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发文身:古代习俗的文化印记
读音
duàn fà wén shēn
含义
- 断发:剪短头发。古代中原地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蓄发是孝道的表现,而剪短头发被视为违背礼俗。
- 文身:在身上刺刻花纹或图案。古代中原文化视文身为蛮夷之俗。
- 整体含义:指古代吴越地区的风俗,剪短头发并在身上刺青,后多比喻与中原文化不同的习俗或生活方式。
典故
- 《左传·哀公七年》:
记载吴国“断发文身”,以避水中蛟龙之害,说明这一习俗的实用性。 - 《庄子·逍遥游》:
提到“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讽刺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 - 《史记·吴太伯世家》:
周太王长子太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逃至荆蛮,“断发文身”,以示不可用,成为吴国始祖。
近义词
- 披发左衽:指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发式,比喻异族风俗。
- 化外之民:指未受中原文化教化的边远地区人民。
- 蛮风夷俗:泛指与中原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
反义词
-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符合礼制。
- 礼乐之邦:指崇尚礼乐教化的文明国家。
- 华夏正统:指中原文化的正统传承。
例句
-
小学低年级:
- 古代吴越人“断发文身”,和我们现在很不一样。
- 妈妈说我不能乱剪头发,但古人会“断发文身”。
-
小学高年级:
- 越国人“断发文身”,是为了在水里躲避蛟龙。
- 太伯“断发文身”,表示自己不想当国王。
-
初中:
- 《庄子》里说宋人卖帽子到越国,可越人“断发文身”,根本用不上。
- “断发文身”是古代吴越的习俗,中原人觉得奇怪。
-
高中:
- 文化差异自古有之,如中原视“断发文身”为蛮俗,而越人习以为常。
- 太伯“断发文身”,既是对周礼的背离,也是对新文化的接纳。
-
大学及以上:
- “断发文身”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古代族群认同的重要标志。
- 从“断发文身”到“衣冠南渡”,可见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历史轨迹。
错误用法
-
误用为现代理发行为:
- ❌“我今天去理发店断发文身了。”(正确应为“剪发”或“理发”)
-
混淆文身与绘画:
- ❌“小朋友在手上画图案,就是断发文身。”(文身是永久性刺青,非临时绘画)
-
忽视文化背景:
- ❌“断发文身就是不讲卫生。”(实为特定文化的习俗,与卫生无关)
-
滥用为叛逆象征:
- ❌“年轻人染发打耳洞,简直是断发文身。”(成语特指古代习俗,非现代个性表达)
“断发文身”不仅是历史风俗的缩影,更折射出文化多样性的深刻意义。理解它,便能更包容地看待古今中外的差异与变迁。
你可能感兴趣
被发文身
本文介绍了“被发文身”这一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和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和错误用法示例。该成语原指古代某些少数民族剃光头发、刺刻花纹于身的风俗,现多用来形容人外表粗犷、不拘小节,或具有某种特殊气质或经历。文章还强调了该成语的正确使用场景,避免在正式场合使用,避免误作动词使用,以及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
描写百家争鸣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百家争鸣”的古诗词文章,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代各家学派之间的交流、碰撞和文化繁荣。通过介绍不同诗词的内容和解析,展现了古代学者们的智慧和追求,以及对知识、真理和文化的渴望与追求。这些诗作不仅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我们今天的启示,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百家争鸣”这一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感受到古代文化的繁荣与活力。
关于射箭的诗词
关于射箭的诗词(第1篇)关于射箭的诗词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作品一诗词全文:“扈从曾传射雁技,常依青草映皇畿。雨前新涨临堤落,秋日晴光似晓飞。”作者及朝代:明 李梦阳。解析:李梦阳的这首诗描绘了射箭的场景,诗中描述了射箭者高超的技艺和射箭时的环境,以及射箭后的景象。诗中“射雁技”直接点明了射箭的主题。作品二诗词全文:“射艺今传万国扬,千军万马慑天疆。心存浩然天地志,箭落云中似天光。”作者及朝代:未知(此句出自网络)。解析:此诗描述了射箭技艺的传播和威震四方之景,体现了射箭者的雄心壮志和技艺的精湛。作品三诗词全文:“汉家射日功初就,长臂如猿殢彀弓。玉手轻摇弦不响,金瞳遥望月如弓。”作者及朝代:
关于床的诗词
关于床的诗词(第1篇)关于床的诗词:文章标题:关于床的古诗词一、诗词全文及解析静夜思作者:李白(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析:此诗中,“床前明月光”直接涉及“床”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夜间的思念之情。此诗是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为后世广为传诵。长相思·其一作者:纳兰性德(清)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都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辗转反侧难入眠,思君彻夜无眠。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何事秋风悲画扇,相思唯有夜床前。解析:此词中,“相思唯有夜床前”以床作为情感寄托的意象,表达了词人深深的思乡之情。纳兰性德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词风,写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作
关于女贞的诗词
关于女贞的诗词(第1篇)关于女贞的诗词并不多见,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女贞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仍然在诗人的笔下留下了不少痕迹。以下是根据“关于女贞的诗词”这一主题,搜集到的一些古诗词,包括诗词原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女贞花开诗词原文女贞花发春欲暮,雨余红妆映碧树。风拂枝头香满园,清芬四溢入诗书。作者及朝代此诗作者不详,约在唐代或宋代。解析这首诗描绘了女贞花在春暮时节的盛开景象。雨后的女贞花,红妆映衬在碧绿的树丛中,风拂过枝头,散发出清新的芬芳,这芬芳不仅沁人心脾,也融入了诗人的笔墨之中。二、女贞与佳人诗词原文佳人倚窗望女贞,翠色如烟映玉颜。岁月匆匆花易老,唯留清香在人间。作者及朝代此
描写齐国的诗词
本文列举了多篇关于描写齐国历史文化的古诗词及其赏析,展示了齐国在古诗词中的繁荣景象和文化底蕴。这些古诗词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描绘了齐国的景色、历史和文化,体现了古代人民对齐国的热爱和对文化的传承。齐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内涵和价值在古诗词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传承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古诗词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永远铭刻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描写广州文化的诗词
本文提供了五篇关于描写广州文化的诗词,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广州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这些诗词涵盖了广州的夜景、春天景色、文化风貌以及历史传承等元素,突出了广州文化的繁荣、多元和深厚历史背景。同时,本文还对每篇诗词进行了详细解析,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广州文化的魅力和内涵。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欣赏这些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加珍惜和传承广州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
关于古诗词
关于古诗词(第1篇)关于古诗词一、诗词精选静夜思作者:李白(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析: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夜晚的静谧与思乡之情。月光如霜,诗人抬头望月,不禁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春夜喜雨作者:杜甫(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解析:杜甫的这首诗描绘了春雨的细腻与生机,春雨似乎知晓时节,在春天降临在夜间,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解析:此诗描绘了壮观的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诗人登上鹳雀楼,目睹了日落的壮丽景象,激发了更上一层楼的壮志豪情。二、其他古诗
关于九鼎的诗词
关于九鼎的诗词(第1篇)关于九鼎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经《九鼎之歌》作者:佚名(先秦时期)原文:九鼎之重,国之神器。铸于夏时,传世无穷。鼎中藏宝,天下归心。解析:此诗为古代歌颂九鼎的诗歌,描述了九鼎的重量和其作为国家的重要象征。九鼎是古代的传国重器,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权力的至高无上。二、汉乐府《鼎足篇》作者:未知(汉代)原文:鼎足立三台,神明扬其威。四海归一统,万国仰清辉。解析:此诗借九鼎的象征意义,歌颂了国家统一和皇权的威严。鼎足立三台,暗指九鼎的稳固地位和其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三、杜甫《古柏行》作者:杜甫(唐代)原文:君看九峰连玉笋,屹立天外何巍巍。昔闻大禹铸鼎处,砥柱中流奠四方。古柏行宫今
关于敦煌的诗词
关于敦煌的诗词(第1篇)关于敦煌的诗词及其解析一、敦煌诗篇《敦煌赋》作者:无名氏朝代:不详全文:敦煌一望大漠开,千古名城天下惊。塞上烟云归日暮,驼铃羌笛奏春风。山川秀丽堪为景,文物繁多似海中。异域风情无限好,今人古韵共相融。解析:此诗描绘了敦煌的壮丽景色和深厚文化底蕴,通过“大漠”、“名城”、“塞上烟云”等词汇,展示了敦煌的雄伟和神秘。也表达了现代人对敦煌文化的敬仰和热爱。二、《敦煌曲子词》作者:李煜(唐)全文:玉门关外有佳人,绝世独立情难禁。西风烈马入羌笛,吹彻敦煌泪满襟。解析:此词描绘了敦煌关外佳人的形象,表达了她的孤独和思念之情。通过“玉门关”、“西风烈马”等意象,传达了敦煌的独特地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