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倪可察:洞察细微的智慧
读音
duān ní kě chá
含义
- 端:事物的开头或细微之处。
- 倪:边际、头绪,引申为迹象。
- 可察:可以观察、察觉。
整体含义:指事物的苗头或迹象已经显露,能够被察觉或推断出发展趋势。
典故
-
《庄子·大宗师》:
“反复终始,不知端倪。”
原指无法看清事物的起始,后反用为“端倪可察”,强调细微之处可见规律。 - 《后汉书·郭太传》:
东汉名士郭太善于观察人事,能从细微言行预判他人品行,时人称其“端倪可察”。 -
宋代苏轼《论时政状》:
“事有端倪,而患在未形。”
指政治隐患初现时便应警惕,体现“察于未萌”的智慧。
近义词
- 见微知著:从微小迹象推知整体。
- 管中窥豹:通过局部推测全貌。
- 一叶知秋:比喻通过小现象察觉大趋势。
反义词
- 浑然不觉:完全无法察觉迹象。
- 雾里看花:模糊不清,难以分辨。
- 莫测高深:深奥难懂,无迹可寻。
例句
小学阶段:
- 蚂蚁搬家,端倪可察,看来要下雨了!
- 他上课总走神,老师端倪可察,发现他昨晚没睡好。
中学阶段:
- 股市波动虽复杂,但政策风向端倪可察。
- 她的沉默中端倪可察,显然对提议有异议。
高中及以上:
- 历史变革前,社会矛盾往往端倪可察。
- 科学家从实验数据的误差中端倪可察,最终发现新定律。
文学化表达:
- 春水初生,涟漪间端倪可察——寒冬将尽。
- 他眉间的褶皱端倪可察,藏着一场未爆发的风暴。
错误用法
- 混淆对象:
× “这座山端倪可察,非常高大。”(用于具体庞大物体,违背“细微迹象”本义) - 过度引申:
× “他吃饭很快,端倪可察是个天才。”(吃饭速度与智商无逻辑关联) - 静态描述:
× “画作的色彩端倪可察。”(应描述动态趋势,如“画作笔触端倪可察,画家情绪激动”)
使用贴士:多用于动态发展中的早期预判,而非已成事实的陈述。
你可能感兴趣
不可端倪
不可端倪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ù kě duān ní。它用来形容事物无法揣测、无法预料或含义深奥复杂。这个成语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不可端倪常用来形容一些难以言喻的现象或情感。其近义词有深不可测、莫测高深等,反义词有一目了然、显而易见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不宜滥用,避免与具体事物搭配使用,并注意语境的恰当性。
一叶报秋是什么意思
一叶报秋的读音一叶报秋的拼音是:yī yè bào qiū。一叶报秋的含义一叶报秋这个成语,字面上的意思是指一片树叶的落下预示着秋天的到来。更深层次上,它通常用来比喻从细微的迹象就能预见到时代的变化或事物的趋势。这个成语强调了事物发展的微妙性和先见之明的价值。一叶报秋的典故一叶报秋的典故源于《太平御览》引《述异记》中的记载。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王通的人,他能够从一片树叶的落下预知时序的变化。每当他看到一片叶子落下时,他都能准确地预测出秋天即将来临。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有先见之明、能从细微之处洞察事物发展的人或事物。一叶报秋的近义词微见端倪:指从细微的迹象中可以看出端倪。见微知著:指通过观察
关于微的诗词
关于微的诗词(第1篇)关于“微”的诗词及其解析一、诗经《小雅·鹤鸣》原文: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微。作者:无名氏,先秦时期。朝代:先秦。解析:这句诗意味着鹤在九皋之上鸣叫,它的声音能够被细微地听见。这是一种关于细微事物美好之处的表达,展现了对于自然界中微妙声音的捕捉与欣赏。二、晋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原文:晓景动微月,寒衾须向暖。作者:晋代无名氏。朝代:晋朝。解析:描述的是晨间月色微微而散,而诗人也意识到该取暖衾了。这里“微”字表达了月光的微弱和清晨的寒意。三、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微微风簇浪,为客送行舟。作者:王之涣。
10首描写夏秋之交的经典诗词 感受古人笔下的季节变换与诗意栖居
本文介绍了多篇文章内容,主要围绕描写夏秋季节的古诗词进行阐述。文章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夏天的热烈与生机以及秋天的收获与宁静,以及夏秋之交时的绚烂色彩和季节更迭的感慨与思考。通过生动的诗词和文章,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仿佛能亲身经历季节的变化,感受自然的魅力与生命的力量。
10首描写二月春光的经典诗词 感受古人笔下的早春诗意与生命萌动
文章摘要如下: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描写二月的诗词的文章内容。二月是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季节,古诗词中描绘了大量关于二月的美丽景象。文章从不同角度挑选了多首古诗词,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解析。这些诗词包括杜牧的《春雪》、杜甫的《春夜喜雨》、白居易的《春日》、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此外,还整理了关于二月的其他描绘,如春意画卷、诗篇、山色、微风、花开等。文章通过这些古诗词描绘了二月的美丽、生机与诗意,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慨。同时,文章也蕴含了更深层次的哲理与思考,提醒人们珍惜时间、把握机遇、珍爱生命中的每一个春天。二月是诗的季节,是梦的开始,让人心生欢喜,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古诗词中的微风意象探微 关于微风的经典诗句与情感表达
本文列举了多篇关于描写微风的诗词,通过描绘微风中的自然之美、抒发对微风的情感与感悟,以及赏析古诗词中微风的意象与哲理,展示了微风中的诗意时光。文章强调微风是自然的恩赐,是诗意的源泉,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宁静。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去感受微风的诗意世界,珍惜这份美好的自然恩赐,保护环境,让这诗意的世界得以延续。
叶落知秋是什么意思
叶落知秋的读音叶落知秋的读音为yè luò zhī qiū,其中yè和luò分别对应“叶”和“落”的发音,zhī和qiū则分别对应“知”和“秋”的发音。叶落知秋的含义“叶落知秋”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通过某些细微的迹象或变化,就能敏锐地察觉到季节的更替或时局的变化。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具体来说,每个字的含义如下:“叶”:指树叶,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微小元素。“落”:表示树叶从树上落下,象征着季节的变化。“知”:意为知道、察觉。“秋”:指秋季,也引申为时局的变化或某种趋势的显现。因此,“叶落知秋”的含义就是通过观察细微的迹象或变化,来感知和察觉到季节的更替或时局的变化。叶落
落叶知秋是什么意思
“落叶知秋”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通过细微的迹象或变化感知季节更替或事物变化。这个成语的含义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来感知季节的更替,常被用来比喻从微小迹象中察觉大变化或趋势的能力。典故并不明确,但可追溯到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近义词包括“叶落知秋”“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反义词为“无知无觉”和“麻木不仁”。使用“落叶知秋”时需注意场景和含义,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或误用。
识微知著是什么意思
识微知著的读音标注拼音: shí wēi zhī zhù识微知著的含义识微知著,字面意思为“识别微小的迹象,了解显著的发展”。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远的洞察力,能够从细微的迹象中察觉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或潜在问题。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对于事物细微变化的敏感性和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性。识微知著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智者或贤人,他们通过观察细微的迹象来预测未来的发展。例如,在《易经》中就有“见微知著”的思想,强调通过观察细微的变化来推断整体的趋势。此外,历史上还有一些著名的故事,如诸葛亮通过观察天象、分析敌情来制定战略,展现了他的识微知著的能力。典故出处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
鼪鼬之迳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鼪鼬之迳”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该成语形容某种事物的微小或细微的痕迹,常用来比喻极小或极微小的迹象或影响。典故可能源于古代对动物行为的观察。使用时需注意不当使用场合、滥用比喻和词义混淆等错误用法。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描述微小却关键线索、努力和坚持等方面的应用。