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断发纹身」详解
读音
duàn fà wén shēn
含义
- 断发:剪短头发。古代中原地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剪发,因此“断发”被视为异族习俗。
- 纹身:在身上刺刻花纹或图案,古代多用于少数民族或特殊身份的人。
- 整体含义:指古代某些民族或地区特有的风俗,也比喻与主流文化不同的习俗或行为。
典故
- 《史记·吴太伯世家》:
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为了让弟弟季历继承王位,主动离开中原,逃到荆蛮之地(今江苏一带),并“断发纹身”,以示不再回归中原文化,最终建立了吴国。 - 《后汉书·东夷传》:
记载东南沿海的越人有“断发纹身”的习俗,以避水中蛟龙之害。 - 《庄子·逍遥游》:
提到“宋人资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比喻不合时宜的行为。
近义词
- 入乡随俗:指适应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
- 异俗殊风:形容与主流文化不同的风俗。
- 标新立异:指故意与众不同,引人注目。
反义词
- 墨守成规:指固守旧习,不愿改变。
- 循规蹈矩:形容严格遵守传统或规矩。
- 衣冠楚楚:形容穿着整齐,符合正统礼仪。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古代吴国人“断发纹身”,和中原人不一样。
- 越人“断发纹身”是为了保护自己。
-
小学高年级:
- 太伯和仲雍“断发纹身”,表示不再回中原。
- 有些民族“断发纹身”是为了适应生活环境。
-
初中:
- 《史记》记载,吴国先祖“断发纹身”,融入当地文化。
- “断发纹身”在古代被视为异族习俗。
-
高中:
- 太伯“断发纹身”的行为,体现了对王位的谦让。
- 庄子用“断发纹身”讽刺不合时宜的行为。
-
大学及以上:
- “断发纹身”不仅是习俗,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象征。
- 从人类学角度看,“断发纹身”反映了不同族群的生存智慧。
错误用法
-
误用为“剪发刺青”:
- ❌ 现代人剪发刺青,可以称为“断发纹身”。(错误,该成语特指古代习俗,不适用于现代行为。)
-
误用为褒义词:
- ❌ 他敢于“断发纹身”,真是勇敢!(错误,成语本身并无褒贬,但现代多用于中性或略带贬义。)
-
误用于形容时尚:
- ❌ 这位明星“断发纹身”,引领潮流。(错误,成语不适用于形容时尚行为。)
-
误用于比喻改革:
- ❌ 公司“断发纹身”,进行大胆改革。(错误,成语不适用于比喻变革。)
总结:“断发纹身”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其特定含义,避免现代语境下的误用。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春节的长古诗词
本文集萃了多篇描写春节的长古诗词,包括王安石、辛弃疾、杜牧、晏殊等古代名家的作品。这些诗词描绘了春节期间的喜庆与祥和氛围,如燃放爆竹、挂红灯笼、贴春联等习俗。文章介绍了每首诗词的作者、内容解析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这些长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珍惜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光大,让春节的喜庆与祥和永远传承下去。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第1篇)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词一、春节春节看花灯原文: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作者:王安石(宋)解析:此诗描写了春节时人们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节日的喜庆和祥和气氛。二、元宵节元宵节观灯原文: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作者:苏味道(唐)解析:此诗描绘了元宵节的盛况,火树银花、星桥铁锁等元素生动地展现了节日的热闹和繁华。三、端午节端午竞渡原文:五月五日午,南威嘉会期。赤灵符胜着,鲫鱼抹獭箆。醉尝峦画芰,褫取岸巾儿。折得嘉蒲缕,染得新衣
古代描写春节的诗词名句
古代描写春节的诗词名句(第1篇)古代描写春节的诗词名句一、诗词全文元日作者:王安石(北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解析:这首诗描述了春节期间辞旧迎新的场景,用爆竹声、屠苏酒、初春的暖意,以及家家户户挂新桃符的习俗,生动地展现了春节的喜庆气氛。拜年作者:文征明(明代)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风易动然故俗。解析:这首诗表达了春节期间互相拜年的传统习俗,即使不见面也要送去问候,传递着深深的祝福和祝愿。守岁作者:苏轼(宋代)欲问夜如何?夜已中分过。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今夕不须催,且把更漏短。欢言看双星,流年还又过。解析:此诗表达了守
描写青梅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青梅的诗词的魅力,从古文中挑选了多篇佳作进行解析。文章描绘了青梅的美丽形象,探讨了青梅在诗词中的象征意义和深邃的意境,包括与现代情感生活的融合和现代意义。同时,赞美了青梅的文化内涵及其在诗词中的完美融合。文章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并更加珍惜生命中的美好时光和真挚情感。
被发文身
本文介绍了“被发文身”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和错误用法示例。该成语原指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剃光头发、刺刻花纹于身的风俗,现多用来形容人外表粗犷、不拘小节,或具有某种特殊气质或经历。文章还强调了该成语的正确使用场景,避免在正式场合使用,避免误作动词使用,以及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断发文身
本文介绍了“断发文身”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断发文身是一种剪短头发、刻画肌肤的行为,通常用于形容某些民族或个人的特殊习俗或文化特征。文章还探讨了断发文身在古代和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并强调了其在不同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文身翦发是什么意思
文身翦发的读音文身翦发(wén shēn jiǎn fā)文身翦发的含义“文身翦发”是一个古代成语,用来形容古代某些民族或人的特殊习俗。其中,“文身”指的是在皮肤上刺绘图案或文字,而“翦发”则是指剪短头发。这个成语整体上用来形容某些人或民族因习俗而进行身体上的改变。文身翦发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某些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习俗。在古代,一些民族或地区的人们为了表示自己的身份、信仰或归属,会在身体上进行一些特殊的改变,如刺青、剪发等。这些习俗往往被视为该民族或地区文化的一部分,而“文身翦发”这个成语就是用来描述这种文化现象的。文身翦发的近义词刺青剪发身体改造纹身剃发文身翦发的反义词由于“文身翦发”
违世乖俗是什么意思
违世乖俗的读音违世乖俗(wéi shì guāi sú)是一个成语,其中“违”表示违背、不遵守,“世”指社会,“乖”表示不合、不协调,“俗”则指习俗、风俗。违世乖俗的含义“违世乖俗”的含义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或思想与世俗的常规、习惯或传统相违背,不合时宜,与众不同。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随大流、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独特见解和行事风格的人。违世乖俗的典故“违世乖俗”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具体典故和出处较多,但较为常见的是指那些不随大流、不拘泥于传统的人。例如,历史上一些文人墨客,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和艺术创作,这种行为常常被形容为“违世乖俗”。此外,还有一些人因为自己
风俗人情
风俗人情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以及人们的情感状态。源于古代文献,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风俗习惯构成了这一成语的典故。其近义词包括民情风俗、风土人情、习俗风情等,反义词有异乡异俗、冷漠无情、千篇一律等。文章通过描绘风俗人情,能够展现地域文化氛围和人们的情感状态。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适当场合和与其他成语的区别,避免混淆。希望以上介绍能有所帮助。
描写百家争鸣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百家争鸣”的古诗词文章,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代各家学派之间的交流、碰撞和文化繁荣。通过介绍不同诗词的内容和解析,展现了古代学者们的智慧和追求,以及对知识、真理和文化的渴望与追求。这些诗作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我们今天的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百家争鸣”这一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繁荣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