百的策略被广泛应用。然而,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不能单纯依赖惩罚而忽视教育和引导,也不能滥用该成语导致误判和无辜受罚。

杀一警百是什么意思

“杀一警百”是一个成语,意思为通过惩罚个别人来警示他人,维护秩序和纪律。源于古代军事和政治实践。该成语的近义词有以儆效尤、杀鸡儆猴等。反义词包括宽大为怀、法不责众等。常用于政府、学校等场合,以警示他人。但需注意使用场合和含义,避免误用。通过这个成语的介绍,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一成语。

巢焚原燎

巢焚原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áo fén yuán liào。该成语用来形容灾难的严重性,势不可挡,常用来比喻燎原之火。其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形容秦军营地被楚军焚烧后火势蔓延的情景。近义词包括燎原之火、势不可挡等,反义词有安然无恙、风平浪静等。该成语可以用于形容严重灾难、战争等危机局面,具有强烈震撼力。然而,在使用时需避免过度夸张或滥用,以保持成语的表达力度和准确性。

宰鸡教猴是什么意思

宰鸡教猴的读音读音:zǎi jī jiào hóu拼音:zǎi jī jiào hóu注音:ㄗㄞˇ ㄐㄧ ㄐㄧㄠˋ ㄏㄡˊ宰鸡教猴的含义"宰鸡教猴"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杀鸡给猴子看,以示警告或教训。比喻用惩罚一个或少数人的办法来警示或教育其他人,特别是那些容易犯错或难以理解道理的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某种行为或习惯的纠正,以及通过惩罚来教育他人。宰鸡教猴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寓言故事。传说在古代,猴子们常常不听从人们的教导,经常捣乱和破坏。为了教育这些猴子,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宰杀一只鸡来给猴子看。当猴子看到鸡被宰杀时,它们感到非常害怕和震惊,从而明白了人们的警告和教训。从此

惩一儆百

本文介绍了成语“惩一儆百”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表示通过惩罚一个人来警示其他人,使整个群体受到教育,以避免类似行为再次发生。文章还指出了在使用该成语时应根据具体情境和目的进行恰当使用,避免滥用或混淆使用。

诲淫诲盗

诲淫诲盗是指不恰当地传授男女欢爱及偷盗的方法,强调不正当的教唆和引导。该成语出自《诗经·小雅·斯干》,警示人们避免错误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近义词包括误导视听、误人子弟等。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滥用误用,与现代价值观相符。错误的宣传方式可能使年轻人误入歧途,家长和老师应正确引导孩子,倡导正确的价值观。

才广妨身

才广妨身的读音为cái guǎng fáng shēn,意指一个人的才能或能力过于突出,有时会成为一种阻碍或束缚,影响其个人发展或行动。该成语源于古代对才能与个人命运关系的思考。才广妨身的近义词包括才华横溢而自困、智者多忧等,反义词则为无拘无束、才华得展等。该成语错误用法包括滥用、误解含义以及与近义词混淆使用。文章以多种方式阐述了才广妨身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及错误用法。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