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袖之癖
读音
duàn xiù zhī pǐ
含义
- 断:截断、割断。
- 袖:衣服的袖子。
- 之:助词,相当于“的”。
- 癖:癖好、特殊的爱好。
整体含义:原指古代汉哀帝与董贤的同性之爱,后泛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倾向或行为。
典故
- 《汉书·佞幸传》:
汉哀帝刘欣宠爱美男子董贤,一次两人同寝,哀帝醒来时发现袖子被董贤压住,不忍惊醒他,便用刀割断袖子起身。后人以此形容帝王对男宠的特殊情感。 - 后世引用:
该典故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描述同性之爱的经典比喻,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均有类似故事。
近义词
- 龙阳之好:出自战国时期魏王与龙阳君的故事,指男性之间的同性恋情。
- 分桃之爱:源自春秋时期卫灵公与弥子瑕的故事,形容男性间的亲密关系。
- 男风:古代对男性同性恋的委婉称呼。
反义词
- 异性相吸:指男女之间的自然吸引。
- 男女之情:指传统意义上的男女爱情。
- 夫妇之伦:强调婚姻关系中男女的结合。
例句
-
小学低年级(简单句):
- 古代有个皇帝因为宠爱一个大臣,甚至愿意为他“断袖”。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人的感情也很特别。
-
小学高年级(稍复杂):
- “断袖之癖”这个成语来自汉哀帝和董贤的故事。
- 在古代,人们用“断袖”来形容男性之间的深厚感情。
-
初中(完整句):
- 汉哀帝对董贤的宠爱达到了“断袖之癖”的程度,可见其感情之深。
- 在古代文学中,“断袖之癖”常被用来隐喻同性之爱。
-
高中(文学化表达):
- 汉哀帝割袖而起,只为不惊董贤之梦,此情此景,堪称“断袖之癖”的极致体现。
- “断袖之癖”不仅是历史典故,更是中国古代社会对同性情感的隐晦记录。
-
大学及以上(学术化表达):
- “断袖之癖”作为中国古代同性恋文化的象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非传统情感的复杂态度。
- 从《汉书》到后世文学,“断袖之癖”的意象不断被引用,成为研究古代性别关系的重要案例。
错误用法
-
用于形容普通友情:
- ❌ 错误例句:“我和好朋友关系特别好,简直是断袖之癖。”
- ✅ 正确用法:该成语特指同性恋关系,不可用于普通友谊。
-
用于女性关系:
- ❌ 错误例句:“她们俩形影不离,难道是断袖之癖?”
- ✅ 正确用法:该成语仅指男性之间的情感,女性同性恋应用“磨镜之好”等词。
-
贬义或嘲讽:
- ❌ 错误例句:“那个人有断袖之癖,真恶心。”
- ✅ 正确用法:成语本身是中性的历史典故,不应带有歧视色彩。
-
泛指所有特殊癖好:
- ❌ 错误例句:“他有收集鞋子的断袖之癖。”
- ✅ 正确用法:该成语仅限男性同性恋,不可泛指其他爱好。
-
现代语境滥用:
- ❌ 错误例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断袖之癖。”
- ✅ 正确用法:现代一般用“同性恋”等直接表述,成语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
断袖之宠
“断袖之宠”是一个源于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廷文化的成语,表示皇帝对宠臣或宠幸的男子的特殊宠爱。其读音、含义、典故、文学描写等都有所记载。该成语带有贬义色彩,需避免在不适当的语境中使用,如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或公共话题的讨论中。此外,人们应避免用其来贬低或歧视他人,应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性取向。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再被接受和认可。
描写古代男人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古代男人的诗词,通过描绘不同场景和情境,展现了古代男子的多重形象和情感状态。他们从豪情壮志、孤独高傲,到柔情深情,展现了古代男性在生活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男性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多首描写古代男人的诗词,包括《木兰花》、《竹里馆》、《江城子》等,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男子的形象和情感状态。文章还对这些诗词进行了解析,揭示了古代男子在面对情感失落、孤独、知音渴望等方面的无奈和痛苦,以及他们的豪情、壮志和柔情深情。这些诗词反映了古代男子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和内心世界,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男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描写男女欢爱诗词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多首关于男女欢爱的古诗词,包括《诗经·关雎》、《长干行》、《如梦令》等。这些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邃的情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按照要求列出了每首诗词的原文、作者、朝代,并附有简短的解析。这些诗词描写了男女欢爱的不同场景和情感,展现了爱情的纯真与美好,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情感的深沉思考与体察。这些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宝贵遗产,传承着人类情感的共鸣。本文主要介绍了多首描写男女欢爱的古诗词,包括《诗经·关雎》等经典之作。文章列出了每首诗词的原文、作者、朝代,并分析了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这些诗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男女情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描写男女天生一对的诗词
描写男女天生一对的诗词(第1篇)描写男女天生一对的诗词自古以来,诗词歌赋中不乏对男女情深意切的描绘。以下是一些描写男女天生一对的古诗词,以及其原文、作者、朝代和解析。一、诗经·关雎篇作者:无名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喻指女子容貌秀美、心灵纯净。好逑,喻意指匹配。这一句即展现了对美好姻缘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男女天生一对的观念。二、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朝代: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女子在江边采芙蓉花的情景,以物喻人,寄托了深厚的感情,展现了男女的深情厚意与命中注定。三、木兰诗(节选)朝代:南北朝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关于群诗词
关于群诗词(第1篇)关于群诗词一、群诗词概述群诗词,顾名思义,是描绘群体、集会、社交等场景的诗词。这些诗词或描绘了人潮涌动、欢聚一堂的盛况,或抒发了对集体力量的赞美,或展现了人际交往中的情感交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内涵,成为了诗词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群诗词精选及解析《长歌行》作者: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诗是汉乐府的一首名篇,全诗以景起兴,抒发了作者对光阴易逝、需及时努力的感慨。此诗虽非直接描绘群体,但其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于集体中的个体而言
关于孟的诗词
关于孟的诗词(第1篇)关于孟的诗词,千百年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诗词有的赞美孟的品德,有的描绘孟的境遇,有的则是以孟为引子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考。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欣赏这些流传千古的佳作。一、孟浩然的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孟浩然(唐)解析:此诗描绘了春天的早晨,诗人沉醉于甜美的春梦之中,醒来时只听得四处鸟鸣声声,而昨夜的风雨使得花瓣飘落无数,诗人不禁感叹春光易逝。全诗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珍惜。二、《孟子见梁惠王》节选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有余乘,以万
关于卓的诗词
关于卓的诗词(第1篇)关于“卓”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卓文君诗》作者:佚名(汉朝)原文:卓女临邛市,当垆卖酒时。《卓有文采》作者:李商隐(唐朝)原文:卓女弄玉笛,泪流如珠落。《卓笔赋》作者:苏轼(宋朝)原文:笔墨精良传千古,卓然独立显英姿。二、诗词解析《卓文君诗》这首诗描写了卓文君的情景。卓文君,为古代名女之一,因其美貌和才华而被后人传颂。在汉朝时期,她以临邛卖酒的身份广为人知,显示了其不屈不挠、敢于挑战传统的性格特点。诗句表达了人们对卓文君的敬佩与追思,展现了她的形象。《卓有文采》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有文采的“卓”女子,表现了她的才华和悲伤的情感。李商隐的诗风常带有婉约的情感色彩,此诗也
关于庄周的诗词
关于庄周的诗词(第1篇)关于庄周的诗词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庄周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和学说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下面是一些以庄周为主题或涉及庄周故事的诗词,我会列出每首诗的原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一、诗词列表《庄子·逍遥游》作者:庄周(战国时期)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此小大之辩也,亦矣乎!解析:此段描绘了鲲化为鹏的故事,表达了庄子关于自然和自由的思想,强调了大和小、宏观和微观的辩证关系。《庄周叹》作者:白居易(唐朝)原文:曩昔蒙恩居畎浍,今朝犹得守郊垧。形骸已似非庄蝶,名姓犹为是
描写七夕的诗词是
本文介绍了描写七夕的古诗词,包括不同作者、朝代、原文及解析。这些古诗词以七夕为主题,展现了七夕的星空、相聚与别离、牛郎织女的故事以及人们的感情表达等场景。文章指出七夕的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主题,它们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感情真挚,展示了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天上星宿的敬畏之情。这些诗词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希望这些诗词能够激发更多人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让中华文化的瑰宝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七夕的诗词以其浪漫与深情,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伟大与美好。
关于云泽诗词
关于云泽诗词(第1篇)关于云泽诗词一、云泽之诗,意蕴深远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云泽常常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们或描绘自然景色,或抒发情感,或寄托理想。以下,我将列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云泽诗词,并附上原文、作者及朝代,以及每首诗的解析。诗文:云起龙骧势未休,泽中鱼跃水悠悠。作者:佚名(宋代)解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壮观的自然画面,云起龙骧,势不可挡,泽中鱼跃,生机勃勃。诗句中的“云”与“泽”相互呼应,展现了自然的广阔与深邃。诗文:云卷云舒碧空尽,泽深泽浅绿水悠。作者:王之涣(唐代)解析:此诗以云和泽为载体,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云卷云舒,碧空如洗,泽深泽浅,绿水长流,诗句间流露出诗人的闲适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